![]()
9月22日,消費電子龍頭企業立訊精密早盤罕見一字漲停,最大封單超46億元,最新總市值為4420億元。而在消息面上據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 AI已與蘋果公司的設備組裝商立訊精密簽署協議,共同打造一款消費級設備,預計能與Open AI的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協作。另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 AI計劃的產品包括類似無顯示屏智能音箱,還考慮開發眼鏡、數字錄音筆和可穿戴胸針等產品,該公司將首批設備的發布時間定在2026年末或2027年初。
![]()
目前,全球AI產業正經歷從軟件到硬件的關鍵躍遷。而中國制造業龍頭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代工領域也面臨增長瓶頸,急需通過AI賽道打開第二增長曲線。因此,與Open AI的合作猶如天降甘霖,但長期前景如何仍需時間檢驗。
身處“果鏈”陰影下的冰火兩重天
自2010年上市至今,立訊精密在整體經營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而在這些年的發展壯大中,蘋果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立訊精密的老板王來春曾是富士康的高級職員,創業起家之初承接了大量來自老東家富士康的訂單,一度占到其營收的56%。但這種“二次轉包”生意,業務價值量相對較低,屬于費力還不賺錢的生意。
隨著功能機向智能機時代轉變,王來春于2011年果斷收購昆山聯滔首次切入“果鏈”。當年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就創造了2008年至2020年期間最高、也是唯一一次三位數漲幅,分別達152.89%、185.33%。在后期發展中,王來春又于2016年入股蘇州美特,收獲Air Pods訂單。當年蘋果公司CEO庫克專程到立訊精密昆山工廠參觀,并給予了高度的贊譽。公司股價也一改之前橫盤的狀態,顯著上揚進入高增長階段,當年市值更是問鼎“中小板”龍頭。2020年又因代工iphone12 mini組件,股價持續攀升一路漲至歷史最高點。
![]()
雖然背靠大樹好乘涼,但立訊精密對蘋果的依賴也越來越深。而且,果鏈企業在財務數據上普遍具有一個特征——成長性驚人但盈利質量一般。2021-2023年,從蘋果那里獲得的收入占比總收入都在75%左右,2024年有所下降至70%左右。同時,由于蘋果的強勢地位,導致果鏈企業普遍毛利率微薄,完全是薄利多銷。
而隨著國內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漲,立訊精密的毛利率逐年下降,2020-2024年分別為18.09%、12.28%、12.19%、11.58%、10.41%。反映在股價上從2021年年初開始,立訊精密的市值在經歷震蕩后開始進入下行通道,開啟深度調整階段。這一調整持續時間長達近三年,市值跌幅巨大,甚至一度腰斬。
為了擺脫陰影,王來春早在2021年就啟動了“三個五年計劃”,全方位發展消費電子、汽車、通信、工業、醫療等業務,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明顯。以被寄予厚望的汽車零部件業務為例,其在該領域的布局已長達十余年。
![]()
得益于這兩年國內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加速,立訊精密的汽車板塊業務從21年的41億元,增長至24年的138億元。但是,去年立訊精密汽車電子業務的營收占比僅有5.1%,今年一季度也僅有6.6%,營收占比仍處于低位。同時,立訊精密汽車電子業務2022年-2024年毛利率為16%、15.7%、15.8%,雖略高于整體水平,但到今年一季度,汽車電子業務毛利率卻出現了下滑,由2024年同期的17.2%下滑至13.1%。
![]()
圖源:AI
因此,立訊精密的“第二增長曲線”還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與難題。
Open AI為何牽手立訊精密
毫無疑問,這次合作對Open AI和立訊精密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戰略突破。對立訊精密而言,這是其從“果鏈”核心供應商向“AI鏈”核心供應商轉型的關鍵一戰。
首先,作為蘋果核心供應商,從零部件維度看,公司在消費電子精密制造領域經驗豐富,機光聲電全方位布局。從整機代工維度來看,立訊在可穿戴設備(Air Pods、apple watch)組裝領域經驗豐富,能夠復用成熟的供應鏈管理和大規模量產經驗,快速導入AI新產品保證高良率。
以目前大火的AR眼鏡為例,立訊精密無錫工廠已啟動50萬臺產能爬坡,采用全自動化產線實現98.7%的整機組裝良率,配套華燦光電Micro LED模組供樣周期縮短至7天。而通過參與Meta Quest3交互場景開發積累的技術經驗,立訊精密也已切入Meta新一代消費級AR眼鏡Celeste的供應鏈,負責傳感器集成與部分光學組件組裝,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開始批量供貨。
![]()
與此同時,立訊精密持續穩固并深化OEM業務,通過垂直整合策略構建全產業鏈生態。今年上半年又以43.89億元收購聞泰科技消費電子系統集成業務,以此提升整機設計制造能力。據The Information報道,在iPhone 17標準版預售表現超預期后,蘋果已要求主要代工廠之一的立訊精密,將標準版iPhone 17的日產量提高約40%,并通知部分非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將日供貨量提升約30%。這種在蘋果產品中反復驗證的精密制造能力,正是Open AI量產終端最需要的技術保障。
其次,得益于“本土創新+全球交付”的產能配置模式,立訊精密在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05個生產基地和28個研發中心,具備全球交付能力。這種模式使公司能夠靈活調配資源,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客戶特性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極大降低了關稅政治風險。比如,通過將萊尼的德國研發中心與立訊東莞精密制造基地聯動,高壓線束生產成本可降低15%-20%;同時,通過在墨西哥的北美工廠與立訊越南基地形成“美墨+東南亞”雙樞紐,規避北美《通脹削減法案》(IRA)的本地化率要求。而王來春最近正在推進的赴港上市計劃,不僅是資金層面的戰略補給,更是其向國際多元化制造企業進階的關鍵一躍。
![]()
最后,Open AI選擇立訊精密還因為一個關鍵人:Jony Ive。此人是蘋果前首席設計總監,被稱為“iPhone之父”。Open AI豪擲65億美元收購io后,隨即出任Open AI的“創意與設計”核心負責人。另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自從宣布收購io以來,Open AI就開啟了瘋狂的挖人行動——光今年就從蘋果撬走了二十多位硬件工程師。涵蓋從Air Pods音頻架構到Apple Watch微型化工藝的核心領域。當這些人才的設計理念遇上立訊的工程實現能力,產生的化學反應不可估量。
AI硬件賽道:機遇與挑戰并存
“真正在乎軟件的人,應該去制造屬于自己的硬件。”
50年過去,硬件圈子仍在遵從喬布斯轉述2023年圖靈獎得主艾倫·凱的這句話。秉承著想做圖形界面操作系統的喬布斯,連續引領了PC和移動終端兩個時代。而Open AI牽手立訊精密,本質上也是押注了AI從云端“落地”終端的產業革命。據precedence research數據,2024年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約為721億美元,預計2034年將增長至4317億美元,從2024年至2034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9.59%。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成功的AI硬件產品都可能成為一個數據收集的端點,通過海量真實世界數據反哺模型迭代。市場投資的不是硬件,而是未來的全新AI原生交互范式。
但在投資人郭曉菲看來,國內供應鏈已經足夠成熟,硬件層面很容易走向同質化。以AI眼鏡為例,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今年前8個月時間里,被公開報道的相對有一定知名度的AI眼鏡新品,就已經達到25款,從999元到8999元應有盡有。
![]()
究其原因,在于硬件本身的技術壁壘正在快速消失,進而造成供應鏈方案的“拿來即用”。疊加產品智能化不足的情況下,與非智能設備、云服務、軟件APP,都存在替代競爭關系,同時智能手機功能的不斷擴展也能減少對其他單一功能終端的需求。而在AI時代,真正的差異化往往來自于軟件能力,將硬件作為流量入口來設計。這就倒逼AI硬件廠商從需求端想問題。因此,其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僅僅是模型本身的能力領先,還在于是否能建立穩定、高效、低成本的適配路徑,腳踏實地解決體驗痛點,完善內容生態,都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參考資料:
成交量10倍增長,平均9天一款新品!深扒AI眼鏡野蠻生長背后 智東西
人工智能下一站:新消費硬件 劉瓊 林屹涵 馬思宇 騰訊研究院
從蘋果代工廠到AI硬件核心玩家:立訊精密的千億級轉型 樸拙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