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以來,以色列為鎮壓加沙抵抗運動,在當地狂轟濫炸,推行“焦土政策”“饑餓政策”和“種族清洗政策”,殘暴甚于當年侵華之日寇,不斷攀升的平民死亡人數,使得世界輿論愈發憤怒。歐洲因愧于歷史上的排猶政策而長期默認以色列的暴行,但終因拗不過民眾支持巴勒斯坦呼聲而宣布制裁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國,一些領導人還公開斥責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這種對以色列的怒懟,是民意和良知的反映,但這些舉措真的能夠改變以色列的行為嗎?今天我們從多個角度做個剖析。
![]()
加沙慘狀
斥以:歐洲的道義困境
歐洲國家在巴以沖突問題上的立場長期搖擺。一方面,歐洲內部擁有龐大的猶太社群,歷史上的排猶政策以及二戰期間的反猶歷史,使得歐洲政客普遍對以色列抱有某種“歷史負罪感”,不愿過度批評。另一方面,歐洲也是國際人權與國際法理念的重要倡導者。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已經突破了多數人的道德底線,平民傷亡觸目驚心,國際法院也判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犯戰爭罪,聯合國也明確認定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這讓歐洲各國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道義困境。
![]()
倫敦支持巴勒斯坦游行
如果繼續保持沉默與綏靖,歐洲將徹底喪失“人權燈塔”的道義合法性;但若對以色列動真格,則勢必得罪美國,同時冒著激怒以色列政府的風險。最終,在強烈的輿論壓力之下,部分歐洲國家選擇了較為激進的路線:制裁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
然而,這種“遲到的憤怒”本身,暴露了歐洲在巴以問題上的矛盾與軟弱,以及面對強權時的綏靖心態。巴以沖突是歐洲殖民者埋下的雷,坐收漁翁之利是上策,“譴責”與“制裁”恐怕只是暫時的對策。
制裁:無奈的象征舉措
9月17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宣布對以色列進行制裁,制裁內容包括:部分中止《歐盟-以色列聯系國協議》中的貿易優惠條款,涉及約58億歐元的以色列輸歐商品;對以色列兩名極右翼部長(本-格維爾、斯莫特里赫)及部分“暴力定居者”實施資產凍結和旅行禁令。
![]()
歐盟宣布將制裁以色列
西班牙等國宣布宣布停止向以色列出售可能用于軍事行動的武器與裝備,限制部分與以色列軍工、定居點建設相關的企業在歐洲市場的業務,凍結雙邊高層交流,取消部分官方訪問,減少對以色列學術、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
這些制裁看似全面,但實際上,力度遠不及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因為歐盟宣布的只是制裁“提議”,還需要27個成員國同意,真正落地可能在數月之后,也可能落不了地。
另外,以色列對歐洲的能源、市場依賴度極低,歐洲在經濟與安全上對以色列的制約能力有限。即使斷絕部分貿易往來,以色列仍然能夠通過美國、印度、部分阿拉伯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維持其對外聯系。
更重要的是,制裁是否能真正觸動以色列的神經,取決于美國態度。只要美國仍然堅定站在以色列一邊,歐洲的制裁對以色列而言更像是“蚊蟲叮咬”,不足以改變戰略走向。
挺巴:難兌的空頭支票
相比制裁,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象征意義更為重要。過去,西方國家中真正承認巴勒斯坦的寥寥無幾,而如今隨著更多歐洲政府正式表態,這無疑是對以色列外交的一次正面打擊。
英國、法國等歐洲“大佬”都承認巴勒斯坦國,意味著巴勒斯坦作為“國家”的國際法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意味著在聯合國以及各類國際組織中,巴勒斯坦的聲音可能更被重視,也意味著以色列在國際輿論場會更加孤立。
![]()
9月22日,法國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但問題在于,口頭承認是一回事,能否實際支持是另一回事。巴勒斯坦沒有完整的主權疆域,國土基本都被以色列占領,其行政與經濟幾乎被以色列完全控制。歐洲即便承認,也無法改變以色列在地面上的事實統治。
更何況,歐洲并未提供足夠的軍事或強制性保障,比如派維和部隊,在巴勒斯坦國土設禁飛區。一個“被承認的巴勒斯坦國”,如果依舊無法阻止轟炸與封鎖,那么其現實意義就十分有限。
回應:以色列愈加強硬
面對歐洲的怒斥及承認巴勒斯坦國舉措,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置之罔聞,甚至表示“毫不在乎”,還說要“等著瞧”,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接下來,恐怕以色列會加快占領巴勒斯坦國土地。
8月20日,以色列宣布在耶路撒冷以東和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馬阿勒阿杜明之間的“E1區”建造3401套住房,此舉將進一步侵占巴勒斯坦國土空間,讓西岸阿拉伯人控制區更加支離破碎。“暴怒”的以色列恐怕會加快“E1區住房計劃”,最終完全吞并巴勒斯坦國。
![]()
巴勒斯坦國土(綠色區域)淪陷圖
以色列之所以敢于如此強硬,是因為它深知歐洲在戰略上離不開美國,而美國對以色列仍然提供無條件支持。因此,只要美國不動搖,歐洲的制裁便不會對其生存造成致命威脅。
另外,以色列本身長期處于“孤島”狀態,習慣了國際社會的批評與指責。從聯合國的譴責決議到國際法院的判決,以色列早已形成一種“全世界都反對我,但我依然生存”的戰略心態。
再次,以色列在安全敘事上牢牢把控話語權。它將所有批評者都歸結為“反猶主義”或“支持恐怖主義”,并不斷強調自身的生存威脅。在這種框架下,歐洲的批評反而成為以色列政府對內凝聚民族情緒的工具。
美國:以色列后臺老板
歐洲領導人斥責以色列,民眾挺巴大游行,政府承認巴勒斯坦國并計劃制裁以色列,其力度和效果如何,還需要看美國的臉色。
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軍事援助國、最大外交靠山和最堅定的盟友。只要美國國會持續批準數對以色列的巨額軍事與經濟援助,只要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不斷使用否決權阻止針對以色列的決議,那么歐洲的動作就很難真正動搖以色列的戰略基礎。
![]()
美國支持以色列
事實上,歐洲的“強硬”也帶有對美國的某種試探意味。歐洲希望通過制裁與承認巴勒斯坦國,迫使華盛頓在巴以問題上更為克制,甚至成為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籌碼。但現實是,美國國內的親以色列游說團體力量極其龐大,選舉政治又高度依賴猶太資本與輿論場,任何美國總統都不可能輕易“拋棄以色列”。
因此,歐洲的憤怒最終可能演變為一種“象征性的抗議”,而非實質性的戰略轉向。
時局:各方中東再洗牌
雖然歐洲的舉措未必能直接改變以色列,但卻可能對中東局勢產生一些間接影響。
歐洲承認巴勒斯坦國,多少會增強阿拉伯國家在外交上的自信,推動他們在國際場合更積極地為巴勒斯坦發聲。阿拉伯國家獨立前是英、法的殖民地,前宗主國的態度,是一種道義上的鼓勵。
![]()
漫畫:世界對以色列的態度
歐洲的制裁及斥以態度,勢必會讓以色列的外交空間縮小,而以色列攻擊卡塔爾已讓中東阿拉伯國家重新選擇安全伙伴,例如沙特已尋求巴基斯坦的“核保護傘”,土耳其與伊朗或許也會借機在巴以問題上擴大影響力。
過去,西方幾乎鐵板一塊地支持以色列,如今歐洲部分“倒戈”,這會在國際輿論上出現分裂,讓各方反美、反以力量得到鼓舞。
但和以色列直接對抗并受傷害的是阿拉伯人,除非阿拉伯世界真正形成統一戰線,并且在經濟(例如石油武器)與軍事上采取聯動,否則以色列的強硬姿態短期內難以被動搖。
歐洲對以色列的態度,暴露出它在國際政治中日益邊緣化的尷尬處境。一方面,它試圖重申“人權與法治”的價值觀;另一方面,它在戰略與安全上仍然依賴美國,缺乏獨立施壓的能力。歐洲唯有拿出支持烏克蘭那樣的勇氣來支持巴勒斯坦,方能展現其同情巴勒斯坦的真心,否則,這種在“道義”與“現實”之間進退失據只能是憤怒有余,力量不足。憤怒之后,恐怕什么也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