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啟超正盯著我看,他鼻正口闊,短發整潔而富有光澤,由中間清晰地分開,豎領白襯衫僵得筆挺,系一條窄領帶,嘴角掛有一絲驕傲,眼神尤為堅定。這該是他
30
歲左右的樣子,拍攝地可能是橫濱、墨爾本或是溫哥華。他動員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商人與勞工捐獻資金,組織起來,營救受困的皇帝,建立一個富強的中國。幾年前,他還是個腦后拖著長辮的舉人,如今已經展現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風貌。
距離許知遠在電腦上打下關于梁啟超的第一段話,已經過去十年整。隨著這套書從最初的三卷本擴充為五卷,許知遠仍在拍攝《十三邀》、錄制播客“游蕩集”的間隙對抗逐漸消散的雄心,堅持這項“業余者的嘗試”。
時間行至梁啟超的三十歲。維新失敗,他不得不開啟流亡海外、為變革籌措資金的一段歲月。期間,他的思想也因為新的經驗發生著各種變化。個中因果,需要大量的史料鋪陳,許知遠在梳理過程中,也完成了第一卷的修訂。以更流暢的行文勾勒作為青年變革者的梁啟超,在登臺之初時代的輪廓。
作為許知遠
梁啟超五卷本
的開篇,
這本《梁啟超·維新》述及梁啟超求學、進京趕考、師從康有為、結集同道、上書清帝、辦刊《時務報》,及至戊戌政變前夜。
2019
年的采訪中,許知遠說,選擇梁啟超發端于一種朦朧的直覺力和親切感。
“剛開始可能雄心勃勃,有很多憧憬,想通過梁啟超這個人去反映時代的一種變化。我讀過大量西方傳記,他們將主人公的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眾多風云人物、事件結合,像一部史詩,因此我也想通過這部書樹立某種中文傳記書寫的方式和視角。”
相處十年,隨著與梁啟超越來越“親近”,他反而感受到一種很強的當下感,
尤其是梁啟超也需要面對一個極速變化著的時代,需要應對新技術和舊傳統。而以他為代表,很多孤立的個體需要找尋同道,都可以對此刻我們的生活產生相當直接的鼓舞作用。
“我越來越希望自己像一個手工匠人一樣去雕刻那個時代與其中個色人物的命運流轉,歷史從未消失,它永遠是我們當下生活的組成部分。”
![]()
![]()
修訂比想象的更折磨人。
我猶記完成第一卷時的欣喜,它不僅是對梁啟超最初歲月的敘述,還試圖還原一個時代的色彩、聲音與情緒,理解一個士大夫群體的希望與挫敗。
![]()
《梁啟超:維新》/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25-09
重讀時,我汗顏不止,意識到自己的雄心與能力間的失衡。我太想把一個時代裝入書中,以至于人物常被淹沒,還引來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向,似乎個人只是時代精神的映射,其內在動機、獨特性反而模糊了。
同樣重要的是,我試圖描繪一個思想者,卻對其思想脈絡了解不足。若不能分析學術風氣、八股訓練對于個人心靈的禁錮,怎能展現出沖破它的勇氣與暢快!
我也對權力與學術間的糾纏缺少洞察,不管古文今文還是漢學宋學之爭 (1) ,皆與權力合法性直接相關,它是中國歷史的本質特征之一。
對于官僚機制的運轉,我也缺乏確切感受。這個體制看似嚴密卻充滿漏洞。一個小小的、萬木草堂 (2) 式的組織,就能迸發出如此力量,掀起滔天巨浪。
![]()
上海光繪樓攝/1896-09-25
前排左起:梁啟超、胡庸、吳嘉瑞
后排左起:汪康年、孫寶瑄、宋恕
最右者:譚嗣同
“六人或盤腿或坐椅,雙手加膝或交疊,或許是尚不習慣面對鏡頭,他們的表情都木訥、惘然,絲毫看不出酒桌上的熱烈與興奮。只有譚嗣同合掌而立,比他人更富姿態感,似乎有本能的鏡頭意識。”
意識到弊端,并不意味著能修正。我似乎能看到八年前自己的莽撞,闖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很多時刻,全憑直覺來應對繁多材料,建立起某種生硬邏輯。偶爾,你也會驚異于這種直覺的準確性。
事實上,梁啟超正是直覺型的思想者。他以二十三歲之齡出任《時務報》主筆,從孔子改制到明治維新,從春秋大義到福爾摩斯(3),無所不談,筆觸甚至比他的思考更快。他依賴即興與直覺,頭腦中的理念或許龐蕪、凌亂,筆下卻鏗鏘有力。他也受惠于上海的印刷革命,它重組了知識體系,催生出新的共同話語,這個年輕的主筆脫穎而出。
![]()
這一卷覆蓋了梁啟超最初的二十五年,從1873年出生于華南的茶坑村,到1898年卷入百日維新。在很大程度上,他以康有為的追隨者與宣傳者的面貌出現。這段時間,他的個人資料并不充分,也因此其時代背景,尤其是康有為的影響,變得尤為重要。我記得自己對于康有為的搖擺心理。他從一個大名鼎鼎的變法者,似乎變為一個盲目自大者、一個厚顏無恥的自我推銷者、一個權力迷戀者,甚至毀掉變法的躁進者。但逐漸地,敬意又重新生出。面對一個恐懼與麻木蔓延的體制,他匯聚了一群維新同仁,帶來一股新風,當舞臺出現時,他毫不猶豫地一躍而上。他對青年人的魅力更令人贊嘆,他將萬木草堂塑造為一臺學術生產與政治影響力的機器,學生們聚聚散散,卻始終以某種方式聯結。這種力量還將延續到海外,造就一個全球性的政治、商業、文化網絡。
這群廣東師徒也膽大妄為。他們并非日后宣稱的漸進的維新一派,只要時機適合,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與孫文結成同盟,推翻清政府統治。也因此,當維新受挫,圍園錮后的計劃并不令人意外。
![]()
這一版的敘述更為流暢,我盡量將古文白話化,刪減了一些煩冗的引用,但一個缺陷仍舊顯著。1888 年第一次上清帝書以來,康有為在十年間創造了一套政治哲學,從《公羊春秋》到議會民主(4),雜糅又充滿大膽的想象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梁啟超的思想不過是這套理論的闡述與延伸。但如何清晰、生動地描述這套理論,我尚未找到更恰當的筆觸。
這一卷的修訂,常伴隨著威士忌與查克·貝利(5)的歌聲,后者常被視作搖滾樂的開創者之一,一首Roll over Beethoven尤得我心。我猜,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就如彼時思想界的搖滾樂,帶來巨大的感官震撼。查克·貝利令貝多芬翻滾起來,康有為則讓孔子搖擺,變為他的變法思想的支持者。萬木草堂就像一支樂隊,在這一卷中,倘康有為是藝術總監、詞曲作者,梁啟超就正逐漸獲得主唱的角色。
2024年11月11日
內容編輯:左堯依
內容運營:王十三
視覺設計:涂書玉
![]()
![]()
![]()
《梁啟超:維新(1873-1898)》
新書上市
《梁啟超:亡命(1898—1903)》
故事在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