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更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支點。2025浦江創新論壇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舉辦科技政策論壇。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企業界的專家圍繞“誰來融合、融合什么、如何融合”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與會嘉賓從融合的趨勢、融合的主體、融合的機制等維度發表前瞻見解,通過剖析融合痛點,共同探討科技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科技的協同機制,為構建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
思想碰撞:
誰來融合、融合什么、如何融合
1. 企業應真正成為融合創新的“第一主體”
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鍵在于真正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認為,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具備敏銳洞察力,在創新活動中能夠發揮連接各參與者的關鍵作用,支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載體,也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連接科技、產業、經濟的橋梁。
當前,我國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已顯著增強,據悉“十四五”期間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但在基礎研究投入、產學研組織主導權、技術路線決策等方面的主體性仍不強。因此,無論是基礎研究出題權、技術路線決策權,還是產學研資源整合權,都應加快向企業讓渡、匯聚、賦權,使企業從“參與者”轉變為“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
![]()
2.融合不是簡單疊加,而是全要素系統性協同
“融什么”是深度融合的核心問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不僅是技術與產品的對接,更是金融、數據、人才、制度等全要素的協同。
深圳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樊建平基于光明科學城的創新體系構建了“蝴蝶模型”詮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機制,大學和研究所應該作為蝶頭,重大公共科研設施設備應該作為蝶身,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個翅膀缺一不可,融通重構、跨界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宋奇以光子CT的迭代為例強調深度融合是一場系統重構,而非單點技術對接。光子CT作為顛覆性產品,從科研到產品需要把人工智能、芯片、臨床需求、醫保支付、法規標準全部納入同一張路線圖,印證了“全要素重構”才足以催生顛覆性產品。
金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助推器。比鄰星作為投資醫療硬科技的基金,選擇有大市場、大價值、大創新、大平臺項目團隊,并建立方法論,以多種方式支持各種源頭創新技術的轉化并建立全球產業生態環境,系統性降低風險,讓金融作為“血液”流淌在不同創新體系中,加速科技和產業的融合。同時,比鄰星創投副總經理兼基金管理合伙人李喆呼吁構建多層次退出機制提升政策延續性,這將有助于金融要素嵌入創新鏈最前端,形成資本—場景—產業的閉環。
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政策研究也應該關注科技倫理和科技治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戰提醒,人工智能時代若缺乏同步的倫理、金融與法律設計,技術將陷入“裸泳”風險。有效市場實現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有為政府不只是政策供給方,還要扮演好創新組織者和引領者。
3.融合的關鍵瓶頸在“轉化”,轉化的核心在“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仍是制約融合深化的“卡脖子”環節,應以場景驅動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當前,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率仍然較低,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丁列明發現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卡在醫院準入、倫理審批、支付制度。強調暢通轉化機制需要制度先行,而不是讓創新“等”制度。因此,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既需要多維度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更需要加強轉化研究,通過逐步建立國際先進水平的藥品審評制度,進一步優化創新藥定價、談判機制和市場準入。
場景供給、機制設計與服務集成,比單純的資金補貼更能破解“轉化死亡谷”。ATLATL飛鏢創新研發中心為成果轉化的機制設計提供了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創始人兼CEO朱鵬程認為,生物醫藥創新長期面臨高研發成本、長周期和重資產投入的挑戰,而在互聯網領域,企業可以依托云端“超級服務器”的共享模式,以輕資產快速起步,無須承擔沉重負擔。飛鏢通過模式創新,將實驗室做成可插拔的“主板”,把合規、設備、供應鏈做成“插槽”,讓科學家像芯片一樣“即插即用”,用“超級服務器”推動生命科學工程化,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4.未來產業是融合創新的“主戰場”
未來產業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最具戰略價值的“新賽道”,只有率先在未來產業生態中實現全鏈條協同,才能搶占下一輪產業變革的制高點。深圳理工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樊建平認為,科學技術研究應進一步瞄準“開拓人類活動疆域”及“突破人類自身極限”兩個方面,聚焦深空、深海、深地、深腦、深智、生命謀劃未來創新版圖。巴西聯邦共和國科技創新部秘書長丹尼爾·阿爾梅達(Daniel Almeida)介紹,為了彌合成果轉化的鴻溝,巴西謀劃了持續幾十年的結構化規劃,覆蓋了農業科技、醫療健康、城市福利、數字化轉型、生物技術以及國防科技等六大戰略發展領域,計劃用“30年、9000億美元”的結構性計劃鎖定長期賽道。
5.區域生態圈是深度融合的“組織形態”
科創園區、科學城等區域應成為融合創新的“空間載體”與“政策試驗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最終要落地于區域、賦能于區域、見效于區域,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肖健介紹,張江科學城集聚了9個大科學設施、4所高校、30多家高等研究院和新型研究機構、2.4萬家企業、109家上市公司、108個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科學設施、人才公寓、算力券、融資中心等被打包成“一站式生態”,提供了一個區域科產融合創新生態的樣板。
未來展望
![]()
科產融合不僅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更是我國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只有打破體系壁壘、重塑創新生態,才能實現科技為產業賦能、產業為科技指路的良性循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未來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確“誰來融”的核心載體;二是推動人才、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保障“融什么”的充足供給;三是改革科技成果轉化與評價機制,打通“怎么融”的高效路徑。
![]()
本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副研究員蔣嬌燕執筆。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