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沈瑾瑜
美編 / 馮璃月
出品 / 天脈財經
京東外賣在全國外賣市場里“殺”出了一條血路。
9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京東外賣占全國外賣市場超31%份額》的報道。報道稱,京東外賣自2025年3月正式推出以來,短短半年時間,已經覆蓋全國350個城市,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占全國外賣市場超過31%的份額。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品質外賣細分領域,京東的市場占有率高達約45%。這一數字表明,京東沒有選擇與傳統外賣平臺正面比拼量,而是瞄準了一個更精準的市場賽道。
01
京東做外賣,打的是生態戰
京東外賣上線第一天,就沒有走“老路”。當其他平臺用“滿減神券”、“0元奶茶”搶奪用戶時,京東宣布:今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傭金,未來長期傭金不超過5%。
同時,它自建了一支全職騎手團隊,從3月的1萬人快速擴到6月的15萬人,騎手全部簽勞動合同、交五險一金,享受正式員工福利。
這看起來成本極高,但京東的邏輯不一樣。它沒有把外賣看作一個獨立的業務,而是把它當作整個京東零售生態的一部分。二季度財報顯示,京東包括外賣在內的新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99%,達到139億元。
![]()
更關鍵的是,京東外賣帶來了清晰的協同效應:用戶打開京東APP的頻率變高了,購物頻次同比提升超40%,超市、數碼、生活服務等品類的交叉銷售明顯增長。
也就是說,京東做外賣,不是為了分外賣市場的蛋糕,而是為了把蛋糕做大,用高頻的外賣訂單帶動低頻的電器、日百消費,把京東從“買大件的地方”變成“一站式生活平臺”。
02
品質外賣,是痛點也是機會
外賣行業有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消費者要的不是便宜,而是一口安心飯。
數據顯示,目前外賣差評中,對“品質”不滿的比例排在第一。幽靈廚房、菜品縮水、吃出異物……這些體驗傷害的是整個行業的信任。
京東看準了這個痛點,從一開始就只和品質餐廳合作。申請入駐的餐廳,審核通過率只有40%,遠低于行業60%-70%的水平。
![]()
品牌“醉得意”就是一個例子。過去,他們全國380家門店一直無法全覆蓋外賣,因為毛利太低、卷不過幽靈店鋪。
入駐京東后,他們不僅實現了外賣全覆蓋,還發現用戶愿意為好的餐品買單,當他們把堂食里的大菜、多人餐加入外賣菜單后,訂單迎來了第二波暴增。截至7月,醉得意在京東外賣累計賣出280萬單,營業額翻了數倍。
另一個品牌“文通冰室”也提到,在京東外賣上,營銷機制更簡單透明,商家不用再沉溺于無休止的補貼內卷,可以集中精力做產品和服務。
03
供應鏈創新,才是終局思維
京東最狠的一步棋,是今年7月推出的“七鮮小廚”。這是一個典型的京東式解決方案:用供應鏈能力改變游戲規則。
七鮮小廚采取“現炒現做+透明廚房+24小時直播”模式,食材由中央工廠統一洗切、檢測、冷鏈配送,門店省去洗切環節,從源頭保障衛生。京東計劃三年內投入超百億,在全國開1萬家店。
![]()
這不僅是做外賣,更是做餐飲供應鏈。劉強東早就說過:“前端賣飯菜永遠不賺錢,我們要靠供應鏈賺錢。”
七鮮小廚還啟動了“菜品合伙人”計劃,投入10億現金為1000道招牌菜招募合伙人。平臺承擔門店租金、人力、運營成本,合伙人只需專注菜品研發和供應鏈建設。
這種模式既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又通過規模化采購壓低成本,讓消費者用20元以下的價格吃到現炒好菜。
總結
拒惡性內卷,以品質贏取31%市場份額
京東外賣用六個月時間拿下31%的市場份額,不是一件容易是事,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邏輯:拒絕惡性補貼、堅持品質供給、重投入履約體系、用供應鏈能力創造長期價值。
這場實驗的意義遠超外賣本身。京東證明了一點,在中國互聯網世界,“燒錢換規模”不是唯一路徑。用戶會為安心買單,商家會為健康生態留下,騎手會為尊嚴轉身。
未來,外賣市場的競爭不會停止,但競爭的重點一定會從“誰補貼狠”轉向“誰體驗好”、“誰效率高”、“誰更值得信任”。
京東已經走出了第一步,而這一步,正在改變整個游戲的規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