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滅虢(jiǎ tú miè guó),也作“假途滅虢”“假道滅虢”,指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晉國攻滅虢國后,在歸途中又滅掉了虞國;后指以向對方借道為名而行滅亡對方之實的策略。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注:成語“唇亡齒寒”“輔車相依”亦出自該典故。
![]()
春秋初期,晉獻公為實現霸業,積極對外謀求擴張,在先后攻滅霍國、魏國和耿國等周邊小國后,虢國隨之進入晉獻公視野。
晉獻公之所以選擇攻打虢國,原因有三:一是晉獻公在剪除國內桓叔、莊伯兩大家族后,不少公子逃入虢國,這對晉獻公構成了威脅;二是虢公丑屯兵于邊境,經常與晉國發生沖突;三是虢國與虞國結盟,成為了晉國對外擴張的阻力。
虞國與虢國同為姬姓諸侯國,國土比鄰,關系密切,其中虞國與晉國接壤,虢國則位于虞國南方。虞國與虢國作為盟友,晉國出兵攻虢,虞國必定會出兵救援,晉國雖強,但面對兩國之兵也沒有必勝把握。
![]()
為此,晉獻公問計于荀息,荀息分析一番后,回答說,“虞公貪婪,喜好寶物,我們可用屈地的良馬和垂棘的美玉賄賂虞公,借虞道攻伐虢國,離間兩國關系。”
對于晉獻公來說,屈地良馬和垂棘美玉也都是稀世珍寶,他也舍不得將之送人。
荀息見狀,勸諫道,“我們利用這兩種寶物,從虞國借道伐虢,虢國失去虞國救援,必定滅亡,虢國被滅,虞國也無法獨存,我們滅掉虢國之后,再回兵攻滅虞國,到時便可取回寶物,這就猶如將寶物暫時寄存在外一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
![]()
晉獻公認為荀息所言有理,但轉念一想,虞公雖然貪婪昏庸,但虞國卻有賢臣宮之奇,或許他會察覺到晉國的陰謀,若是宮之奇極力勸說虞公,到時候晉國送出了寶物,虞國卻不借道,豈不是得不償失。
荀息回答道,“宮之奇雖賢,但卻性格懦弱,他必然不會強諫。何況,虞公貪愛寶物且愚昧,縱有賢臣強諫,也不見得會聽從。”
晉獻公聽罷,這才放下心來,于是命令荀息帶著良馬和美玉出使虞國。
![]()
荀息到了虞國,虞公見到荀息所獻上的良馬和美玉,頓時喜笑顏開,荀息趁機對虞公說道,“昔日冀國無故攻打虞國,我國及時出兵相助,不計損失擊敗冀國,都是為了虞國利益。如今虢國無道,長期駐軍于邊境,時時入侵我國南鄙。希望虞國念及交情和道義,讓我國軍隊借道貴國前往虢國興師問罪。若能攻克虢國,所有虜獲將全部奉獻貴國,以報答借道之恩,寡君也愿和貴國世世敦修盟好。”
虞公聽到還能獲得更多好處,立刻便答應了下來,甚至表示虞國愿意先行舉兵伐虢。宮之奇聞言,連忙出言阻止,然而虞公并未采納。
![]()
同年夏(即魯僖公二年,前658年),晉獻公派里克和荀息率領軍隊,聯合虞國軍隊攻打虢國,攻破下陽。下陽乃是虢國宗廟祭祀所在,雖不是國都,但卻十分重要。
然而,對于國都被破,虢國卻像是毫不在乎一樣,虢公丑反而在不久后出兵伐戎,在桑田擊敗戎族。晉國卜官郭偃聽說后,預言說,“虢國必亡矣。下陽被奪卻不知懼怕,反而撈取擊敗戎族的虛名,這是上天奪去了他的鏡子,使他看不清虢國危亡的形勢啊!敗于晉國而不知安撫百姓,如此下去,不出五年,虢國必滅。”
![]()
三年之后(即魯僖公五年,前655年),晉獻公再次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道,“虞、虢兩國彼此依恃,互為表里,虢若滅亡,虞必同滅。晉國侵略野心不可開啟,外國軍隊不可輕易引進,一次就足夠過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諺語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指的就是虞、虢這樣的情形啊。”
然而,面對宮之奇的極力勸諫,虞公卻是沒有絲毫理會,依舊選擇了借道給晉國。宮之奇見狀,只好帶領族人離開了虞國,并嘆息道,“虞國恐怕等不到臘祭就要滅亡了!晉國此次出兵已經足矣,用不著再次出兵了。”
![]()
同年八月,晉獻公親自率兵攻打虢國,包圍虢國都城上陽,虢國弱小而無外援,于同年十二月被滅,虢公丑逃往周王畿。
晉軍班師路過虞國,晉獻公命人將俘獲的歌女和虜獲的部分財寶送給虞國,請求允許大軍駐扎在虞國都城外休息,被美女和財寶沖昏頭腦的虞公答應了下來。不久,趁著虞國不備,晉軍突襲虞國,虞國隨之被滅,虞公被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