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科技創新版圖和治理體系加速重構的大變局之下,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糧食安全、生命健康等全球性問題不斷凸顯,唯有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才能匯聚創新智慧、共享科技成果,推動科技創新更好造福全人類。
2025浦江創新論壇(第十八屆)主論壇于9月21日上午在張江科學會堂召開,本次論壇以“共享創新、共塑未來:構建開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體”為主題,聚焦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白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謝爾蓋·什雷奇科夫出席論壇并發表主旨演講,來自國內外政界、學術界、產業界的10位頂尖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最前沿、最熱門的議題相繼發表主題演講,與會全球頂尖專家聚焦科技治理未來框架開展圓桌對話,共同探討科技發展未來之路。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
頂尖智慧
共議全球科技合作新趨勢
1.應對全球科技創新挑戰,在更高層次、更多渠道、更深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白俄羅斯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謝爾蓋·什雷奇科夫指出,白俄羅斯正在系統性地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融入全球不同區域合作框架,包括各類聯盟機構、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上海合作組織等,深入推進跨國科技合作。
清華大學副校長吳華強認為,大科學設施和國際大科學計劃是推進跨國跨學科合作的有力抓手,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經過15年的持續建設已成為中外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先后與全球多個國家開展了科技合作。
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阿列克謝·特魯哈諾夫指出,白俄羅斯已與6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且中白之間已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未來還需要構建科研資源更加集聚的合作網絡,共同打造一體化科研創新空間,聚焦優先合作方向開展科研項目合作。
2.深化國際合作,聚焦共同訴求挖掘前沿領域合作方向。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人類遺傳學研究所研究主任賈科莫·卡瓦利指出,表觀遺傳學是解釋癌癥起源的一種新范式,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創新是多學科的且離不開國際合作,全球各地普遍面臨著診斷太晚、療法缺少特異性等共性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來應對這些共同挑戰。
遼寧材料實驗室主任盧柯指出,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是“雙鏈并行”、相互促進的過程,兩者難以分割且不分主次先后,技術上的突破能夠為科學發現帶來新可能,我們迫切需要通過創建國際化科研合作平臺來促進科技交流,推動全球科技共同體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指出,2022年11月5日,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首次實現了激光聚變凈增益,標志著人類可控核聚變時代到來。中國DCI方案開拓了加熱效率更高、更加穩定可控、更加適合作為激光聚變電站的新方案。
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生命過程小分子調控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周界文指出,促進跨領域合作的有效方式就是把不同領域的科學家聚集同一個屋檐下進行工作和交流,為多元化思維的頻繁碰撞創造空間,中國應該構建更多國際化科研平臺,吸引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來中國工作。
![]()
3.加速前沿技術突破,構建跨領域跨區域產學研合作框架。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德國國家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所長烏爾里克·普羅澤指出,T細胞療法不僅能夠治療癌癥,還可以用于治療乙肝等癌癥之外的疾病,而由德國、新加坡、中國三國共同組建的生物技術公司SCG正在致力于開發針對乙肝及肝癌的“TCR-T細胞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指出,其團隊正在將無創產前檢測(NIPT)技術推廣到癌癥領域,通過檢測血液中的游離DNA實現癌癥早期診斷,而新技術新療法的開發離不開國際性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統一的國際技術標準和科技倫理準則。
丹麥生物創新研究院首席執行官延斯·尼爾森指出,丹麥生物創新研究院(BII)通過鏈接高校院所的創意想法,支持生命科學初創公司轉化并加速有商業潛力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空白環節,推動丹麥每千篇科技論文初創企業數量增至3倍(2018-2023年相比2010-2017年)。
4.把握范式轉型機遇,夯實AI for Science的人才基礎與產業基礎。
吳華強指出,數據共享對于科技創新非常關鍵,一方面要有開放的心態,推動數據共享和成果共享,讓科技發展更快,另一方面要制定相應標準,并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可信計算等新技術把AI賦能情況下的科學治理做好。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戴國浩認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面臨著等效應用算力提升、多源異構算力協同、終端智能算力挖潛三大挑戰,無問芯穹已在提升算力供給、打造異構異域算力協同網絡、推動軟硬件協同終端智能方面開展大量產學研實踐和落地行動。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網絡與交換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信息智能與數字健康研究所所長王光宇介紹了數字生命解碼科學智能工具的研究進展,其團隊開發的生物醫學預訓練模型全球下載量超過三百萬次。
![]()
5.打破科技地緣壁壘,凝聚共識重塑全球科技治理框架。
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羅蘭德·艾爾斯指出,AI在醫療創新的應用高度依賴于數據的可及性,跨國境跨機構的數據共享至關重要,我們亟需構建“可信數據”流通的治理框架,讓每一款新藥都能夠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所用。
愛思唯爾全球期刊總裁、荷蘭出版商協會董事勞拉·哈辛克認為,數據共享一直是開放科學的一部分,在科學文獻出版過程中我們鼓勵研究人員以多元化的方式分享科研數據,并持續支持提高科研數據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
全球網絡峰會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帕迪·科斯格雷夫指出,自二戰起建立的科技治理框架或許已不再適用于現在多極化的世界,我們需要改變科技治理的標準和框架,避免全球科技生態的分裂。
凝聚共識
譜寫未來科技新篇章
本次會議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全球科技創新前沿熱點和國際科技合作未來趨勢的機會。為應對全球科技創新的“碎片化”“封閉化”趨勢,我們迫切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積極的狀態廣邀全球英才,推動跨區域、跨文化科技交流與合作。科學技術突破和未來產業演進不僅需要人才、技術、資金、數據等資源的集聚,更需要理念互認、知識共享和治理框架的共建。本次會議為我們展示了來自政界、學術界、產業界、出版界的最新思潮,這些觀點為我們揭示了科技發展不僅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更是創新范式轉變與制度變革相互適應、協同演進的動態過程,唯有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協同的全球科技合作體系,方能共創更加宜居、安全、光明的未來。
![]()
本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研究員裴文乾執筆。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