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崔護生前名氣并不顯,死后卻憑著一首《題都城南莊》贏得不朽詩名。這首七絕自從問世后,不僅被收錄于《全唐詩》,更通過晚唐孟棨《本事詩》中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到了元代,白樸、尚忠賢等劇作家將其改編為《崔護謁漿》、《登樓記》等雜劇;明清時期,又衍生出《桃花莊》、《人面桃花》等傳奇劇目。
進入現代,更是被改編為秦腔、碗碗腔等戲曲形式,甚至被當代藝術家創新性地融合為戲歌,登上央視舞臺,影響力波及海外。
![]()
為何一首看似簡單的小詩,卻能引發持續千年的情感回響呢?到底又是什么讓身處不同時代的讀者,都感受到了那股“無盡的遺憾”呢?
下面,就讓我們從這首詩的作者說起,探尋這首七絕背后隱藏的奧秘。
一、一個高官與一首詩的意外走紅
崔護(公元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進士及第,曾擔任京兆尹、御史大夫,最終官至嶺南節度使。
這個官職在唐朝堪稱“封疆大吏”,但是歷史正史對他的記載卻極少。他在嶺南時有何政績?是否負責給朝廷進貢荔枝或其他特產?
上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無人知曉,讓他被后世記住的,只是他偶然在城郊一處荒廢宅院門板上題寫的這首詩: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朝許多大詩人的作品得以廣泛流傳,都與他們的政治身份和社交圈有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在統治階級上層任職,結交的也都是唐朝上層文化名人。
![]()
通過這些往來,人們先知道有這樣一位詩人,后才記錄下他們的詩。然而崔護這首《題都城南莊》的流傳,似乎與他的官位、權力和個人影響力毫無關系。
最早記錄這首詩的是晚唐的《本事詩》,當時崔護已去世幾十年。認識他的人大多不在了,詩卻依然口口相傳——這足以說明這首詩純粹是靠自身的魅力流傳下來的。
至于《本事詩》中那段“少女因相思而死,又因崔護痛哭而復活”的傳奇故事,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是后人牽強附會的結果。
故事記載,崔護曾在清明時節獨游長安城南,偶遇一位美麗的少女,次年重訪之時卻只見門扉緊鎖,于是在門上題下此詩。
數日后崔護再次前往,聽聞少女因讀詩后相思成疾而死,崔護撫尸痛哭,少女竟奇跡般復活,最終二人結為夫妻。
![]()
這個離奇的結局雖被宋人質疑并刪改,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這個凄美動人的故事,極大地促進了詩歌的傳播。
元代以后,劇作家們不斷將之搬上舞臺,使得《崔護謁漿》成為一個經典愛情母題。明代萬歷年間,這個故事被收入《三言二拍》,進一步擴大了它在民間的知名度。
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是假的,但是在改編時又都不肯放棄這個“假故事”,這只能說明——人們太喜歡它了,甚至不惜為它編了個故事。那么,人們為什么那么喜歡崔護這首詩呢?
二、三種經典愛情悲劇之外的第四種
“人面桃花”故事感人,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可能記錄了一段真實的悲劇愛情。真相是,崔護對中國傳統文學的三種經典愛情悲劇進行了提煉和濃縮,創造性地寫出了“第四種愛情悲劇”。
![]()
中國文學中的愛情悲劇,大致有三種經典模式:
一是“對抗型悲劇”,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這兩個悲劇故事的主角,都是被家庭或禮教硬生生拆散,最后才導致了愛情的悲劇;
二是“貧賤消磨型悲劇”,比如元稹《遣悲懷三首》中描寫的那種,因為困頓生活消磨了生命,造成妻子早逝,天人永隔的悲劇;
三是“負心情變型悲劇”,比如《長門賦》中漢武帝辜負陳阿嬌、《鍘美案》里陳世美拋棄秦香蓮那種,因為個人欲望的腐蝕帶來的悲劇。
但崔護的詩跳出了這些套路,他不寫造成彼此“錯過”的具體阻礙,不訴諸貧困,不責罵負心,甚至不加以任何說明,只是很平靜地訴說:“去年在這里見過的人,今年舊地重游,不復相見了。”
他只是淡淡地陳述了一個“人面不知何處去”的客觀事實,甚至沒有強調這一不見就是“永遠不復相見”!但人們卻能通過想象在大腦中自我完善這則故事,補足了詩句里沒有寫出的那一份遺憾。
![]()
沒有人知道姑娘到底為何消失了——也許嫁人了,也許搬走了,甚至這件事可能都只是詩人的一場幻覺。
但是恰恰是這種“說不清的失去”,讓遺憾變得更真實。再加上“去年”與“今日”對照出的時光流逝的傷感,怎能不讓人唏噓?
因為省略了愛情悲劇中對具體困境的描述,這首詩就像一張白紙,讓每個讀者都能在上面填寫自己的故事。
戀愛的人看到舊愛,離鄉的人看到故土,年長的人看到逝去的青春。所有那些說不出口的錯過和悵惘,都被這四句詩說得明白透徹。
三、從唐詩到現代的心靈共鳴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崔護這首《題都城南莊》在后世被反復改編成元雜劇、秦腔、戲歌等各種戲曲形式。但是最動人的改編,其實留在每個普通讀詩者的心里。
![]()
試想,每年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有多少網友在郊游照片上題寫“人面桃花相映紅”幾個字,然后發到朋友圈?
人們熱衷于此,只因“人面桃花”已成為中國人表達與“白月光”或“青春”錯過的一種暗號,這是一種無需解釋的共同記憶。
四、 說不清的遺憾最動人
人的一生都在渴望找到一個知心的伴侶。為了尋找這位“白月光”或“朱砂痣”,我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幻想。
然而這樣的人,似乎永遠只存在于想象中或書頁上。天長日久,人們的心中自然會產生一種“錯過的遺憾”。
這種失戀般的惆悵,不同于那些經歷婚姻家庭破裂、愛情毀滅的陣痛之后,以激烈生死為代價造成的悲劇。
![]()
它或許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憂傷卻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在崔護之前,從未有人將其付諸筆墨。
最絕妙的是,就連崔護本人可能都沒想到,他只是在郊游時隨手寫下了四句詩,后來竟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了一片漣漪。
結語
說了這么多,讓我們最后再來總結一下,崔護這首詩為什么動人。只因詩歌審美的最高境界是——朦朧。不陳述具體細節,只營造氛圍,烘托感情,就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
就像這首《題都城南莊》,它不告訴你姑娘為何消失,不抱怨命運,不煽情,只是幽幽訴說:去年今日,人面桃花;今年今日,桃花依舊,人面不在。
![]()
人生中最深的遺憾往往就是這樣——不是痛徹心扉的失去,而是某天你忽然發現,有些東西不見了,你卻連原因都不知道。
正因如此,崔護這首詩才能讓不同時代的人都覺得:“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