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云的新破局。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把簡單留給企業,把復雜留給自己。
【01 大爭之世現重器】
9月18日,“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一口氣官宣了未來三年多款芯片、超節點的演進路線。
在智算領域,以昇騰950構建的新型超節點,將打造出“全球最強超節點”——不止比英偉達2027年推出的NVL576系統更強,甚至在未來很多年內或許都將是全球最強算力的超節點。
以昇騰960為基礎的超節點,則將在2027年四季度上市。
“昇騰芯”、“超節點”,有望成為AI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常態。
在通算領域,鯤鵬950、鯤鵬960系列處理器,也將在超節點上大顯身手。
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計算CEO張平安介紹,依托華為剛剛發布的最新AI服務器規劃,CloudMatrix云上超節點規格將從384卡升級到未來的8192卡,實現50~100萬卡的超大集群,為智能時代提供更澎湃的AI算力。華為云CloudMatrix384 AI Token服務也全面上線,可直接為用戶提供最終的AI計算結果。
“把簡單留給客戶,把復雜留給自己。”
這一輪“上新”,華為云為什么這么猛?關鍵的變量在于“系統級創新”,關鍵的路徑在于,全面走向千行萬業,而這兩個“關鍵”的背后是華為云的戰略性聚焦。
大爭之世,華為云這一AI的戰略性聚焦,其實也是對行業趨勢的預判。
【02 “黑土地”上新碩果】
全球AI的競爭,正聚焦為算力的競爭。
據華為《智能世界2035》報告預測:到2035年,全社會算力總量將增長10萬倍。
而美國,正試圖從AI芯片的源頭,掐斷中國的算力。
但中國企業,選擇了主動破局。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華為云發布CloudMatrix超節點的新升級,成為國產AI算力最強有力的答案。
半年前,超越英偉達NVL72的CloudMatrix384,可以支持384顆昇騰NPU和192顆鯤鵬CPU,組成超16萬卡的集群,同時支持1300個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或上萬個模型的推理。
如今,根據華為云的最新規劃,CloudMatrix超節點規格將從384卡升級到未來的8192卡。依托MatrixLink高速對等互聯網絡結合多網合一技術,可組成50~100萬卡的超大集群。
這堪比“算力大爆炸”。
CloudMatrix384絕非簡單的芯片堆疊,而是架構上的全面創新:將資源全面池化,形成算力池、內存池、顯存池等。這樣就可以把計算型任務、存儲型任務、AI專家系統解耦開來,將串行任務盡可能地變成分布式并行任務,極大地提升了系統的推理性能。
目前華為云已經為Pangu、DeepSeek、Qwen等業界主流大模型提供了極致的推理Token服務。在在線、近線和離線等不同時延要求的推理場景中,CloudMatrix384平均單卡的推理性能是中國特供版GPU H20的3到4倍。
![]()
360集團旗下的納米AI,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華為云。
作為全球唯一的L4級智能體,納米AI引入的“多智能體蜂群”,可實現多智能體異步并行。
但這也導致其處理復雜任務可多達1000步,消耗Token高達500萬至3000萬。
但基于CloudMatrix384超級“AI服務器”,華為云為納米AI提供了高質量穩定的Tokens服務;基于EMS彈性內存存儲,足以打破AI內存墻,應對“蜂群”毫無壓力。
周鴻祎說,華為云充當了英偉達+亞馬遜的角色,華為的Token性價比是非常好的,華為云算力架構能完美的支撐多個基座大模型的共同工作。
如果說算力是“燃料”,那么大模型就是“引擎”。
作為華為云堅定不移的投入方向,“盤古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跳出了“模型空轉”的陷阱,使AI能力與行業Know-how融合,破解了企業“不會用、用不好”的難題,把 AI真正落到企業生產系統中去。
![]()
在這方面,云南交投是另一個典型案例。作為云南綜合交通建設、經營的主力軍,2024年,云南交投管養的高速公路高達6300公里。用AI驅動這么龐大的交通資產,本身就是一個超級難題。為此,華為云不僅為其打造了“云、邊、端”混合云算力基礎設施架構、行業高質量數據集,還構建了一個融合自然語言、視覺、多模態于一體的交通行業大模型“集”。
大模型“集”的能力,就在于面對各類場景,無往不利。
云南交投使用DataArts,把自己的6.3萬個文檔、620億條業務數據和上百萬的現場圖片打造成了一套高質量的AI數據集。
經過盤古大模型的4輪訓練迭代,打造出云南交投自己的綠美通道·交通大模型。
讓問答準確率較開源大模型提升 20%以上,車流預測精度提升約 10%。
目前,盤古已在政務、金融、制造等30多個行業落地,覆蓋500多個場景。
張平安強調,華為也將繼續加大盤古大模型的投入,持續深耕行業,支持各行各業的客戶做好自己的大模型,加速千行萬業智能化。
除了大模型,在“算力黑土地”之上,華為云還在將智能體(Agent)嵌入企業業務流程,實現從“單點能力輸出”向“場景自主服務”的跨越。
不同于個人輕量化Agent,企業級Agent要直面業務流程復雜、幻覺容忍度低、運行要求高的挑戰。
為此,華為云打造Versatile企業級智能體平臺,覆蓋Agent開發、運營、運維全生命周期,希望構建易用、好用、開放的Agent開發和運行平臺,幫助行業客戶快速開發出各種AI Agent。
![]()
以華為云慧通差旅為例。如果僅以常規手段來構建差旅應用的AI Agent,不得不直面數據工程構建難、模型協同管理難、持續優化閉環難等一系列難題。僅構建數據,就面臨“兩難”:內部經驗難挖掘,外部數據風險高。這導致理解用戶意圖、生成出行規劃的“第一步”,就舉步維艱。
而數據的邊界與質量,決定著Al的能力上限。
為此,慧通差旅基于Versatile,打造出智能體“通寶”,涵蓋出差提醒、路徑規劃、智能問答等。利用“通寶”,企業的數據層通過內部積累、迭代,與行業數據集整合,實現了高質量、高智能。
通過對酒店推薦Agent、行程規劃Agent、知識問答Agent等Agent多模混編,加上專業的“差旅垂域大模型”,則進一步消減了Al推薦的不確定性。
這使得路徑規劃上,目前“通寶”的采用率已超50%,差旅人員2分鐘即可完成預訂。
而在Versatile平臺上,Agent開發效率提升3倍,數據與算法迭代由“周”縮短至“天”。
這不僅重塑了企業差旅出行的體驗和效率,也加速企業差旅管理由“成本中心”向“價值中心”飛躍。
從CloudMatrix384超節點算力底座,到盤古大模型沉淀的行業智慧,再到Versatile智能體打通業務鏈路……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把簡單留給客戶”,以便讓企業專注于核心業務創新;“把復雜留給自己”,讓企業海量的數據、模型、Agent應用,都平穩、高效、安全地跑在華為云上。
這一連串的“黑土地”上的新碩果,驅動著全行業不斷走向價值高地。
【03 全球一張網】
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上,國際化的面孔和比例非常高,并且有大量來自海外的案例。
![]()
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云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總裁楊友桂,公開了一些數據:
在全球,華為云覆蓋34個地理區域、101個可用區,構建起一張國內時延30ms、海外時延50ms的“全球一張網”。
這張“全球存算網”不僅能提供極致彈性的云基礎設施,還能通過 “數據使能”服務釋放數據價值,并提供了一站式AI開發平臺,讓企業能夠構建AI原生應用,實現智能升級。
覆蓋47國500余家門店、電商觸達100多國的土耳其TOP快時尚品牌Defacto,曾被兩大難題困擾:
一是大促的10倍流量扛不住,二是線上線下兩套CRM系統導致數據割裂,影響收益。
![]()
華為云介入后,直接擊中痛點:
一是用容器服務,30秒自動擴容4000個Pods,流量潮涌被瞬間化解;依托“全球一張網”,土耳其業務接入時延低于25ms,埃及市場響應時延低于50ms,購物頁面加載時間從1.5秒縮至260毫秒。自 2023 年上線至今,Defacto已實現連續659天穩定0事故運行。
二是引入中國伙伴Techsun,打通線上與線下數據。從此,線上、線下拉新促活、行為分析、客戶分群等,都有了大數據支撐,實現精準營銷。
對此,Defacto CIO Abdurrahman K?l?n?直言:
“在全球業務擴張過程中,華為云的強力支持對我們至關重要,其價值無法估量。”
如果說“全球一張網”能讓企業“跑更快”,那么華為云的數據使能服務,則能讓企業“跑得更智能”。
巴西Top數據智能技術公司Neogrid,每天要處理200萬活躍商品信息、50萬POS機實時交易數據。以前,由于數據分散在多家云廠商,企業第二天才能拿到數據,決策始終“慢半拍”。
華為云數據倉庫服務DWS介入后,改變了這一狀況:通過多平臺分散數據的搬遷與集成,Neogrid數據集成效率提升40%、數據分析效率提升50%,下班前就能拿到當天數據,為決策搶占先機。
而華為云一站式AI開發平臺,更是將算力、模型與工具鏈全棧創新融為一體。
![]()
在萬華化學,基于華為云盤古預測大模型,2000多臺關鍵設備實現從“事后維修”到“預測性維護”的跨越,模型預測準確率從70%提至90%,異常識別效率提升10%。
華為云還將預測與推理大模型結合,幫助萬華構建了故障診斷系統,并打通萬華故障知識庫,生成包含根因分析和處置建議的精準報告,極大加速了運維閉環過程,人工巡檢時間下降20%。
而借助Versatile Agent開發平臺,萬華打造出標準作業程序文檔SOP審核Agent,文檔智能審核效率提升50%以上。
在長安汽車,華為云CodeArts軟件開發工具鏈賦能研發模式從“瀑布流”轉向“統一平臺”,研發效率提升30%。
同時,華為云聯合中國聯通打造的“一云一網一平臺”,以5G+IoT聯接1.2萬臺設備,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驅動的柔性制造,將訂單交付周期從21天縮至15天。
這一連串的實踐證明,企業AI應用的核心,不在于算法、工具是否炫酷,而在于能否扎根行業場景,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利器。
技術的創新與場景的落地,讓華為云收獲了市場與行業的雙重認可:
在容器、數據庫等領域突破入圍9個Gartner魔力象限,在17個產品和解決方案維度位居領導者象限,斬獲30+細分領域第一。
行業領域,華為云在政務、工業、金融、汽車四大行業市場份額均居第一,躋身醫療、藥物、氣象、汽車四個領導者象限。
規模上,華為云AI算力規模較去年暴增268%,昇騰AI云客戶從321家增至1805家,且覆蓋央國企、智駕、大模型、互聯網等多個行業。
楊友桂表示,“把簡單留給用戶,把復雜留給自己一直是華為的關鍵價值之一。無論是算力基礎設施的突破性構建、盤古大模型對千行萬業的持續賦能,還是數據治理領域的創新實踐——我們通過技術攻堅將復雜性內化于解決方案,最終為客戶呈現極簡體驗。”
楊友桂在訪談中坦言:“人工智能是面向未來 30 年的一個產業,應該說現在剛剛開始。面向未來30年,我們需要全產業鏈所有的客戶,所有的伙伴,所有的云廠家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打造一個面向未來,造福全人類的人工智能和跟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華為有這樣的信心,也有這樣的能力,更有這樣的意愿跟全球的客戶伙伴和其他的廠家一起合作,然后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這種“簡單”與“復雜”的深刻轉換,恰恰構成了華為云“爭”與“不爭”的關鍵抉擇。
“不爭” 的,是對短期利益的追逐和對單一市場的執念;“大爭” 的,則是對未來技術的深度布局,以及對全球AI產業的責任擔當。
而這份布局未來的“大爭”,不僅為中國的AI產業積蓄力量,更將為全球的數智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