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潤
來源:劉潤(ID:runliu-pub)
9月11日,國務院發布了一份關于“要素市場化”的文件。
文件名字,叫做:《國務院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批復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合肥都市圈、福廈泉、鄭州市、長株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成都市等10個地區,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
大白話說,就是:
國家在經濟發達地區,選了10個試點,搞“要素市場化”試驗,為期2年。如果效果好,就總結推廣。
雖然這份文件已經出來了幾天,但關注度并不高。大概是因為,里面充滿了“產權理論、交易成本、要素市場化”這些陌生概念,很多人一看就頭大,以為和自己沒關系。
但是,真的沒關系嗎?我仔細研究之后,發現這份文件,有門道的。
它在某種程度上,指明了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方向,事關落戶、買房、貸款,背后也藏著很多商業機會。
所以,我也臨時起意,開了一次直播,好好地聊了兩個小時。這篇文章,就系統梳理了昨天直播中的精華,讓你更快、更明白地看懂這份批復,以及背后藏著的機會。
01
要素是什么?為什么要市場化?
要聊清楚這份文件的用意,就得先看懂它最核心的一個詞:
要素市場化。
啥是要素?為什么要市場化?
要素,說白了,就是生產財富的原料。
工業時代,要素就是老三樣:勞動力、土地、資本。我們不多贅述。而隨著科技發展,要素又多了兩個。技術、數據。它們已經越來越多地,決定資本和市場的走向。
但問題來了。今天的要素,有點“堵住了”。
怎么說?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在一家公司能賺1萬、創造1.5萬的價值。另一家公司來挖你,開價2萬。因為在他那,你可以創造3萬的價值。
這是好事吧?換工作,你能多賺1萬,也能讓社會多得到1.5萬價值。但你左思右想,還是放棄。因為下一家公司,在另一個城市,你人過去了,但戶口過不去。
勞動力的流通,在某種程度上,被戶籍制度堵住了。
不止如此。一個很有前景的科技公司,手里全是專利,但因為沒廠房、沒土地,貸不到錢,只能關門。各行各業的數據,本該有機會發揮更大價值,但都爛在各自的服務器里,直到銷毀也沒用上。
資本的流通,被抵押規則堵住了。數據的流通,被風險堵住了。
怎么辦?
答案,就是:市場化。建立一個大市場,誰能把資源用得最好,資源就流向誰。有什么墻阻止資源流通,那就拆掉。
可以這么說。國家這次試點,本質就是一次拆墻試驗。
那么,具體怎么拆?我們一個個要素看。
02
勞動力市場化:
拆掉戶口墻,讓每個人都有更多可能性
先說個離大家最近的。勞動力。
看原文:
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現試點地區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深化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擴大居住證持有人享有權益和便利范圍。建立以身份證為標識的人口管理服務制度。(以蘇南重點城市試點為例)
什么意思?
過去想落戶A城市,你可能得在A城市交滿3年社保。在B城市交了1年,不算。但現在,只要A和B在同一個城市群里,社保時長就可以互相累加。居住證,也要綁定更多公共服務。
理想狀態,是不管你在哪,所有權益都跟著身份證走,而不是被戶口困住。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前邊我們提到,你從A城市換到B城市,能多為公司創造1.5萬元的價值。但卻因為戶籍制度,被卡住了。當成千上萬的人才都如此,經濟就會失去活力。
未來,你的價值,將越來越多地由市場定義,而不是戶口本。
如果你是老板,那你的人才庫,也少了很多局限。如果想創業,或許你可以成立一個異地安家、落戶、子女入學的專業服務機構,同時服務企業和個人。這些,都是新需求,也是新機會。
03
土地市場化:
拆掉指標墻,讓地跟人走
看原文:
探索依據人口存量和變化趨勢匹配新增建設用地(以成都市試點為例)。
推動建設用地供應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以鄭州市試點為例)。
過去,國家給每個城市分土地指標,更多看歷史數據和規劃,和人口的關系不大。
但以后,城市能拿多少建設用地,可能要更多看人口了。
比如,去年某城人口1800萬,今年2000萬,那或許就得考慮,增加建設用地指標。 土地多了,房企拿地價格便宜了,房價可能就不會那么離譜了。
這就是,地隨人走。
那么,它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
至少,你可能要更多地,關注城市的人口流入數據了。
一個能持續吸引年輕人流入的城市,意味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你是老板,新研發中心建在這里,不僅能吸引人才,還能為政府帶來更多土地指標。如果你是員工,這也是你判斷安家城市前景的好標準。
而對創業者來說,新機會或許在:存量土地的再開發。
看原文:
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存量土地盤活利用,鼓勵經營主體通過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以鄭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試點為例)
很多城市的好地段,有一些老舊工業園。過去,可能因為流程復雜,很難動。但現在,你就可以試著把它們,改造成“青年社區”或者“小微智能企業孵化器”。把存量土地,盤活利用。
04
資本市場化:
拆掉抵押墻,讓無形資產也能貸到款
聊完房子,咱們再看錢。
假設,你現在是一個大學出來的創業者。你缺資金,但手里只有材料專利和技術。
怎么辦呢?你琢磨了一下,打算去問問銀行貸款的事。
銀行問,你拿什么抵押?有房子嗎?生產線呢?都沒有?那我也很難辦。
你看,在資金和創新,橫著一堵“抵押規則”的墻。錢,總是愿意流向有房有廠的傳統企業,而不是輕資產的創新公司。
怎么辦?看文件原文:
支持金融機構采用知識產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方式,為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提供更多金融產品服務。鼓勵保險公司開展科技保險業務,依法合規開發知識產權保險、產品研發責任保險等產品。探索知識產權融資,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以北京城市副中心試點為例)
過去,銀行更多的,是認房子土地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現在,國家鼓勵銀行去關注你的專利、著作權。
那么,機會在哪呢?
如果你是科技公司的老板,那么未來幾年,你可能不需要過早地出讓股權,去換融資了。公司的核心專利,可以直接變成流動資金,用來搞研發、拓展市場。
如果你想要創業,那么或許可以考慮一下,做專業的評估機構。畢竟,專利估值多少錢,銀行也拿不準,它們多半會請專業機構,進行背書。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員工,那也意味著,未來有更多科技公司會拿到資金。你也因此,有了更多工作崗位可以選擇。
05
科技市場化:
讓搞研發的、提需求的,都拿到回報
你有沒有想到過一個問題?
我們國家的專利申請量,論文數量,常年排在世界前列。但為什么從實驗室里走出來的,變成產品的技術,卻沒那么多?
原因之一,是:搞研發的沒動力。
在不少高校里,教授們拼命發論文、申請專利,往往不是為了應用落地,而是評職稱。科研人員在礦山里拼命采礦,但不管挖的是鐵還是金,收益卻和自己關系不大。久而久之,數量就比質量更重要。
那怎么辦?看原文:
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制度、工作流程、決策規定和盡職免責負面清單。(以蘇南重點城市試點為例)
科研人員在職期間,有什么科研成果,他可以分享所有權。至少,也會保留長期使用權。
以后,你采礦出了金子,自己也有份。
當一個教授,可以名正言順地分享成果所帶來的財富時,自然就會琢磨,如何才能挖到市場最需要,最值錢的金子。
這還沒完。繼續看原文:
探索新業態、新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市場化定價和交易機制,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支持杭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支持寧波市探索知識產權保險。
知識產權有我一份了,但我怎么知道自己的身價呢?這就要去專門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了。
想把金子換成錢,還得建立一個“金子交易市場”。
好了。現在搞科研的有動力了。
但他怎么確定自己的成果,市場需要呢?
過去,很多科研項目,是國家出課題出錢,大學研究。企業參與的,并不多。這就導致,有題目、也有研究成果,但用在哪里、怎么用,大家都不上心。
那怎么辦?還是看文件:
探索以“誰被卡誰出題、誰出題誰出資、誰能干誰來干、誰牽頭誰采購”方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迭代應用(以杭甬溫試點為例)。
以后不少科研課題,要讓在市場上被卡脖子的企業來出。
你有需求,你來提要求。不光提要求,你自己還得出錢。因為,出錢了,你自己才會痛,才會認真參與。
大學,可能會漸漸變成一個金礦。因為那些手握高價值專利的教授,都是潛在的“技術合伙人”。你也可以把難題打包成科研課題,讓全國最頂尖的頭腦幫你研究。
一個讓知識變成資本的時代,正在到來。
06
數據市場化:
以后,可能會出現一個“數據淘寶”
到了今天,應該很少有人會覺得,數據不重要了。
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數據,并沒有被利用起來。要么,所在政府部門的服務器里,要么,沉在各家公司的數據庫里。
先說政府部門。
過去,公安、交通、水利……每個部門的數據,都是互相割裂的。這種割裂,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比如,開發自動駕駛的汽車公司,如果沒有交通部門的紅綠燈數據,就只能靠攝像頭,去“猜”信號燈。效率很低,更不安全。
那怎么辦?
加強公共數據開放開發利用。制定公共數據管理辦法……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和資產化管理,探索公共數據資產憑證生成、存儲、歸集、流轉、應用全流程管理。(以長株潭試點為例)。
以后,公共數據要逐步開放出來了。
而且,注意“授權運營”這四個字。未來,政府可能會授權一批專業的公司,對公共數據進行清洗、加工和管理。把原始的公共數據,脫敏之后,做成數據產品,提供給有需要的產業,這就是機會。
再說民營企業。看文件:
探索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制度,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大數據交易(以杭甬溫試點為例)。
以后,國家可能要建立一個,數據淘寶。
無論你是誰,都可以把自己的數據,在脫敏之后,放上你的數據小店。比如,一家連鎖超市就知道,周邊社區居民會在周五晚上買啤酒,周一早上買牛奶。這些數據,就可以賣給也想開超市的人。這,也是機會。
未來,誰能合法合規地用好數據,誰就能掌握下個時代。
07
最后的話
過去,我們的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割裂”的。
你在這里開一家紙巾廠,做的又好又便宜。但當你想賣到隔壁省,當地政府就可能會用各種方法,保護本地能貢獻稅收的企業,把你拒之門外。
當成千上萬道“墻”豎起來的時候,整個國家的經濟效率,就被拉低了。
而這次批復的最終目標,就是用一套全國統一、公開透明的規則,來替代這些潛規則和地方保護。拆墻。最終,建設成一個全國統一大市場。
看原文:
著力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如果真的有那天,那就意味著,全國的資源,都能自由地流動。深圳的錢,能順暢地投到成都的好項目上。北京誕生的專利,可以快速地授權給杭州的好公司。
過去,你的護城河可能是牌照、關系。但未來,你的護城河必須是效率和創新。
期待。
參考資料
1、國務院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