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燁豪
編輯| 王 潘
上世紀五十年代,樂高從木制玩具轉向塑料積木之初,積木雖已能穩固拼插,但掌門人哥特弗雷德卻搖了搖頭——在他看來,這樣的積木仍然缺乏一種“靈魂”。
一系列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的探索后,樂高找到了那個答案,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專門的術語——咬合力(clutch power)。
正如《Brick by Brick》所寫:“當兩塊積木被拼在一起時,它們‘咔噠’一聲就合上了……這就是樂高的魔法。”而這聲咔噠,透著一股對極限的執念。
![]()
這份執念,OPPO與天馬的工程師同樣擁有。
彼時,為了把邊框收窄到1.25毫米,OPPO不斷在材料與工藝的搭配上反復嘗試,新的搭配,雖然實現了四等邊窄邊框的極限,但貼合處,卻總有氣泡冒出。
而這,也讓規模化量產被迫多了一道關口。
雙方團隊,選擇把問題拆開來,一層一層地啃——工藝端優化設計;設備端重新設定結構角度;材料端收緊原料標準,一次次推翻、再試。
在外界看來,為了一毫米的邊框反復拉扯,似乎沒有必要。但在OPPO的技術觀里,只要空間存在,就得追到盡頭。
而在OPPO Find X9系列里,OPPO再一次把“盡頭”推遠——把技術創新,視作一場沒有終點的自我追問。
膠水味,與咔噠聲
OPPO新品宣傳期間,天馬副總裁趙奇峰的口袋里,一直揣著一部OPPO Find X8手機。摸得到的重量,讓他很自然就想起那段忙碌的日子。
這款手機最顯眼,正是那道被壓到極限的四等邊窄邊框。
亦如OPPO攜手瑞聲,在聲學領域打造出集成度最高、體積最小的揚聲器;OPPO與天馬對屏幕邊框每一毫米的精研收窄,背后同樣凝聚著雙方工程師的智慧與汗水。產品介紹里不過一句話的成果,唯有親歷過這段研發歷程的人,才知悉過程中的磕磕絆絆,以及無數日夜的枯燥與堅守。
據趙奇峰回憶,為了收窄邊框,工程師們曾不得不直面一些取舍與平衡。
例如,更窄的邊框,能帶來更好的觀感,但同時也意味著緩沖空間被壓縮,屏幕遭受外力沖擊時,受力自然會加大,因此手機摔落后,亮線和花屏亦隨之更常見。
美觀與實用,往往是一個魚和熊掌的命題,而OPPO的選擇是,二者得兼。
解決的辦法,是通過OPPO的LIPO芯片級封裝技術,在最薄弱處灌膠,讓它像琥珀一樣固化,從而再加一道保護。
![]()
OPPO的封裝思路,既保住了極窄的邊框,也提升了整體的強度。與此同時,得益于屏幕與芯片的緊密融合,無論是輕薄度,還是色彩表現與刷新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技術創新,總像是和人過不去,設計難點剛被攻破,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二次封裝的過程中,工程師發現,天馬的封裝材料和OPPO的封裝材料,總是粘不牢,甚至出現界面分離的現象。
很快,OPPO、天馬以及雙方材料廠商的專家,湊到了一起,研討論證。
多番討論后,問題逐漸清晰——雙方雖在前期考慮到了不同膠水間的兼容性,但膠水在固化后,界面特性亦會改變。而天馬的BPL膠水與OPPO的LIPO膠水,在接觸面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正是界面分離的元兇所在。
首發最窄邊框技術的任務壓著頭頂,時間很緊,而這一插曲,又并不在雙方原本的預想中,焦慮是難免的。
由于沒有現成的答案,幾方的專家聯合攻關,對著配方、反應公式一點點摳——熱固之后表面會生成什么?光固之后界面會留下哪些殘余?這些成分和另一種膠水遇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白板被寫滿又擦掉,如此往復,空氣里彌漫的膠水迷霧,亦漸漸變得清晰。
一個半月里,新材料被快速共創出來,瓶頸被解決。與此同時,與之并行的多項工藝、結構、材料創新,也逐一落地,良率恢復穩定,量產瓶頸得以攻破。
最終,這些改動擰在了一起——OPPO,成為了行業里,首發最窄邊框技術的廠商。
去年年底,OPPO研發、供應鏈等團隊的伙伴,來到了武漢,與天馬一起慶功。
慶功宴現場,桌上擺著一排定制的可樂罐,上面印著“Find X8大賣成功,天馬 OPPO加油”等話語。
每個人都拿起一罐,鋁蓋被一只只手扭開,“咔噠”的脆響、氣泡涌出的聲音,與慶賀的笑聲混在一起,慢慢沖淡了過去一年的緊繃。
趙奇峰記得當時涌上心頭的情緒:客戶點頭認可,市場也給了回應,過去一年里,那些與OPPO一道攻堅技術的匆忙日子,似乎終于有了落點。
OPPO后來公布的銷量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Find X8系列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前一代產品,生命周期里的總銷量,大約是Find X7系列的2.5倍。
但技術永遠是朝前發展的,這也就意味著,留給人們舉杯的時間并不多。可樂的氣泡散去,宴會歸于平靜,大家又會馬不停蹄地邁向下一道創新的坎。
而擺在他們眼前的,是Find X9系列更進一步收窄邊框的挑戰——新的執念,已被點燃。
OPPO的問題,總是很難答
來到中國這些年里,Henry Kim同OPPO的交情甚深。
作為三星S.LSI中國區副總裁,他曾參與過當年雙方在濟州島的“團建”,甚至就連中文,也是在與OPPO團隊的來來往往中,一點點學會的。
同樣令他難忘的,還有一位OPPO的工程師。
據Henry Kim回憶,某天,他與OPPO的技術交流會上,氛圍本來很“務實”,但有一位OPPO的工程師忽然聊起自己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增井光子的《動物的眼睛》。
對方不是閑聊,而是認真講起書里關于不同動物眼睛的取舍,聊到自然界并不存在所謂“完美的眼睛”,聊到生物如何在漫長的演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看見方式”。而知曉這些差異,能提升自身對影像的理解。
這并非孤例。過往同OPPO的會議上,OPPO拋出的話題,總是讓三星團隊有些意外——三星準備的,更多是現有產品的內容,但OPPO丟過來的,往往是更底層、更哲學向的追問。
2015年,OPPO就曾提出一個當時看來并不穩妥的概念,即“四合一”(像素合并技術)。
在當時,行業普遍認為,像素尺寸已逼近極限,供應鏈對其的探索亦逐漸放緩,但“四合一”技術卻在手機影像領域,硬生生鑿開了一條支流,讓供應鏈的研發腳步重新向前。
幾年后,九合一、十六合一相繼出現,像素則被壓縮到0.7微米、0.5微米——幾乎所有手機影像廠商,都在循著OPPO的來時路,繼續往前走。
而在三十歲的節點上,OPPO不再追問“像素還能壓縮多少”,而是拋出了一個更底層的問題——什么才是畫質?
它的回答層層遞進:支持動態三曝光的大底廣角,2億像素超清長焦,把清晰推至極致;丹霞色彩鏡頭與哈蘇的攜手,則讓色彩冷暖、光影流動,被更真實地交還——清晰、還原與審美并置為一體,構成了Find X9給出的回答。
![]()
而類似的提問與追問,幾乎貫穿了OPPO的過往。
合作伙伴常說,OPPO是智能手機體驗領域的激進代表——總是不滿足于眼前的指標,而是不斷追問能不能做得更好。
聯發科無線通信事業部資深總監李俊男記得很清楚,和OPPO的合作中,對方總會冒出一些“反常識”的需求,比如要求芯片底層開放更多參數、接口,或是試圖繞過平臺通用算法,調用底層資源。
站在芯片廠商的視角,李俊男最開始也覺得這不合邏輯,但OPPO的回答總是很簡單:用戶需要。
最難忘的一次,是為了“極夜成像”。
這意味著,要在幾乎沒有光的環境下,依舊拍出清晰、低噪點的人像。而這,對芯片的ISP架構和算法而言,是一次遠超常規的挑戰。
那段時間,實驗室的燈幾乎沒熄過。
互駐辦公的雙方工程師,每晚都坐在一起,調試ISP參數與算法接口。電腦風扇的嗡鳴與泡面的味道,經常蓋過了夜色。
難題最終被攻破的那一刻,窗外已泛起魚肚白,有人長舒了一口氣,有人則揉著酸脹的眼睛,盯著屏幕發愣。接著,不知是誰先拍起了手,很快,更密、更響的掌聲,鋪滿了實驗室。
科技敘事總愛用的“黎明時刻”,在那一瞬間,是具象的。
而被點亮的,不只是彼時的天光,還有另一種研發邏輯的雛形。
回頭看,那次合作不僅成就了一款產品,也改變了行業的研發邏輯。此后,越來越多的芯片廠商開始開放底層能力,與手機廠商一同定制、共創,浪潮漸成。
這種推動,趙奇峰同樣深有體會。
作為國內首個屏幕雙產線模式的一端,天馬內部,有一條OPPO專屬的標桿產線。
對于這條產線,OPPO有著諸多定制化需求。而其中一個需求,一度讓趙奇峰費解——當時,在自動檢測環節,設備拍照存檔周期通常是一個月,最長也不過90天,再往上,就意味著額外的存儲成本。
OPPO卻堅持要留檔半年。
面對供應鏈的困惑,OPPO并沒有只在對面“發號施令”,而是拉著天馬,從用戶視角往回推——一塊屏幕,從下線到首銷、再到市場穩定,往往需要半年。這期間,倘若終端用戶對屏幕有所反饋,而最初試產環節的圖檔卻已刪除,就失去了追溯與改進的可能。
而延長留檔周期,看似增加了成本,實則是為技術迭代留下一扇門。通過用戶反饋與算法判斷的相互對照,使檢測不再只是一次性的“合格篩選”,而是轉向工藝、算法的持續優化——從過往的“終點”,變成新的“起點”。
“為新技術保留再進一步的可能”有如醍醐灌頂。
自此,“半年”成為了新的標準。而順著這一路徑,下一代產品也已走到了臺前——Find X9系列,有望成為今年行業中最窄的物理四等邊手機。
對“本分”的追求與“極致精神”的推動下,OPPO與天馬攜手在顯示行業默默耕耘,回過神來,才發覺原來腳下早已是更高的地方。
梵高的向日葵
制造業語境里,企業和供應商的關系,往往是“甲方—乙方”,甚至是“壓榨—被壓榨”。
可不少與OPPO長期打交道的人眼中,這層關系早就有了別的形態,更像是朋友、戰友,甚至是一家人。
在代理商Marco看來,同OPPO合作了這么多年,雙方的關系已然超出了生意本身。
據Marco回憶,2012年,功能機退場、智能機上位時,功能機庫存好似石頭壓在胸口,讓他每天止不住地焦慮。對此,OPPO的反應不是甩貨,而是兜底——現款現貨、調價補差、保證利潤,彼此共進退。
那一刻,代理商們看見的不是“算計”,而是“本分”。自那以后,大家的心境也變了——有人關掉滿城的雜牌門店,只留下三十多家OPPO專賣店;而在 Marco心里,這份工作,也漸漸成了一輩子的事業。
關系的推進,既需時間,也靠一種更深的契合。
OPPO內部,有一個素樸,卻始終堅持的共識——供應商不能虧錢。在行業上升期,這自然是順水推舟,但當外部壓力驟然襲來,這份責任,也顯得格外沉重。
2023年的某個下午,一位廣東供應商向OPPO制造負責人聊起近況時,話里透著焦慮——行情太差,實在賺不到錢。
而這,正是彼時廣東許多民營制造業企業的側寫。不同于諸多生來就沾著外企的影子的江浙工廠,廣東企業的故事往往要粗糲得多——許多人是“農民上岸”,租個廠房,買幾臺設備,招一批工人,就把廠子開了起來。
![]()
在“憑膽子吃飯”的年代,這種粗放換來了爆發,也將廣東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嘗盡紅利。可隨著時代變遷,問題也隨之而來——規模雖大,卻缺乏精細化管理,最終,機器停轉,破產、關廠的消息不斷傳來。
OPPO和它的許多供應商,都曾出身于這樣的土壤,面對行業風浪,“供應商不能虧錢”的原則被拾了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若想真正走遠,這批企業遲早要跨過一道坎——從“敢干”到“會干”。OPPO更多是作為“過來人”,站在坎的另一頭,伸手去拽他們一把。
自2023年供應商“倒苦水”之后,OPPO開始在兩家合作伙伴身上,試點自己的精益生產體系。經過一年的驗證后,“精益聯盟”正式立項,OPPO派出專家駐場,幫助對方拆解流程、優化工藝——把技術外溢從零散的“偶然”,變成牽引產業升級的“必然”。
所有這一切,都是無償的。
在這之前,廣東品美智能精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品美”)曾請外部咨詢團隊來在某條產線上推進精益生產改造——但相比OPPO,咨詢機構一要花錢,收費不低,二則對于制造業理解不深刻,更不用說具體到品美所在的結構件領域,“改造”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真正落到產線工藝上,能否見效還是未知。
OPPO團隊入駐后,“手把手”的專家指導,輔導品美在工藝、流程層面降本增效,亦逐漸改變了品美管理團隊觀念——以前他們總以為,老辦法就是唯一的辦法。后來OPPO把一整套體系擺在你面前,你才意識到,原來真的有更好的解法。
至今,已有9家企業加入“精益聯盟”,上千人次,親歷過其精益文化的傳遞。
這或許也是OPPO與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有的企業高喊著“護城河”,卻對合作伙伴暗自防備,OPPO顯然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梵高的畫里,熱烈的向日葵從不獨生,而是彼此簇擁著盛開。OPPO,也像這樣——不獨自燃燒,而是帶動伙伴一起,向陽生長。
Find X9系列,正是OPPO這三十年凝聚出的回答——一朵既屬于OPPO,也屬于所有伙伴的花。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