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簡稱731部隊)為題材的電影《731》全球上映,引發全網關注。
鼠疫實驗、跳蚤實驗、冰凍實驗、活體解剖、人體標本……
零下30℃凍僵手腳,沸水澆下撕下皮膚,只為研發“凍傷膏”;母親緊抱嬰兒關進毒氣室,直到僵硬的手臂托成雕塑; 十二歲男孩被注射病毒后活剖,女軍醫晚年懺悔:“他睜著眼看我取內臟”……
二戰期間,這支日本細菌戰部隊以哈爾濱為大本營實施了嚴重的反人類暴行。
但日本教科書卻把這群人間惡魔寫成“防疫部隊”,無視那些鐵籠里咬出牙印的木棍、地底挖出的乳牙,都在尖叫著真相。
![]()
圖片來源網絡
可讓人痛心的是,在電影上映前,屢次遭到舉報,阻礙它上映。
![]()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在今天,我們要關注這部電影和背后的歷史,因為:
那段血與淚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日軍血證的罪行,也不容忘記。
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戰,每一天都記錄著中國人的不屈!我們要像記住我們的姓名一樣,記住5098!
且電影上映的同時,從9月15日起,全國大中小學生也在同上一堂由教育部牽頭的思政大課。
![]()
今天,我們想通過這部電影和這堂大課,和大家一起深入那段山河泣血的時光,看清日軍 “文明” 表象下的猙獰面目;
也重拾每一個中國人于黑暗中匯聚的點點微光,以銘記之名回望歷史,讓血色記憶成為全人類的警示,讓和平的光照耀在人類文明的征途上!
![]()
1
“文明”的表象下
是滔天的罪行、是歷史最黑暗的一頁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中國東北哈爾濱平房區的街頭,沒人知道,在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下,藏著侵華日軍731部隊的“特設監獄”——一座專門用來進行人體實驗的人間地獄。
電影《731》沒有回避這段黑暗歷史,而是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把當年的罪惡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故事的起點,是小販王永章的日常。他每天推著小車走街串巷,靠賣雜貨養家糊口,和當時大多數老百姓一樣,能安穩過日子,已經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可這份安穩,在日軍的一次“掃蕩”中被徹底打碎。那天,王永章和十幾個路人被強行拽上卡車,車窗外的景象越來越偏僻,最后停在一棟掛著“防疫研究室”牌子的建筑前。
日軍士兵笑著說,只要配合做些健康檢查、參與防疫研究,過段時間就能回家。可他們不知道,這是一場永遠走不出去的“騙局”。
進了“監獄”,第一個考驗就是凍傷實驗。寒冬臘月里,零下30攝氏度的天氣,王永章和其他受害者被綁在室外的木樁上,雙手、雙腳完全暴露在寒風中。
起初是刺骨的疼,接著皮膚慢慢變成青紫色,再后來就沒了知覺——肢體正在一點點壞死。
![]()
圖片來源網絡
而不遠處的觀察室里,是日軍研究人員的一句句“凍傷2小時,皮膚組織變硬”“凍傷4小時,出現水泡”。在他們眼里,這些活生生的人,只不過是用來收集“數據”的實驗材料。
而比凍傷實驗更殘忍的,是毒氣實驗。被選中的人會被關進密閉的玻璃柜,日軍從柜子下方的管道里注入不同種類的毒氣,直到柜子里的人停止掙扎,他們才打開柜門,記錄下毒氣的“起效時間”。
有一次,柜子里是一對母子,孩子才五六歲,臨死前還抓著母親的衣角哭喊,可這聲哭喊,沒能喚醒日軍哪怕一絲的良知。
最讓人揪心的,是活體解剖。林素賢原本是當地醫院的護士,會打針、會包扎,總想著幫人減輕痛苦。
可被抓進來后,她卻成了日軍解剖臺上的“標本”。更讓人心碎的是,當時她已經懷孕三個月。
解剖時,日軍沒有用任何麻醉,林素賢在清醒中感受著身體被切開的劇痛,她拼盡全力想護住肚子,卻只能眼睜睜看著日軍把胎兒和內臟一一取出,放進福爾馬林瓶里。
這樣的場景,在“特設監獄”里不是特例,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日常”。
![]()
圖片來源網絡
即便身處絕境,也有人沒放棄反抗。杜存山是個年輕的礦工,被抓進來后,他偷偷和幾個同伴約定,要把這里的真相傳出去。
他們趁著放風的間隙,在墻角刻下 “731害人”的字樣,還試圖藏起日軍實驗用的記錄紙。
可惜,他們的計劃很快被發現,最后都被日軍殘忍殺害。雖然反抗失敗了,但他們用生命留下的痕跡,成了揭露罪惡的重要證據。
![]()
圖片來源網絡
據史料記載,1940年日本731部隊年度軍費達1000萬日元,按購買力換算相當于如今15至18億人民幣,在日本陸軍中待遇最優:
軍官食堂供應山珍海味、廚師定制菜譜,普通實驗人員也享多道菜品套餐及酒水,生活奢靡遠超日本國內精英。
但這層“文明”表象下,是滔天罪行:實驗樓內,數千中國囚徒被標為 “馬路大”(意為“原木”)淪為實驗材料——未經麻醉被活體解剖、在零下幾十度環境中反復凍傷解凍、在毒氣艙中被記錄毒氣發作細節。
一邊是酒肉享樂,一邊是血肉煉獄,這種極致反差,暴露了日軍侵略戰爭中的反人性瘋狂,成為人類歷史上無法抹去的黑暗印記。
為了拍好這部電影,導演趙林山花了整整十年時間。他不僅去哈爾濱平房區實地走訪,還多次到日本,找當年參與過 731 部隊的士兵了解情況,光是整理文獻就超過了一百萬字。
![]()
圖片來源網絡
主演姜武在拍攝凍傷實驗戲份時,看著道具組做的“壞死肢體”,想起史料里的記載,當場紅了眼,拍了三次才控制住情緒——這段歷史的沉重,根本不需要刻意“演”。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戰爭不僅會摧毀家園,還會扭曲人性——那些原本可能是醫生、學者的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變成了冷血的劊子手;
但同時,也有人在黑暗里堅守著良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
今天的我們,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記住:曾經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承受了不該有的苦難。唯有銘記這段歷史,才能守住和平,不讓這樣的悲劇再一次發生。
2
“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
還有中國嗎?”
“我們家有一個傳家寶,是從我爺爺犧牲的地方帶回來的一塊樹皮。我爺爺就是靠這些東西果腹,靠共產黨人的意志支撐。”
當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志拿出這塊珍藏的樹皮,緩緩道出背后的故事時,一段烽火歲月的記憶隨之被喚醒,一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也直擊人心。
![]()
圖片來源網絡
1931年,“九一八”的炮聲撕裂沈陽城頭的黎明,日寇的鐵蹄踏碎了東北大地的寧靜;1937年,盧溝橋的硝煙籠罩著宛平城的上空,中華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局。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當亡國滅種的陰影逼近,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楊靖宇便是其中最堅定的斗士之一。
他原名馬尚德,卻以“靖宇”為號,立志平定寰宇、拯救家國。在東北的林海雪原間,他率領東北抗日聯軍,與裝備精良的日寇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殊死搏斗。
冰天雪地是他的戰場,彈盡糧絕是他的常態。在最艱難的歲月里,沒有糧食,他便以樹皮、草根、棉絮果腹;沒有彈藥,他便憑借靈活的戰術與敵人周旋。
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嚴寒中,饑餓與疲憊時刻侵蝕著他的身體,但共產黨人的信仰與保家衛國的決心,卻如熊熊烈火般在他心中燃燒,支撐著他一次次突破敵人的封鎖與圍剿。
面對日寇的勸降,楊靖宇發出了震聾發聵的追問:“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
圖片來源網絡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孤身一人與日寇激戰數日,直至彈盡糧絕,壯烈犧牲,年僅35歲。
當敵人剖開他的腹部,發現里面只有未能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時,連侵略者都為之震撼——他們無法理解,是什么樣的信念,能讓一個人在如此絕境中,始終堅守著對祖國的忠誠。
如今,楊靖宇將軍早已長眠,但那塊見證了苦難與堅守的樹皮,卻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信物。
它提醒著我們,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是無數像楊靖宇這樣的英雄,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它激勵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
3
“別看我們年紀小
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
當我們回望那段山河破碎、風雨如晦的歲月,最動人的篇章,莫過于“眾志成城”四個大字。
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無數中華兒女用鮮血與信念寫就的生命史詩,更是跨越代際、從未褪色的精神火炬。
提起抗日英雄趙一曼,人們總會想起她在刑場上的從容不屈,想起她留給兒子寧兒那封字字泣血的家書:
“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這封寫于1936年8月2日的家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藏著一位母親最深沉的愛與最堅定的信仰。
![]()
圖片來源網絡
彼時的趙一曼,明知生命即將走向終點,卻把最后的力量化作對孩子的精神囑托——她要讓年幼的兒子知道,母親的離去不是終點,而是為了守護更多家庭的團圓,為了讓后代能在和平的陽光下成長。
這份“為國犧牲”的信念,既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更是抗日精神在家庭血脈中最初的傳承。
趙一曼與孩子的故事,從來不是個例。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有的父母奔赴前線,將孩子托付給鄉親,只留下一句“等勝利了,我們就回來”;
有的家庭全員參戰,老人送子、妻子送夫,年幼的孩子則在家鄉傳遞消息、照顧傷員。
![]()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家庭如同點點星火,匯聚成照亮民族前路的火炬。而那些在戰火中成長的孩子,更是成為了抗日戰爭中不可或缺的“毛細血管”。
他們或許不能像戰士一樣沖鋒陷陣,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屬于自己的責任:
有的在后方制作傳單、縫制棉衣,有的在隱蔽戰線為八路軍傳遞情報,還有的跟著父母輾轉各地,用歌聲與故事鼓舞人心。
正如《義勇軍進行曲》中所唱的“我們萬眾一心”,這里的“萬眾”從來不是單一的群體。
它是浴血奮戰的軍隊將士,是團結抗日的各黨派人士,是攜手同心的各族人民,更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
1938 年,上海《兒童生活》報發起“兒童救國”運動,無數孩子通過捐款、義賣、寫慰問信等方式支援前線;
![]()
圖片來源:《我家有個老兵》
同年,“西安旅行團”的21名少年兒童從西安出發,徒步穿越陜甘地區,一路宣傳抗日主張,用腳步丈量著對祖國的熱愛。他們用行動讓“萬眾一心”有了更鮮活的注腳——愛國并非長大了才有,而是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信念。
“別看我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這句來自抗戰時期兒童團歌的歌詞,至今仍充滿力量。它不僅是當年孩子們的心聲,更是抗日精神代代相傳的見證。
如今,戰火早已遠去,但那份 “眾志成城、為國擔當” 的精神,依然在我們身邊延續。
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回望,九一八的警鐘聲仍在耳畔回響,731部隊的罪證、趙一曼的家書、楊靖宇將軍的樹皮,這些鐫刻著苦難與抗爭的印記,從未因時光流逝而褪色。
它們不是陳列在歷史館里的冰冷物件,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基因——是絕境中不低頭的骨氣,是危難時共赴險的勇氣,更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志氣。
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去的傷痛,而是為了讓先輩的犧牲有意義,讓和平的火種永相傳;我們緬懷先烈,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他們的信仰中汲取力量。
今天,硝煙散盡,山河無恙;
今后,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