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戰爭史上一個被稱為“奇才”的存在,曾被授予美國陸軍五星上將,曾經擔任二戰時期美國遠東軍司令,以及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
![]()
當然,麥克阿瑟人生最風光的還是在日本的作威作福,那是他土皇帝般的一段歲月,也是讓外界對他擁有更多傳說的一段經歷。
當然,麥克阿瑟之所以會出現在日本的土地上,還是因為日本受不了“小男孩”和“胖子”的刺激,最后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
1945年8月15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日本天皇裕仁發表了《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這是美國對于二戰作出的貢獻,不管他是不是出于私利,被終止的二戰對于世界人民來說都是一個福音。
而就在這個時候,麥克阿瑟受杜魯門的任命空降日本,開始對日本軍事接手管理,并負責日本重建工作。
![]()
裕仁天皇那會兒在干嘛?事實上,他一手制造了侵略戰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意思很簡單:他應該接受審判,而且絕對是甲級罪犯。
但是,麥克阿瑟沒有將他送上法庭,在高調地用5只金筆簽完受降書,盡情羞辱完日本之后,卻一反常態地將裕仁給保了下來。
![]()
關于此事,外界盛傳:裕仁天皇親自拜見麥克阿瑟,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陳述自己的悔意。但是,麥克阿瑟一點也沒客氣,而是直接問了他一句話:“日本戰敗,你為什么不切腹自殺?”
當時日本天皇依舊不為所動,甚至非常清冷地回答:“在御前會議上,我也極力避免和阻止戰爭,可是無能為力。”
![]()
這真的是日本天皇與麥克阿瑟的現場對話嗎?這豈不就意味著裕仁在極力為自己宣揚“無罪”論?麥克阿瑟如果真的聽到這樣的話,還會保下裕仁,那就值得深思了。
其實,當時兩個人見面是真的,但麥克阿瑟沒有那樣不可一世,而裕仁也不可能那樣明目張膽地反抗。
在《麥克阿瑟回憶錄》中,我們看到了關于這一段見面時的描寫。
![]()
按書中所寫的內容可以看出來,裕仁見到麥克阿瑟之后,非常緊張,完全沒有“神一樣”的天皇架子。
天皇說:“我之所以到您這里來,麥克阿瑟將軍,是要把我自己交給您所代表的各個大國來裁決。我對我的人民在戰爭中做出的一切政治、軍事決定和采取的一切行動承擔全部責任。”
很顯然,裕仁天皇并有在麥克阿瑟面前倔強地認為自己無罪,相反,他審時度勢,愿意放低自己的身價,在麥克阿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
![]()
而這種做法恰到好處,讓麥克阿瑟深深地同情了一把,甚至還小有感動:一股欽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是一位世襲君主,但在那一刻,我卻感受到了這位日本第一先生的誠意。
看吧,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麥克阿瑟不可能那樣直接而且冷酷地問“你為什么不自殺”這樣的話。
裕仁呢?他應該非常清楚,麥克阿瑟當時對日本的感覺是很糟糕的。因為日本在1941年偷襲了珍珠港,致使美國2000多人死亡。
![]()
這是一次非常大的刺激,美國民眾對于日本的印象都以此為轉折點。麥克阿瑟也不例外,他當時就接到過華盛頓的情報,只是他過于輕敵,最終才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而在襲擊珍珠港之后,阿克阿瑟又在菲律賓戰場上被日本打到逃遁,而他手下的那些士兵,被日本俘虜數千。
這是什么?是一個兵者,領導者的莫大恥辱,麥克阿瑟這樣一個軍事奇才,一個五星上將,被人家打到這樣慘,你認為他心里能平衡嗎?
![]()
裕仁自然明白,日本與麥克阿瑟的梁子早就結下了,他再高調、執拗,只怕是要真的自尋死路了。
按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理論,裕仁是不會送命去刺激麥克阿瑟的。所以,他才用自己的悲情來打動對方,從而真正為自己爭取到了活下去的機會。
事實上,當時蘇聯、英國等國家一律認為裕仁應該是要被處死的。而正是麥克阿瑟的那一“感動”,裕仁絕處逢生,有了逃出生天的機會。
![]()
有人不解,難道麥克阿瑟就真的因此而原諒了日本?原諒了裕仁?那倒不至于。只能說那一席話,是裕仁留給麥克阿瑟的第一個好印象,但這對自己的后路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裕仁的老謀深算不是那樣容易被人看破的,他除了在麥克阿瑟眼前裝悲情,還懂得為自己進行鋪墊。
想一想,麥克阿瑟當時坐專機到達日本厚木機場,當時那場面絕對讓麥克阿瑟印象深刻。當然,他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人,是不會將這種感覺說出來的。
![]()
日本的軍事武裝在那個時候并沒有完全解除,單是東京的關東平原就有22個師團,總兵力達到30萬。
可是麥克阿瑟呢?他只帶著4000人就進入日本了,這除了英雄熊膽的氣魄,恐怕內心還會有著赴死的悲壯。
日本方面擺明了要拿出一點氣勢來給美軍看看,麥克阿瑟一下飛機,馬上就意識到了:30000萬官兵夾道歡迎,雖然他們都背對著美軍,可只是背影就足以給人一種壓迫感。
![]()
4000對30000,這個數量上就不占優勢,何況還是空降在人家的地盤?這也就是說,只要是裕仁一聲命下,估計麥克阿瑟這些人都會被清除干凈吧?
說得好聽點,這是一種隆重的歡迎,但明白這其中厲害關系的人才會讀懂,所謂禮儀背后的聲音其實是一種震懾:我們天皇再落魄,也同樣有著你所不及的地位,只要他一聲命下,我們都會為其拼死而戰。
在這種情況下,假如麥克阿瑟一筆定了裕仁的死罪,那日本會怎么樣?恐怕就不是今天這樣的狀態了吧?
![]()
《麥阿瑟回憶錄》中講,當時麥克阿瑟是擔心裕仁為自己開解的,因為這會讓他內心產生不快。或者說,會讓他內心感覺到為難。
“在他們(蘇聯、英國等國家)擬定的戰犯名單里,天皇位列首位,我意識到對天皇的不公正對待會引起悲劇性的后果,遂予以堅決抑制。”
顯然,麥克阿瑟已經看到日本真正的“實力”,他決定以大局為重,當然是美國的利益大局而不是國際法庭。
![]()
“當華盛頓傾向于英國人的觀點時我曾指出,如果堅持將天皇列為戰犯,占領日本就需要額外動用至少100萬增援部隊。我相信,如果天皇被定罪,甚至被作為戰犯處以絞刑,那么盟國將被迫在全日本設立軍政府,而游擊戰爭很可能就無法避免了。有鑒于此,我把天皇從戰犯名單里劃掉了。”
說白了,利益才是麥克阿瑟真正放過裕仁的原因,而裕仁在接待麥克阿瑟以及拜見他時的種種鋪設,都是非常到位的“表演”。
![]()
不得不說,裕仁天皇的頭腦可不像他外在木木的樣子,老謀深算,老奸巨猾,不如此形容,無法設定其個人精髓。
麥克阿瑟也不是個善類,對局勢、利益把握得相當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與裕仁有了一次“情感”為重的見面,從而設定了自己在日本領土上的高大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