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2處古跡遺址構成完整的海交遺跡體系。從安平橋的“睡木沉基”技術,到洛陽橋的牡蠣固基法;從宋代海船的水密隔艙設計,到“市井十洲人”的異域風情,泉州以實物與文獻雙證,實證了古代全球化進程。如今,石湖港的智能生產線、德化窯的機械臂、七匹狼的全球供應鏈,正續寫“海即生路”的新篇章。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始終以開放姿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海洋文明的智慧。
泉州,這座屹立于中國東南沿海的城市,以“刺桐”之名鐫刻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史冊上,成為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的代名詞。其歷史印記,既是中華海洋文明的璀璨結晶,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見證。
航標與渡口:凝固的航海智慧
泉州灣入海口的六勝塔,始建于宋朝,以五層八角樓閣式結構矗立海天之間。塔身浮雕的金剛、力神,既為建筑增添藝術之美,更寄托著對商旅平安的祈愿。塔身特意降低的高度,暗含抵御強勁海風的智慧,見證了泉州港從唐宋至元明的千年繁榮。與之呼應的林鑾渡,唐代航海家林鑾以天然巖石筑就的渡口,曾是香料、珍珠等舶來品登陸的繁忙碼頭。如今,斑駁的石階與靜臥的巨石,仍訴說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
![]()
貿易與文化:全球化的先聲
宋元時期,泉州港與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通商,出口絲綢、瓷器、茶葉,進口香料、寶石、藥材,形成橫跨歐亞的貿易網絡。德化窯出土的35萬件青花瓷,印證了“陶瓷之路”的輝煌;安溪鐵觀音的茶香,隨商船飄向地中海;永春篾香制作技藝,至今占據東南亞三分之一市場。與此同時,伊斯蘭教圣墓、印度教石刻與佛教開元寺雙塔共存,朱熹“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的贊譽,彰顯泉州作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包容性。
遺產與未來:文明對話的橋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