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平江縣長壽區何家段村,1912年3月26日,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取名吳信泉。這個僅讀過兩年私塾的放牛娃,日后將成為新中國的開國將軍,而他的人生軌跡,折射出中國革命的艱辛與偉大。
![]()
吳信泉的家庭十分貧苦,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哥哥吳甘泉,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年幼的吳信泉為了幫助家中減輕生存壓力,每天放牛補貼家用,誰能想到,這個平凡的放牛娃會有如此不平凡的將來。
1926年,14歲的吳信泉在家鄉參加了農協,后來還加入了赤衛隊。他和眾多赤衛隊隊員一起協助過紅5軍,然而在紅5軍離開之后,敵人進行了瘋狂反撲,民團四處抓捕赤衛隊員。
1930年6月的一個夜晚,民團突然闖入了吳信泉的家中。好在年輕的他眼疾手快,翻過院墻逃了出去。隨后,他和幾位赤衛隊隊員一起踏上了尋找紅5軍的道路,最終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由于表現出色,他在參加紅軍后不久就被批準入黨,從此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吳信泉離家那天夜晚的情景,注定成為他生命中永恒的記憶。據后來鄉親們的回憶,那天晚上,吳信泉的父親得知地主已經召集打手要求抓人,便悄悄告訴兒子去投奔村子東邊山上的紅軍部隊。
月光下,父親取出家中最后的一塊銀元,塞進兒子手里,囑咐道:“去吧,跟著紅軍打江山。等到打出個太平盛世,你再回來看爹。”吳信泉背著簡單的行囊,沿著田埂小路往東山方向走去。臨別時,父親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默默注視著兒子遠去的背影。這一別,就是十九年。
加入紅軍后,吳信泉經歷了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他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漸成長為優秀的指揮員,歷任紅五軍第3師特務連政治指導員、第4師第12團特派員,紅3軍團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等職。到達陜北后,他任紅15軍團第75師特派員、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東征、西征等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后,吳信泉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第688團政治處主任、第68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40年隨部東進冀魯豫邊區,任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2旅政治委員。
同年5月奉命率部南下華中支援新四軍,任新四軍第3師第8旅政治委員,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他先后參加高溝楊口、阜寧、兩淮等戰役戰斗,展現出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政治工作能力。
抗日戰爭勝利后,吳信泉赴東北,任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第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他參加了四平保衛戰、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沈戰役。
在冬季攻勢作戰中,他率領第2縱隊臨時前方指揮所,指揮部隊奮勇作戰,連克王道屯、前后聞臺等地,生擒國民黨軍新編第5軍軍長陳林達和第195師師長謝代蒸。
1949年,吳信泉任第四野戰軍第39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在向中南進軍中,一路連戰連捷,先后解放柳州、南寧等多座大城市,把勝利的紅旗一直插到祖國最南部的邊陲重鎮――鎮南關。
十九年的戎馬生涯中,吳信泉身經百戰,在鬼門關上來來回回走了許多次,可以說是僥幸活了下來。他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解放軍高級將領,但內心深處始終縈繞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1949年冬,時任第39軍政委的吳信泉駐守在武漢,距離他的家鄉平江縣并不遠。離家19年的吳信泉思念家中的親人,于是申請回家探親。上級不僅批準了,還特批給他200元錢,讓他給家中的親人帶點東西回去。
吳信泉到街上買了糧食和鹽,還有棉衣等必需品,帶著妻子和一個女兒一起回家。由于當時剛解放不久,跟隨吳信泉一起的還有十幾名戰士,一行人坐著繳獲來的汽車向平江縣的老家駛去。
回家路上,吳信泉心中抑制不住地激動,終于要見到父母和兄妹了。他回憶起十九年前離家時的情景,想起父親站在村口老槐樹下送別的身影,心中充滿了對團圓的期待。汽車一直開到了平江縣長壽區的老家附近,吳信泉走到老屋門口,激動地敲門。
過來許久,才出來一個瘸腿的男人。吳信泉定睛一看,才發現對方竟是哥哥吳甘泉。他急切地問哥哥:“父母去哪里了?”哥哥向他訴說了這些年來家中的變故。
原來在吳信泉離家之后不久,哥哥和父親就被民團抓走了。他們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才放回家,父親瘋了,哥哥的腿瘸了。父親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被竹板抽打腳心,被吊在房梁上用燒紅的鐵鉗燙身體,但始終沒有透露兒子的任何信息。
有一天,父親在村頭游走,吃了幾塊瓷片劃破肚子去世了。父親去世之后,母親也因悲傷過度病逝了。為了生存,早在父母去世之前,妹妹就被送到別人家當了童養媳,現如今只剩下哥哥一人在家中。
聽完哥哥的講述,吳信泉悲痛不已。“衣錦還鄉”的吳信泉只有悲痛和無奈,他在哥哥的帶領下到了父母墳前,跪在墳前哭得撕心裂肺。夫人提起此事感慨,即便是在戰爭中,也從未見丈夫如此哭過。
村里的老人們還向吳信泉講述了更多悲慘的往事。不僅是吳家,整個村子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1931年到1934年間,挨戶團在村里搜查了整整三年,凡是被懷疑與紅軍有關的家庭,都遭到了嚴酷的迫害。
張老四的兒子因為給紅軍帶過路,全家被抓去受罰,最后活活餓死了三口人;李大嬸的丈夫因為曾經給紅軍送過一碗水,被吊在村口的大樹上打斷了腿。當時的村長錢守仁經常在挨戶團搜查之前偷偷通風報信,救了不少人,后來被人發現,地主派人放火燒了他的房子,還把他吊死在了村口。
返回部隊之后,1950年10月,吳信泉就帶著志愿軍第39軍去了抗美援朝前線,在戰場上痛擊美軍,打出了志愿軍的威風。作為志愿軍第39軍軍長,他指揮部隊連創“四個第一”。
在第一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激戰云山,首開中美軍隊現代歷史上第一次交鋒的紀錄,重創號稱自美國獨立戰爭組建以來160多年從無失敗紀錄的美國王牌部隊――騎兵第1師,殲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2000余人,其中美軍1840余人。
入朝前,吳信泉操著湖南口音擲地有聲道:“怕這怕那,怕個熊!美國鬼子又沒有三頭六臂,我們把紙老虎當真老虎打就是了,入朝作戰,打他個人仰馬翻,給全世界人民看看!”
在第二次戰役中,他組織部隊在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后,抓住戰機,全線追擊,指揮第116師率先進入平壤,成為志愿軍第一支進入平壤的部隊,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首都平壤從此再未落入敵人之手。
在第三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再拔頭籌,率先攻入漢城,先頭部隊占領南朝鮮總統府。第四次戰役開始后,他指揮部隊激戰東線,第117師在向橫城勇猛穿插的作戰中,殲敵3300余人,其中俘美軍800余人,創志愿軍一次戰斗生擒美軍人數最多的紀錄。
“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傲慢自負,亦不得不稱吳信泉為“可怕的人”。1953年,吳信泉奉命回國,兩年后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此后由于工作繁忙,吳信泉難得有機會回鄉。在哥哥病逝之后,家鄉的晚輩們也都離開了老家,晚年的吳信泉多次想回家鄉看看,可惜身體狀況不許。1992年4月2日,吳信泉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
吳信泉將軍是一位戰場上的虎將,更是位忠誠于信仰的革命者。他在生活中嚴于律己、培育了良好的家風。吳信泉夫妻共育有12個子女,他對后人嚴格要求,決不允許孩子借自己的名號謀取私利。
在遺言中,他囑咐道:“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吳信泉,也沒有我們全家……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永遠跟共產黨走,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
從放牛娃到開國中將,吳信泉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他的軍功是一步一步積攢起來的。而他衣錦還鄉卻只見到跛腳哥哥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反映了中國革命道路上無數家庭做出的巨大犧牲。正是這些犧牲,換來了最終的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