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新生命到來,大家的關注點常常集中在寶寶的健康和媽媽的身體恢復,卻容易忽略一個更“隱形”的健康殺手——圍產期抑郁癥(PPD)。
2025年,《英國精神病學雜志》發布了全球最新的循證臨床指南,整合了145項系統綜述,提出44條核心建議,覆蓋預防—篩查—治療的全流程,被稱為“媽媽情緒防御手冊”。
今天,我們用輕松易懂的語言,帶你快速讀懂這份指南,讓媽媽們和家人一起守護好“心靈防線”。
? 先搞懂:什么是圍產期抑郁癥?
很多人覺得“產后心情不好很正常”,忍忍就過去了。但PPD≠心情差,它是一種需要正規干預的抑郁障礙:
發生時間:孕期到產后1年內;
表現特點:焦慮、易怒、反復懷疑“我是不是個失敗的媽媽”,甚至伴隨強迫性想法;
高發率驚人:全球孕期抑郁約20%,產后抑郁約17.4%,平均每5位媽媽就有1位可能中招。
危害也不可小覷:不僅影響媽媽的情緒和生活質量,還可能影響寶寶的發育與親子關系,甚至拖累整個家庭與社會成本。
? 預防篇:提前布好“心靈安全網”
指南強調:預防是第一道防線。
尤其是有抑郁史、孕期焦慮或家庭支持不足的媽媽,更該從一開始做好準備。
? 心理干預是“王牌”(強烈推薦)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媽媽糾正“我一定是個壞媽媽”這樣的負面思維;
人際治療(IPT):更好溝通伴侶與家人,減少育兒矛盾;
產后上門訪視&電話支持:給媽媽額外的情感陪伴,減少孤獨感。
? 堅持運動,比吃藥更靠譜
孕期適合瑜伽、散步、輕度伸展;
產后42天復查后逐漸恢復快走、產后操;
建議每周累計運動≥90分鐘。
? 補充劑效果不確切
別盲目跟風買Omega-3、維D保健品,仍缺乏可靠證據。均衡飲食才是關鍵。
? 篩查篇:別讓抑郁“暗中潛伏”
很多媽媽把情緒困擾歸因于“帶娃太累”,容易延誤治療。
指南明確:篩查必須普及且系統化。
黃金時間點
孕20周以后;
產后6-8周;
產后3-6個月可再次復查。
工具
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10道題,自評5-10分鐘即可完成。
別停在“查出風險”
陽性提示需要進一步問診,并快速轉診精神科/心理門診。避免“查了沒人管”。
? 治療篇:分輕重,科學應對
確診并不可怕,關鍵是選對方式。
輕中度抑郁
首選心理治療:CBT、人際治療、正念療法;
輔助治療:經顱磁刺激(rTMS)、音樂療法。
重度抑郁
藥物+心理治療:舍曲林、西酞普蘭被認為較安全;
特殊藥物:布雷沙諾龍,起效快,但費用高,目前需住院輸注;
必要時ECT(電抽搐療法):適用于嚴重或緊急情況。
哺乳期媽媽
不用因吃藥“一刀切”停母乳。大多數抗抑郁藥通過乳汁的量極低,專科醫生會幫你把握好安全性。
? 給家人的話:你是媽媽最關鍵的“安全墊”
PPD不是“矯情”,更不是媽媽的錯。真正的“解藥”,很多時候是愛與支持。
多觀察:發現異常及時提醒就醫;
多分擔:承擔部分育兒和家務,讓媽媽有喘息時間;
多傾聽:別急著說“別想太多”,先聽她傾訴,再擁抱。
多陪伴:一起參加康復課/支持小組,減少孤立感。
懷孕與產后,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特殊又脆弱的時期。
情緒波動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
預防、篩查、治療缺一不可,而家人的理解與社會的關注,是撐起媽媽“心靈防線”的另一只手。
照顧好媽媽,就是照顧好整個家庭。
愿每一位媽媽都被溫柔以待。
![]()
原文分享
![]()
![]()
如何領取本期資料
第一步:點亮右下角的“點贊”+“推薦”
第二步:點擊下方名片 【心理提升課堂】 關注,關注后發送關鍵詞圍產 ,查閱資料領取方式
第三步 :保存網盤鏈接領取,限時3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