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到店業務似乎有很多 迫不得已:阿里只能選高德,而高德不得不接下。
文 |浩然
本文為商隱社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后臺
![]()
神秘項目
9月10日這天, 阿里高德地圖發布了一項 “聲勢浩大”的業務——“高德掃街榜”。
說“聲勢浩大”是因為,業務發布前夕,就不斷有傳言稱此項目是神秘項目、封閉開發、全程保密,“配備了獨立安保力量”,即便阿里內部員工也對此知之甚少,全網紛紛猜測這得是什么“核彈級”項目。
結果就是發布了對標美團大眾點評榜單的“高德掃街榜”,對商家進行綜合評分、排名,涵蓋美食、景點、酒店等多種業態。
據高德介紹,這份榜單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依據用戶的導航、搜索、到店、收藏等真實行為進行評分,并引入芝麻信用做可信評價加權,突出“真實”,而且高德在發布會還承諾“永不商業化”。
目前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對這份榜單給出了兩極分化的評價。
有人認為基于用戶行為軌跡的榜單更真實,杜絕了刷單和過度商業化帶來的評價造假,而且從地圖和位置來找吃的也比較絲滑。
也有人認為能否真正杜絕刷單,以及阿里的“永不”還有待觀察,基于軌跡也并非沒有刷單的可能,而且這份榜單存在不少Bug。
比如有餐飲經營者說,如果是服務幾個社區熟客的那種品質不錯的小館子,在高德上幾乎不會有太多數據呈現,也就“永世進不了榜單”;還有開在商場、樓宇中的飯館,導航很難體現用戶具體去了哪家。
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高德“用腳投票”的出行數據,大眾點評掌握的“用真金白銀投票”的交易數據似乎更能體現用戶的選擇。
此外,導航次數的多寡并不能代表口味的好壞,人多人少很大程度上受店鋪規模、地理位置和營銷能力的影響。
比如一些景區餐館、城市美食街、網紅店,往往人滿為患,還有那種地理位置相當好、營業到半夜、幾百平的大店鋪,不用比味道就能輕松碾壓一些街頭小館。
![]()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高德點評太“薄”了。
作為一款月活超8億的導航工具,高德肯定是越薄越好,用戶想更高效的沿著規劃的路線到達目的地。但作為“吃喝玩樂”點評產品,其實越有厚度越能支撐用戶的最終決策。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時間追求效率的工作餐,決定“吃什么”和“去哪吃”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時候如果多個人一起吃飯,就會變得更復雜。
這時即便全球頂級大廚匯集在一起推薦一份餐館名單,可能都不足以讓人做出決策,更能幫助人們做決策的是提供更多場景、細節、體驗的內容。
大眾點評作為內容社區已經發展了22年,積累了海量的UGC(用戶生成內容)內容和豐富的商家資源,優質內容的密度更高,用戶的互動性更強,而且還能使用團購優惠和跳轉美團外賣,已經形成了一個“吃喝玩樂”的生態。
高德有著豐富的出行數據,卻天然缺乏UGC內容和交易數據,它用行動軌跡給用戶提供了一份榜單,但用戶不可能只依據幾個單薄的名字就能作出決定,會進一步點開去看這些餐館之下別人的評價、體驗、細節,而高德在這個關鍵環節還有相當多的路要走。
所以綜合來看,高德點評沒有顛覆現有的點評產品,并非很多媒體所說的“王炸級”產品。
![]()
高德接棒
媒體報道,“高德掃街榜”在阿里被寄予厚望,是阿里的高優先級項目(S級項目),上一個類似級別的項目還是淘寶閃購。
淘寶閃購對應的是本地生活中的“到家”業務,而高德對應的是“到店”業務。前者就是送到家里的外賣、閃購,后者是線上購買,然后到線下消費,比如團購。
阿里對本地生活一直有執念,而最早承擔“到店”業務重任的就是命途多舛的口碑網。
口碑網幾乎與大眾點評同時期成立,也曾一度成為大眾點評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阿里注資口碑網后,曾在2010年前后把口碑并入到淘寶,導入淘寶的流量,但仍沒有做起來。
究其原因,一是彼時團購只是個新興領域,還談不上盈利,并沒有獲得阿里足夠的重視;二是阿里做口碑仍沿用了做線上電商的思路,弱地推、輕運營。
2013年,生活服務O2O的大勢漸顯,打贏“千團大戰”的美團開始做外賣,把消費者的“到店”消費場景延伸到“到家”,阿里也成立了定位“移動餐飲服務平臺的淘點點,相當于餐廳自己開一個淘寶店,運營、維護和管理都需要餐廳自己進行,可以通過外賣送貨上門,也可以到店消費。
淘點點一度出現在淘寶移動端首頁界面上,還與高德地圖對接,打通數據資源。但淘點點經過幾輪瘋狂砸錢補貼商戶后,效果并不明顯,業務也慢慢收緊,最終退出市場。
當時阿里是不缺線上流量的,淘點點的敗退還是在于線下服務能力的欠缺,導致流量沒辦法被線下有效承接,反而造成了服務的惡化。
到了2015年,阿里和螞蟻金服聯手投資60億“復活”了消失許久的口碑網,淘點點以及螞蟻金服的線下業務資源及團隊,都將注入新的口碑平臺,成為核心力量。
![]()
這在當時非常出人意料,因為此時入局已經有些晚了。阿里主要考慮了兩點,一是希望口碑成為阿里產業轉型的突破口,開辟新的流量渠道;二是為了打贏移動支付大戰,020給支付大戰帶來了太多變數,沒有O2O支付寶很難在線下進一步鋪開。
但新口碑網已無力回天,因為O2O已經過了野蠻生長的階段,隨著美團收購了大眾點評,餓了么收購了百度外賣,餐飲這一生活消費場景呈現出了兩家獨大的勢頭,口碑網的這一仗已經沒法打了。
2018年,隨著餓了么被阿里收購,口碑耕耘多年的外賣商家資源悉數轉移到餓了么。
到了2023年,美團和抖音在本地生活到店業務持續激戰,阿里又把口碑到店業務并入了高德。
至此,口碑徹底消失,它曾有著“投入不設上限”的大力度資源扶持,但也始終在顛沛流離。
阿里是一個龐大的生態,就像一盤大棋,單個業務永遠服務于整體利益。正如蔡崇信所說“比起被收購或控股的公司是否在自己的領地獲得優勢,阿里更在意他們是否能夠聯合起來吃掉更多的黑子,幫助公司取得全局勝利”。
電商業務就是阿里最大的利益,但不似騰訊、字節天然有著充沛的流量,阿里始終有流量焦慮,所以很多業務的第一要務也是給電商提供流量渠道。
比如UC瀏覽器、優酷土豆,再比如2015年口碑網的復活也是為了打贏支付大戰。有些業務本身的投入產出比并不重要,能有益于整個生態或給電商業務帶來流量就算成功。
但如果一項業務的存在一開始就錨定在為核心業務提供支持,那其發展就取決于核心業務的發展狀況,如果核心遭遇困境,那不惜花重金打造、沒有造血能力的附屬業務處境就極其尷尬。
當下的淘寶閃購也是如此,本質上還是為了解決淘寶主站的流量稀缺問題,所以可以進行如此大規模地燒錢。
所以幾乎可以看到的是,每次當電商或支付業務遭到激烈競爭時,阿里總會從本地生活中尋找更多破局之道。
根據高盛研報的測算,淘天第二季度GMV增速為5%左右,而拼多多、抖音電商、快手都維持了雙位數增長。
或許這是阿里今年發力猛攻本地生活的一大原因。
![]()
恍如昨日
阿里系“到店”業務的接力棒就這樣落到了高德手上。
原因在于,高德從一開始被阿里收購就是服務于O2O的,只是后來放棄了,專注于做導航,后來不斷與口碑、餓了么、支付寶等配合打本地生活大戰,有一定的基礎。
而且,阿里“到店”也只能是高德——淘寶和支付寶缺少到店場景和心智,只有流量;餓了么沒到店心智,沒流量;高德流量僅次于淘寶、支付寶,且服務于目的地消費。
另外,高德自身的發展狀況也使其只能硬著頭皮闖到店業務,畢竟如果有更好的商業模式,應該不會主動選擇去跟美團、抖音爭搶到店。
高德手握超8億月活的用戶,比抖音還高,但其強烈的工具屬性極大限制了營收,這也是全球所有地圖軟件的通病,谷歌地圖即便有超10億月活,常年盤踞應用下載榜前列,營收也只占到了谷歌的5%。
所以高德地圖虧了近10年,有行業消息稱,高德地圖每年虧損在10-20億之間,因為維持高精度地圖數據的實時更新、龐大路網信息、持續優化導航算法以及市場推廣等都需要不少資金。
直到今年2月,高德才實現了首次盈利,其中絕大部分都來源于廣告收入,還有聚合網約車帶來的收入。
雖然10年前高德全面退出O2O市場時,時任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的俞永福曾高調宣布高德“堅決不成為‘團購導航’”“不能為滿足千分之一的用戶打擾99.9%的用戶”。
俞永福講的很好,但現實畢竟殘酷,商業化的困頓使高德只能接下本地生活的“臟活累活”,以證明自身在阿里大棋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所以,阿里到店業務似乎有很多迫不得已:阿里只能選高德,而高德不得不接下。
時間回到2020年9月11日,還擔任高德地圖副總裁的郭寧在“高德指南”發布會談到,“對大眾真正有幫助的出游指南,應該讓用戶的決策更簡單,少些套路,多些真實”“相比一些營銷導向或評委評判制的榜單,高德指南最大特點就是真實”。
![]()
當時媒體報道說,高德指南基于高德近三年累計用戶的出行導航和搜索熱度綜合得出。
恍如昨日重現。
歡迎與作者交流、探討~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