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標叔。
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高德地圖個臺灣之間最新的消息。
![]()
11月1日,臺灣藝人黃安的一條社交動態引爆兩岸網絡。
他坐在臺北街頭的車里實時拍攝,手指點開高德地圖,屏幕上臺北的街道細到巷弄都清晰可辨,車道級導航精準提示“前方100米走左側車道”,連紅綠燈倒計時都分秒不差。
![]()
黃安對著鏡頭難掩激動:“以前用其他導航,‘重慶北路’能念成‘眾慶北路’,‘二段’能說成‘二噸’,現在終于不用在導航里‘盲人摸象’了!”
這則看似普通的APP體驗分享,實則是兩岸數字生活加速融合的重要標志。當高德地圖實現臺灣全島覆蓋,那些跳動在屏幕上的路線,早已不只是指路工具,更成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直觀見證。
![]()
長期以來,臺灣地區的導航市場被谷歌地圖、蘋果地圖等境外軟件壟斷。
![]()
這些軟件雖能基本滿足定位需求,但在本地化適配和信息更新上存在諸多短板。
更讓人困擾的是信息更新滯后,新開的店鋪、修通的支路往往幾個月都無法在地圖上找到,甚至部分偏遠地區的鄉間小路根本沒有標注,導航到半路就成了“無頭蒼蠅”。
此外,臺灣地區曾長期設置“數字隔離墻”,大陸的高德、騰訊等地圖軟件因政策限制無法正常落地,兩岸同胞往來時,不得不切換不同導航軟件,常常出現路線錯亂、定位偏差等問題,給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
如今,這一局面徹底改變。
高德地圖已實現臺灣全島無縫覆蓋,從臺北101到臺南百年小吃街,從高雄愛河到花蓮盤山公路,無論是城市主干道、高速路網,還是巷弄里的便利店、菜市場,都被精準標注。
更令人驚喜的是技術功能的全面落地:2022年完成街道級標注,2024年實現3D實景渲染,2025年6月車道級導航正式上線,能精確到每條行車道的行駛指引和紅綠燈狀態。
![]()
繼高德之后,騰訊地圖也已啟動臺灣本地化服務,目前核心城市的導航功能已基本完善,全島覆蓋指日可待。
數據顯示,短短幾個月內,已有超過300萬臺灣用戶將手機導航換成了高德,其中不乏網約車司機、旅游從業者等對導航精度要求極高的群體。
本地化適配的用心,讓臺灣用戶倍感親切。研發團隊針對臺灣地區的語言習慣,優化了語音播報系統,將生硬的方位詞替換為更貼近生活的表述,解決了境外導航“雞同鴨講”的尷尬。
![]()
同時,地圖還完整保留了臺灣街道的文化印記,“遼寧街”“杭州南路”“福州街”等與大陸城市對應的路名清晰標注。
有時候搜‘上海街’,地圖還會聯動顯示上海的同名街道街景,讓課本里的大陸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
高德地圖能在臺灣實現厘米級精準導航,核心得益于兩大衛星系統的技術支撐。
![]()
作為“定位的尺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早已實現全球組網,由48顆衛星組成的“天網”,能提供動態厘米級、靜態毫米級的定位精度。
即使在臺北101這樣的高樓密集區,北斗衛星發射的微波信號也能穿透建筑遮擋,通過三顆以上衛星的信號交叉定位,將位置誤差控制在一米以內。
如今,高德地圖對北斗定位服務的日均調用量高達6000億次,這是境外導航系統無法比擬的技術優勢。
![]()
如果說北斗是“定位利器”,“吉林一號”遙感衛星就是“繪圖畫筆”。
這組被稱為“太空千里眼”的衛星群,具備24小時全天候掃描能力,可見光分辨率達到0.7米級,連臺北桃園機場的飛機起降、港口碼頭的人員活動都能清晰捕捉。
![]()
高德的臺灣地圖底圖,正是基于這些遙感影像繪制而成:先通過衛星拍攝獲取全域地理數據,再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提取道路、建筑、路標等元素,經過AI算法優化后,形成精確的數字地圖。
從街道輪廓到建筑形態,從自然景觀到人文地標,每一個細節都源于真實的地理信息采集。
AI算法的賦能讓地圖“活”了起來。
![]()
高德搭建了“眾包+智能”的更新體系,一方面收集臺灣本地公開資料、貨運軌跡,另一方面借助大陸外賣騎手等用戶群體的實時軌跡回傳,每天產生百萬級的數據樣本。
高德地圖能在臺灣快速普及,本質上是市場需求推動的結果。臺灣民眾對便捷導航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境外導航軟件的諸多短板,讓大家早已期待更貼合中文使用習慣、信息更精準的產品。
這種基于民生需求的市場選擇,比任何宣傳都更有說服力。
![]()
高德地圖在臺灣的落地,離不開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大環境。近年來,大陸持續推進兩岸在民生領域的互聯互通,為各類便民服務的落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臺辦發言人在11月5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對美好、便捷生活的追求是兩岸同胞的權利。我們對此喜聞樂見,希望越來越多臺灣同胞可以享受到大陸的好產品、好服務。”
![]()
官方用“喜聞樂見”“水到渠成”這樣的表述,既肯定了這一現象的積極意義,也表明這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與此同時,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讓兩岸民眾的往來更加便捷。
![]()
11月,大陸移民管理局宣布新政:大陸居民赴臺探親申請不再局限于戶籍地,全國任意縣級以上公安出入境機關都能辦理;臺胞證簽發口岸的數量也從58個增加到100個,遍布全國各地。
![]()
這些政策與高德地圖的落地相互呼應,從出行導航到手續辦理,全方位打通兩岸民生交流的“堵點”,讓融合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同胞。
![]()
對臺灣民眾而言,高德地圖的普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網約車行業的效率提升尤為明顯。
![]()
據統計,臺北地區使用高德導航的網約車,接單響應速度平均提升28%,繞路率下降35%,乘客投訴量減少近五成。
司機們普遍反映,實時路況更新、車道級指引、違章攝像頭提醒等功能,讓駕駛更安全、更高效。
地圖上的路名,藏著兩岸最深的文化聯結。
![]()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上海建筑師鄭定邦受命規劃臺北街道,他將中國地圖鋪在臺北街圖上,按“上北下南”的原則命名街道:
西北有寧夏路、甘肅路,東南有福州街、泉州街,東北片集中了東北地名,西南片對應大陸西南省份。
![]()
這些路名承載著歷史記憶,是兩岸同根同源的直接見證。
高德地圖完整保留了這些文化印記,當臺灣用戶導航經過“南京東路”“成都路”“廣州街”時,無形中加深了對大陸城市的認知;而大陸用戶在地圖上看到這些熟悉的路名,也會感受到兩岸的親近感。
![]()
更讓人動容的是,有臺灣家長用地圖給孩子講解路名的由來,告訴他們“我們的根在大陸”。
這種通過日常工具實現的文化傳遞,比生硬的宣講更有感染力,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
目前,大陸端的準備工作已經穩步推進: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早已通車,這座離臺灣最近的鐵路橋,建設時就預留了往新竹延伸的接口;溫福高鐵作為京臺高鐵的關鍵一段,通車后溫州到福州僅需1小時,進一步打通了長三角到福建的通道。
除了交通,兩岸在更多民生領域的融合正在加速。隨著導航軟件的互通,支付、電商、社交媒體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也被提上日程。
![]()
有臺灣網友期待:“希望以后支付寶、微信支付也能在臺灣全面使用,像在大陸一樣實現‘一部手機走天下’。”
這種期待并非遙不可及,當技術打破壁壘、民心渴望融合,更多便民服務的互通只是時間問題。
結語:
高德地圖在臺灣落地后,兩岸網友紛紛留言點贊。
![]()
大陸網友則感慨萬千:“地圖都通了,兩岸統一還會遠嗎?”
不少兩岸家庭更是直呼“太方便了”。
臺灣媒體對這一現象給予了高度關注,多家媒體發文稱,高德地圖在臺灣的普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兩岸融合的必然”。
![]()
國臺辦的表態傳遞出明確信號: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任何人為的阻礙都無法逆轉。
發言人強調,大陸始終致力于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讓兩岸同胞共享發展成果、共度美好生活。
![]()
大陸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更多便民措施的落地,從簡化赴臺探親手續到增加臺胞證簽發口岸,從擴大兩岸教育交流到深化經貿合作,一系列舉措都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兩岸同胞在融合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