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老年人常言自己 “覺少”,這并非年齡增長所致的必然正常現象。實際上,不少情況是日常習慣悄然埋下的隱患,不經意間影響了睡眠。尤其是下面這 4 種行為,看著不起眼,卻可能讓睡眠質量越來越差,得提前留心。
![]()
這些行為正在悄悄影響睡眠
1. 白天補覺時間太長:不少長輩白天沒事就躺在沙發上打盹,一睡就是兩三個小時。覺得這樣能 “攢精力”,其實反而會打亂身體的生物鐘。就像給手機充電,白天充得太滿,晚上自然就 “充不進去”,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大腦還處于興奮狀態,翻來覆去都睡不著。
2. 睡前愛喝濃茶水或咖啡:有些長輩習慣睡前泡杯濃茶,覺得能 “解膩助眠”,其實大錯特錯。茶和咖啡里有種物質,會讓神經一直保持活躍,就像給大腦 “上了發條”,明明身體很累,腦子卻異常清醒,躺到凌晨才能勉強睡著,還容易做夢驚醒。
3. 睡前久坐看電視:很多人覺得睡前看電視能放松,其實坐著不動太久,血液循環會變慢,身體會逐漸僵硬。此外,電視屏幕散發的光線會使眼睛產生“尚未入夜”的錯覺。在此種感知誤導下,大腦無法正常分泌有助于入眠的物質,進而影響睡眠。有時看著看著睡著了,其實是淺睡眠,稍微一動就醒,反而更累。
![]()
4. 晚上過量運動:有些長輩想通過運動改善睡眠,卻選在睡前兩小時內做劇烈運動,比如快速跑、跳廣場舞。這會讓身體處于興奮狀態,心跳加快、體溫升高,需要很久才能平復。就像剛跑完步的人,很難立刻躺平睡著,反而會因為身體的 “活躍信號” 輾轉難眠。
白天這樣做,晚上睡得香
若想改善睡眠狀況,不必僅著眼于夜晚。于白晝之時,做好兩點事宜,便能為擁有優質睡眠筑牢根基,開啟安穩好眠之門。
1. 固定時間出門曬曬太陽:每天上午 9 點到 10 點,出門曬 15-20 分鐘太陽,不用特意暴曬,坐在屋檐下讓陽光照到身上就行。陽光能幫助身體調整 “生物鐘”,就像給大腦設定了 “白天活動、晚上休息” 的開關,到了晚上,身體會自然發出 “該睡覺” 的信號。
2. 把白天的運動時間提前:喜歡運動的長輩,可以把鍛煉安排在早上或下午 3 點前。比如打太極、散步、做輕柔的拉伸操,這些輕度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微微發熱但不疲憊。記住 “運動后不影響吃飯” 的原則,這樣既不會讓身體過度勞累,又能為晚上的睡眠積攢 “疲勞感”。
![]()
避開這些 “助眠誤區”
生活里,部分被視作有助于安睡的做法,實則或許適得其反。它們極易被人忽視,卻潛藏著影響睡眠的風險,大家務必要格外留意。
1. 別用 “喝酒助眠” 的方法:有人覺得睡前喝一小杯白酒能讓人更快睡著,其實這種睡眠質量很差。酒精會讓大腦進入 “淺睡眠狀態”,雖然容易入睡,但會頻繁醒來,而且睡醒后會覺得頭痛、口干,反而更累。長此以往,身體會對酒精形成依賴。飲酒量漸增,睡眠質量卻愈發堪憂,陷入越飲酒越難以安睡的惡性循環。
2. 別強迫自己 “必須睡夠 8 小時”:中老年人的睡眠需求會比年輕人少一些,每天能睡 5-7 小時,第二天精神飽滿就足夠了。如果總想著 “必須睡夠 8 小時”,沒達到就焦慮,反而會因為心理壓力更難入睡。其實就像吃飯一樣,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糾結時間,反而能睡得更踏實。
![]()
睡眠宛如一面澄澈的鏡子,清晰映照出日常的生活習慣。它無聲卻精準地反饋著我們作息、飲食等方面的狀況,提醒著我們以健康方式生活。避開那些傷睡眠的行為,慢慢調整白天的狀態,不糾結、不焦慮,才能讓身體在夜晚得到真正的放松。畢竟對中老年人來說,能一覺到天亮,第二天神清氣爽,就是最好的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