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秋時節,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迎來玉米豐收。與往年不同,傳統的農耕運輸方式正被科技悄然改寫——農業無人機呼嘯而起,精準地將成噸玉米吊運至農戶家中,成為當地智慧農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
威信縣地形復雜,耕地分散、坡度較大,以往農作物下山主要依賴人力搬運,成本高、效率低,不僅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也增加了農戶的勞動負擔。在國家低空經濟政策的推動下,威信縣紅利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昌燕與合伙人敏銳察覺到大型無人機在“三農”領域的應用潛力。去年,該合作社嘗試引進一臺二手無人機開展吊運作業,深切體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在此基礎上,今年4月,合作社進一步擴大智能農機規模,新購置3臺大疆T100大型農業無人機,并配備3名專職飛手,逐步形成穩定的無人機運輸能力。
據了解,柳昌燕購置的每臺無人機均享受了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單臺補貼達14400元,極大激發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機、用機的積極性。目前,該合作社提供無人機玉米吊運服務,相比傳統人力搬運,不僅成本更低,效率也實現跨越式提升。“我們接到了農戶越來越多的訂單,要求我們給他們提供服務。現在,我們對無人機植保的發展越來越有信心。”柳昌燕說。
![]()
9月11日,在完成扎西鎮院子社區新場壩村民小組的5.4噸玉米吊運任務后,柳昌燕帶領團隊轉赴扎西鎮墨黑村爛壩子村民小組。無人機飛手通過遙控指令操作無人機裝吊、起飛,載著七八十公斤的玉米“翻山越嶺”,僅用幾分鐘就將一袋袋玉米穩穩運到村民吳開英家中。“我家有五六畝地,能收獲七八千斤玉米,人工背運的話要五六天,請無人機來吊運,兩個小時就搞定了。”吳開英說。
在完成吳開英及附近村民近4.6噸玉米的運輸后,柳昌燕隨即帶領團隊轉往麟鳳鎮金竹村桃子灣村民小組,為村民白書銀家吊運5.2噸玉米。
從人工背運的汗流浹背,到無人機吊運的高效便捷;從每日最多采收400公斤,到如今日收15噸,無人機不僅為威信縣的玉米產業插上了“科技翅膀”,也展現出智慧農業廣闊的發展前景。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姜航 圖 微扎西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