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凝望火星。
一
美國時間9月10日,NASA召開發布會,宣布在火星發現最清晰的古代生命跡象。
那是毅力號火星探測車,穿行古老河床后,在一塊巖石上取下的樣本,上面有有趣的豹紋。
樣本遙遙指向35億年前的湖水之下,而科學家認為那些豹紋,極大可能源自古老生命活動。
發布會上,NASA代理局長稱,經過一年的審查,也找不到其他解釋:
所以這很可能是我們在火星上發現的最清晰的生命跡象,這令人無比興奮。
那塊寶貴的樣本,被取名為“藍寶石峽谷”,裝入火星探測車的試管中。
NASA正組織科學家,研究如何能最有效利用資金和技術,更快取回樣本。
倘若生命痕跡被最終確認,那么多年后回望,這將是人類文明全新的起點,而它牽連的好奇,每一條都振聾發聵。
生命從何起源?人類是否孤單?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
人類再次凝望火星。
在古代,它是歷代君王最忌諱的妖星,名為熒惑。
熒指光亮似火,惑指行蹤難測,倘若這妖星闖入天蝎座,便是史書上頂級不詳之兆,意味著王朝氣數將盡。
從始皇駕崩、王莽篡位再到隋煬亂政,史官用顫抖筆鋒,一次又一次記錄下熒惑蹤跡,并迷惘望向星空。
距離地球億萬公里外的虛空,被稱為熒惑的火星,并不知曉鄰星渺小生物的迷惘與愚昧。
它沿著71607萬公里橢圓軌道冰冷行進,周而復始。
每隔15年至17年,它會行至距地球距離最近之處,被稱為“火星大沖”。
它像在亙古中擺渡的巨輪,按時趕來,寂靜等候,再沉默離開。
地球上的人們對此渾然無覺,匆忙演繹著短暫一生。
一個個火星大沖年,英國在忙著推行印花稅,乾隆在忙著下江南,洪秀全在廣西山嶺中傳教,無暇仰望星穹。
直至1877年,天文熱幾番掃蕩歐洲后,意大利天文學家喬范尼,用一架20厘米長原始望遠鏡對準了火星。
他是色盲,鏡頭里的火星表面,有一道道黑色狹窄線條。他稱之為河道。
傳至英國后,有人將河道翻譯成運河,演變成意大利人發現火星上有生物挖運河。
這一觀測引發無窮爭論,最終導致美國波士頓富商洛韋爾,建了一座私人天文臺。
從1894年那次火星大沖開始,洛韋爾放棄所有生意,觀測了15年火星。
他拍攝了數以千計火星照片,繪制火星詳圖,并標注了500條運河,以及運河交匯處的綠洲。
他堅信,那些照片的明暗變化,對應著農作物盛衰枯榮。
幾十年后,人類開始謀劃登陸火星。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曾是德國軍官,經歷漫長戰火之后,他和伙伴投降美國。
1948年,在嚴密監視下,他無事可做,便專心寫了本書,名為《火星計劃》。
這并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完整的科學方案,包括軌道設計、計算公式、測算方法和技術圖紙。
在書中,一艘4000噸重巨艦,在火星大沖年啟航,穿越5600萬公里,最終降落于火星極地冰蓋。
囚室只有蒼白水泥墻,火星只是渺小光點,但一切無可阻擋。
二
1964年,美國發射水手4號探測器,它飛掠火星9846千米上空,拍攝了21張照片。
照片總計5.2兆,花費6個多小時從虛空傳回,人類終于見識火星真容。
照片拼湊成一片荒漠,文明了無痕跡。
拍攝完不久后,水手4號便滑入漆黑深空。
此后,水手系列前赴后繼探索火星,發現了巨大峽谷、環形山和疑似水痕。
1969年,馮·布勞恩主持完成“阿波羅計劃”,聲譽正隆,他以為月球只是偉大航程的起點。
他向國會申請制造兩艘核動力宇宙飛船,飛往火星,然而,政客們不屑一顧。
在政客眼中,航天飛機和間諜衛星更有價值,一個耗費數任總統任期的工程,毫無意義。
地球繼續著瑣碎故事,人類邁出一小步后,便徘徊不前。
1977年,馮·布勞恩去世。
他墓地很簡陋,墓碑寫著遺愿“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同年,人類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2號兩個探測器,探測器已無征服的野心,只余象征的詩意。
探測器都攜帶同一張鍍金唱片,以及專用唱機和唱針,封套上蝕刻著播放方法。
唱片中記錄著風雨雷電、動物聲音、經典音樂以及55種語言問好,其中還有中國古曲《高山流水》,制作團隊稱:
“我們很清楚,這顆行星和它的所有居民只是宇宙中一個極小的顆粒。我們滿懷謙卑與希望”。
旅行者2號掠過火星時,一群NASA工程師成立民間組織,名為“火星地下”。
他們每3年聚會一次,討論在火星建立永久基地,討論一直堅持了15年。
1995年火星大沖年,美國終于重啟火星探測。兩年后,探路者號在火星著陸。
它放出一臺只有微波爐大小的火星車。火星車造價2500萬美元,極限速度每分鐘60厘米。
幾十天后,火星車陣亡,沉默于火星的風沙中。
2002年,NASA為即將發射的兩臺新火星車征名。
一名9歲俄羅斯女孩起的名字入選。她生在西伯利亞,幼年來到美國。
我之前住在孤兒院,黑暗、陰冷、孤獨。
每當夜幕降臨,我總是仰望天空繁星以排解憂傷,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飛至太空。
謝謝你給我的“勇氣”和“機遇”。
三
2004年,勇氣號和機遇號抵達火星,登陸當日,NASA主頁點擊超10億。
它們機身上有一個特殊線纜保護罩,是科學家用911廢墟中找到的金屬制成的。
火星車開始了火星漫游,它們每天用太陽生產半度電,飆車速度每秒5厘米,每開10秒便停下用20秒檢查地形。
兩輛火星車設計壽命只有90天,然而勇氣號堅持了7年,機遇號堅持了15年。
機遇號在風沙中漸漸老去,它的計算機頻繁重啟,工作一段數據就自動清空,如垂暮老人的失憶癥。
人們不舍它離去,祈禱奇跡一直護佑。
它曾陷入沙丘,地球上科學家在地面情景再現,模擬了一個半月才找到逃離辦法。那片沙丘也被命名為地獄沙丘。
2018年,火星出現席卷星球的巨大沙塵暴,機遇號在被風沙覆蓋,陷入沉睡。
它發給了地球最后一句話:
天黑了,我快沒電了(My battery is low and it’s getting dark)。
地球上的工程師,用8個多月時間等待奇跡再次發生。
他們發送了1000多次呼喚,并在每個火星凌晨,發送一首歌激勵機遇號。
2019年2月12日,NASA通過樓頂70米長的火星站天線,給機遇號發送最后一首喚醒歌曲《我會看到你》。
一天后,NASA宣布機遇號終止服役,它用15年在火星行進了45千米,沉睡于毅力谷,成為人類的豐碑。
NASA的工程師說,那一天充滿哀傷,但不是故事的結局,我們與機遇號會在未來重逢。
2020年,馬斯克開始測試星艦,而遠征最終目標,指向火星。
媒體暢想時,將其形容為又一次大航海,“去往火星的單程旅行需要6個月,看似漫長,但在19世紀,歐洲移民航海去澳大利亞也要花費同樣多的時間。”
此后,星艦接連爆炸,愿景幾度更改,但在最新訪談中,馬斯克說最快25年內,人類有望在火星實現自給自足的移民。
2011年,火星學會的會長羅伯特·祖布林,修訂出書《趕往火星》。
在修訂版第六章結尾,他寫道:
第一個人類考察組到達火星時,是當地日期34年獅子月15日,火星北部春意正濃。
那是天氣最好的時節,天空澄凈,和風習習。
它們在呼喚我們的降臨。是時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