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匯區虹梅路地道內發生悲劇,58歲的殷阿姨騎自行車下坡進入地道時,連人帶車摔倒,傷勢過重,2天后在醫院離世。殷阿姨的女兒王女士質疑:地道出入口約40米長的下坡路上,多達14條連續減速帶鋪成“連環陣”有必要嗎?幫忙君走訪發現,連續鋪設的減速帶“減速”效果有限,反而衍生其他安全隱患,而相關部門則對減速帶引發的爭議訴求表示“為難”。
騎車摔倒
不幸離世
5月6日晚9時許,王女士接到緊急電話,說母親“出了交通事故”,已被送到醫院搶救,傷勢嚴重。她火速趕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我到時,母親已經被推入手術室。手術結束后,母親又被送進ICU病房。
2天后的5月8日中午11時02分,殷阿姨傷勢過重不幸離世。
王女士告訴幫忙君,母親在柳州路上一家如家酒店做保潔工。5月6日晚上7點55分,她下班回家,騎自行車進入虹梅路地道。
地面監控拍到了她進入地道的鏡頭。但母親是如何摔倒的,并沒有被鏡頭捕捉到。
警方趕到時,殷阿姨倒在隧道內距離坡腳約10米的路面,且處于逆向車道上。
幫忙君從王女士提供的相關視頻中看到,報警的是一名外賣小哥。民警到場時,醫療急救人員已經展開急救處理。王女士講,母親在被送到醫院,進入ICU后一直昏迷,手術進行了5個小時。
![]()
事發現場
醫院死亡診斷為:創傷性急性硬膜下出血、創傷性腦疝、左額頂局灶性大腦挫傷伴出血、創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創傷性液氣胸、創傷性皮下氣腫。
司法鑒定
沒有碰撞
據警方《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記載,事發時殷阿姨從錦江樂園入口處駛入虹梅路地道,由北向南行駛下坡時摔倒受傷,構成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甲(指殷阿姨)駕駛自行車駛入虹梅路地道,行經下坡減速帶后摔倒受傷經送醫院救治無效死亡,本起事故為甲駕駛自行車意外摔倒所致,屬于交通意外事故。
![]()
虹梅路地道
據上海楓林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鑒定意見書”,殷阿姨的自行車前網籃前側右側、右側剎車手柄外端、右側腳蹬踏板外端、后書包架右側等多處見挫痕,“痕跡特征在部位及痕跡形態方面,符合倒地形成”,故分析認為,在本次交通事故中,殷阿姨的自行車未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同時,這份司法鑒定意見書也指出,殷阿姨的自行車“右側鏈條脫落”,據此王女士認為:
母親應該是在連續減速帶的震動中,鏈條脫落引發事故。由于沖擊力過大,甚至倒在了逆向車道。
王女士在為母親“后事”奔波的過程中,多次聽到別人提到,這里的減速帶已造成多人摔倒。
我在處理母親的股票賬戶時,證券公司一名員工提到,自己也在那里摔得眼睛烏青。
現場目擊
飛速下坡
幫忙君實地走訪,虹梅路地道位于滬閔路高架和中環路立交下方,供非機動車出入的口子有3個。在出事的地道出入口,幫忙君看到,出入口坡道系一半入一半出,短短的一段坡道,約40米長,連續鋪設的雙向減速帶卻多達28條,幾乎密集到每兩步一條。雖然入口處有“非機動車必須下車推行嚴禁騎行”的牌子,但根本無人遵守。
這里車輛出入頻繁,繁忙時幾乎一秒一車,飛速下坡,在通過一條條減速帶時,車子都會明顯跳動一下,而在坡道中間位置,還設置有一段平坡,于是非機動車到這里時,一個不留神更會增加一個“趔趄”。
![]()
坡道雙向28根減速帶形同虛設
![]()
地道入口處有“非機動車必須下車推行”的牌子
減速帶如此“排兵布陣”,給騎行者帶來的體驗不佳,于是當下坡的騎行者左右無人,便首選右行;后者跟隊,也自動保持起了魚貫右行的隊形。這是為何?幫忙君發現,這些減速帶在鋪設時,并未完全覆蓋路寬,而在靠近一側墻壁時,留出了一點空當,無形中,這里有了第二條“緊急車道”:一段未鋪設減速帶的羊腸小道。
幫忙君觀察到,其實無論在坡道的減速帶上“壓馬路”,還是鉆進羊腸小道,都有衍生的風險。非機動車騎行下坡時,連續遭遇減速帶制造的沖擊,容易加劇安全風險,比如把握不好龍頭,自行車震落鏈條等,容易導致車輛失控;而行駛在羊腸小道,騎車人與車輛又容易與側墻擦撞。
幫忙君粗略統計發現,90%以上的下坡非機動車,不會下車推行,其中又有九成以上選擇羊腸小道,只有那些車身較大的殘疾車、輪椅車等才會走減速帶坡路。幫忙君還走訪了該地道另兩個出入口,坡道上同樣密集鋪設了同規格的減速帶,雙向分別設有24條和32條。
市民爭議
弊大于利
幫忙君隨機采訪的多位市民均表示,設置“高密度減速帶”初衷可能是好的,但實際弊大于利。
設計者通常出于安全考慮,認為密集的減速帶可以強制降速,同時引發的連續震動和顛簸也是一種警示。但這種做法帶來的安全隱患不可小覷:高密度設置的連續減速帶,意味著騎行者每前進一米就要顛簸一次,頻繁的顛簸會加速自行車車胎、輪組(輻條)、懸掛系統、車架焊點的金屬疲勞;也會對電動自行車的電池、電機和車架造成損害。
為了躲避顛簸,許多騎行者會選擇從減速帶旁的空隙通過,這反而使車輛偏離預設的安全路徑,增加與路邊障礙物發生碰撞的復雜風險。此外,減速帶下雨天表面濕滑,容易導致輪胎打滑,引發側摔。對于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尤其是在下坡時壓過減速帶,后輪可能發生彈跳和偏移,非常危險。而對于輪椅、手搖車而言,也是安全障礙。
有市民提到,在出入口最關鍵的位置,設置1條至3條減速帶足矣,給予警示作用。如果必須設置,可采用柔性材料,設置醒目標志、標線(如彩色鋪裝、地面警示語)、反光道釘等,提前給予騎行者視覺刺激,提示前方須減速慢行。
相關部門
有點為難
幫忙君聯系了地道養護管理單位徐匯區市政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虹梅路地道建設于1996年,根據竣工圖紙,3個出入口均被驗收為“非機動車推行道”。出入口坡度的縱坡比是13.3%,遠超現行標準5%。而5%或8%以上,為陡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安全法實施條例》,道路或者交通設施養護部門、管理部門應當在陡坡路段,設置警告標志和安全防護設施,且電瓶車不得超過每小時15公里。
從建成起,虹梅路地道3個出入口都要求非機動車騎行者下車推行,并設置橡膠減速丘(即減速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橡膠減速丘》(GA/T 487-2020),橡膠減速丘應設置在道路或相關場所的出入口處,起減緩車速作用,要求寬度30厘米至100厘米,高度2.5厘米至7厘米。現場減速帶符合相關規范。
但工作人員也承認,現行標準中,沒有對減速帶的設置間隔作出規定。說起現實情況,工作人員表示“無奈”和“為難”。
■其一,為了提高警示效果,出入口懸掛的“下車推行”警示標志已經更新多個版本,越做越大,但遵守者寥寥無幾,使得警示標志形同虛設;
■其二,出入口坡道旁邊留出的空當,本意是滿足無障礙車輛需求,沒想到行經車輛都鉆這條窄道。
工作人員提到,他們接到很多市民訴求,希望拆除部分減速帶。去年9月,市政管理部門已經對減速帶做過優化,“降低高度,使非機動車駛過時更加平緩”。工作人員表示,將繼續探討更合理的改進方案。對此,“新民幫儂忙”將繼續關注。
幫儂忙工作室
策劃 | 錢俊毅
文字 | 陳浩
攝影 | 陳浩 受訪者
編輯 | 錢俊毅姚儲杰
編校 | 楊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