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常聽商家感慨,電商生意沒有以前好做了。
同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在價格上拼個你死我活,結果就是利潤越來越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
但也有不一樣的聲音——不少商家在拼多多找到了解決辦法。
核心就在于,拼多多依托“需求的差異化批量歸集”這一底層基因,幫許多產業帶工廠和新老品牌持續推出具備爆款潛質的新品,避開了同質化競爭,打開了新市場。
![]()
困在“同質化”里的義烏商家,靠爆款潛質新品破局
說起“同質化”的苦,號稱“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義烏,尤其典型。
有數據顯示,僅義烏國際商貿城就有7.5萬個商鋪,銷售的單品超過210萬種,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繁榮背后,是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隨便走進一家店鋪,商品琳瑯滿目,可仔細一看,和其他店鋪賣的東西都差不多,很難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
“現在的競爭環境太激烈了,產業帶產品相似度超過90%,十個商家九個打價格戰。”一位義烏商家無奈表示:“要是沒找到真正能拉開差距的新品方向,哪怕你花再多心思做出來,別人很快就能抄走,最后重回價格戰。”
![]()
為了解決當地產業的痛點,拼多多團隊通過升級商家系統,在后臺為商家精準篩選具備爆款潛質的產品,并提供相應資源支持,大幅降低商家試錯成本,提高新品研發成功率,為廣大商家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也提升了產業帶轉型的效率與質量。
在義烏做了好幾年小商品生意的余永遠對此感觸頗深。之前,他賣過塑料刷、剃毛器等都沒起色,直到去年3月在拼多多靠一款卷發棒新品翻身——淡季日銷兩千單,旺季沖到四五千單。
分析原因,一是卷發棒開模成本高達七八萬元,將許多潛在競爭者擋在門外。二是市面上不少卷發棒操作麻煩、容易卡頭發,而它設計成傻瓜式操作,普通用戶輕松上手;三是價格親民,大牌卷發棒動輒賣幾百元,它只要三四十元,精準匹配拼多多上追求性價比的用戶需求。
現在他年銷40萬根卷發棒,正申請拼多多黑標打造品牌,計劃年底把工廠擴到一萬平,預計年銷售額能翻五倍到兩億,是去年的五倍。
東陽商人金鑫東同樣深受同質化競爭之苦。他17歲棄學創業,從塑料制品紅海中轉型做中端木梳,靠材質差異和本地供應鏈快速崛起,曾創下單日6萬單的爆款成績。可后來,模仿者扎堆出現,價格戰愈演愈烈,他即便給木梳鑲銀、加螺鈿提升附加值,還是被對手用成本僅7毛的劣質浴刷反超。
轉折發生在去年9月,金鑫東重點投入拼多多,根據平臺提供的消費者偏好數據,對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僅用兩周時間,一款五爪鹿角梳新品成為全網爆款,日銷量很快突破三千單。
這些案例共同印證:當新品創新成為產業帶的底層能力,幾十元的小商品不僅能打開千萬級市場空間,更推動義烏小商品行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升級”跨越,為發展三四十年的傳統市場帶來可持續增長的新生機。
![]()
從工廠到品牌,都在拼多多“打新”找增量
不止產業帶工廠,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商,也開始把拼多多當成“打新”的主陣地。
國貨美瞳品牌可啦啦2022年在拼多多捕捉到年輕女性“日常通勤”需求,在與拼多多團隊多輪研討后,將產品鎖定18-30歲淡妝為主、追求自然通透帶小心機的用戶,在平臺獨家推出新品“小甜酒”系列,上線首月銷售額便超300萬。
![]()
此后,可啦啦跑通“10天完成上品測款,30天打爆新品”的模式,4年銷量增長30倍,穩居國貨美瞳品牌頭部。
為進一步開拓縣域市場,隱形眼鏡領軍品牌海昌在2021年入駐拼多多。次年,海昌與拼多多聯合開展用戶需求調研,發現縣域市場新手用戶“久戴干澀、佩戴困難”的痛點。于是,兩者聯合研發了“優倍潤”系列。
在拼多多“百億補貼”等資源加持下,“優倍潤”系列以低于市面近一半的價格迅速熱銷,2022年銷售額破千萬,2023年拓展全周期產品后超4000萬。
除此之外,今年,海昌推出的“HappyGo”大直徑美瞳、“瞳顏”日拋等美瞳系列,精準契合Z世代“自我表達”需求,單系列銷量均破百萬。
同樣,知名的炊具、小家電的領導品牌蘇泊爾2021年入駐拼多多后,旗下炒鍋、壓力鍋、煎鍋等細分產品,陸續成了年銷千萬元的爆款。
蘇泊爾炊具品牌業務負責人指出,“在傳統電商平臺,新品跑出來至少要半個月。但是拼多多覆蓋了最廣泛的用戶群,只要切準客群,做好產品迭代,一款新品隨時都能成為千萬級爆品。”
而且,拼多多在去年推出的“百億減免”“新質商家百億扶持計劃”等政策,有效降低了他們的運營成本。據估計,僅推廣軟件服務費減免一項,每年就為其節省數百萬元費用。
就連乳業巨頭也在拼多多煥發了新活力。
去年10月,借《哪吒1》熱度,蒙牛計劃與拼多多合作,在《哪吒2》上映前推出“哪吒”聯名款牛奶。作為首次嘗試IP聯名,蒙牛團隊既擔心滯銷,又對聯名產品選擇存疑,最初計劃綁定高端產品。
![]()
拼多多運營人員則建議優先選擇純牛奶,認為其消費人群基數大、宣發效果好、成功概率高。之后,拼多多還為蒙牛設計銷售方案,明確備貨、補貨節奏,搭配平臺補貼,打消蒙牛的滯銷顧慮。
最終,2025年春節前兩周,10萬件“哪吒”聯名純牛奶在拼多多獨家發售即售罄,疊加平臺“年貨節”曝光,首月銷量超20萬件。
![]()
憑什么成“打新”熱土?
拼多多能成為品牌和工廠“打新”的熱土,可不是偶然。這背后,既有它獨特的平臺基因,也離不開一系列有力舉措。
拼多多擁有獨特的底層基因:“需求的差異化批量歸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和算法模型,將消費者分散的、個性化的需求進行收集和整合。
比如,平臺發現消費者對復古風家居飾品、智能小型家電、環保運動裝備各有需求,就把這些零散需求歸集成規模化的需求池。然后,將這些需求反饋給商家和工廠,讓他們能夠根據這些精準的需求信息進行新品研發和生產,避免了盲目跟風和同質化競爭。
光有精準的需求洞察還不夠,拼多多還著力解決商家推新品的成本難題。
去年8月,拼多多在電商行業率先推出“百億減免”惠商政策,先后推出技術服務費、推廣服務費等退返權益,持續為廣大商家減傭降本。一年來,中小商家僅推廣服務費的退返就達到上百億,很多商家每年可節省數百萬推廣費用。
今年4月,拼多多進一步加碼,推出“千億扶持”重磅惠商政策,通過專項團隊的全鏈路扶持,持續加大對國貨品牌、全球品牌及新質品牌的扶持力度。
此外,平臺百億補貼頻道還推出大額消費券加碼補貼品牌商家,超級加倍補貼等流量引擎也向品牌產品持續傾斜。
![]()
要知道,千億量級的扶持,差不多是拼多多去年一整年的利潤(1124億元)。
這一整套組合拳精準擊中了商家痛點。畢竟,現在做電商,內卷的根源就是同質化,而破局的關鍵在創新,創新的前提是找對需求。
如今,“需求的差異化批量歸集” 幫商家明確 “該做什么新品”,從源頭避開同質化;千億扶持與百億減免,又解決了商家 “不敢做、沒錢做” 的顧慮,降低試錯成本、提升新品成功率。
可以說,拼多多把“找需求”和“幫創新”做透了。商家推新品能精準踩中用戶喜好,又不用扛高成本,自然愿意來闖。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肯定還會有更多商家帶著新品來這兒試錯、成長。而一個能讓商家賺錢、消費者滿意的好平臺,自然能走得更穩更遠。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