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剛剛過去,我們在感謝師恩的同時,更要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尤其是作為傳遞知識橋梁的美好嗓音。相關統計顯示,教師嗓音障礙的發病率高達50%左右,尤其小學及幼兒園階段的教師。歐洲一些國家已經把教師嗓音疾病作為一種職業病進行防治,教師的“失聲風險”已成為影響教學質量與職業壽命的隱形威脅。
![]()
一、嗓音受損的三大“元兇”
1.職業性用嗓過度
· 高強度持續發聲:課堂用聲、課間管理、家長會等延伸場景進一步增加用嗓負荷,導致聲帶長期處于“超負荷振動”狀態。
· 錯誤發聲習慣:絕大部分教師未接受過科學的發聲訓練與指導,講話常常喉部肌肉過度用力,發聲方式不當,導致聲帶黏膜反復摩擦損傷。
2.環境與理化刺激
· 教室粉塵:粉筆灰、教室空調環境容易導致咽喉干燥,咽部黏膜持續受刺激,導致嗓音疾病風險增高。
·不良生活習慣: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熬夜備課、飲食作息不規律,咖啡因攝入等風險因素加劇咽部不適。
3.生理與心理因素
· 呼吸道感染:感冒后未及時休聲易引發急性喉炎,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病變。
· 情緒壓力:課堂管理中的情緒激動會導致聲帶瞬間緊張,長期焦慮則影響發聲穩定性。
二、教師常見嗓音疾病及預警信號
![]()
預警信號需警惕:
· 聲音嘶啞持續2周未緩解;
· 發聲時伴隨咽痛、咳嗽或痰中帶血;
· 清嗓后癥狀加重或出現“破音”。
三、科學護嗓“五步法則”
1.用嗓管理:給聲帶“減負”
·控制時長:避免持續不間斷發聲時間過長,課間強制“靜音休息”5-10分鐘;
· 借助工具:使用無線麥克風講課,降低音量需求;
· 替代清嗓:用“慢吞溫水”的方式代替清嗓行為,避免聲帶損傷。
2.環境優化:打造“潤喉”課堂
·可使用加濕器將教室濕度維持在40%-60%,減少粉塵懸浮;
·優先采用白板或無塵粉筆,板書后及時擦拭。
3.飲食與作息:從內滋養發聲器官
· 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毫升:要小口慢引,避免大口狂引,保持日常飲水習慣。
· 忌口清單:避免辛辣、油膩、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及酒精、濃茶等。
· 睡眠保障:每天7-8小時睡眠,聲帶也需保證充足休息。
4.科學發聲訓練:讓嗓音“省力”
?腹式呼吸法
· 步驟:站立時雙手置于腹部,吸氣時腹部隆起(而非胸部),呼氣時緩慢收縮腹部,氣流均勻呼出;
· 作用:增強氣息支撐,避免喉部肌肉過度用力。
?共鳴發聲練習
· 方法:
吹吸管:用吸管對著水杯中的水緩慢哼唱;
唇顫法:通過嘟嘴唇的方式找到前置共鳴的位置(哼鳴:ma...ma...ma...ma...ma)。
· 頻率:每日早晚各練習5-10分鐘,改善聲帶閉合功能。
5.定期檢查:早發現早干預
建議每學年進行一次喉鏡檢查,尤其是出現以下情況時:
·長期聲音嘶啞伴黏液分泌增多;
·用嗓后出現頸部疼痛或吞咽異物感。
教師的嗓音不僅是職業工具,更是傳遞知識與情感的“橋梁”。保護嗓音,需要教育部門提供聲學優化的教學環境(如隔音教室、擴音設備),更需要教師從日常習慣入手,學習如何科學用嗓,方能有效防治嗓音障礙。
針對教師嗓音疾病高發的現狀,可以為教師提供嗓音健康科普宣教、嗓音功能評估及嗓音行為學干預,指導教師建立嗓音保護意識;掌握科學用嗓方法;提升嗓音發聲效率;有效解決教師嗓音障礙難題。
文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張杰 劉恒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