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葉搖曳,大梁山樓前,一場鄉土攝影展正靜靜敞開。我想,這大概就是師長與同學們口耳相傳的“鄉土寧海”圖文展了。心底驀地抽出好奇的枝芽,我瞇起眼,細細尋覓著我的老家——西溪岙。然而展板間字字句句翻過,卻無一處提及它的名字。一時之間,悵然若失,思緒不禁飄回那個藏于水波深處的故鄉。
![]()
于我而言,老家黃壇西溪岙始終蒙著一層朦朧的濾鏡。在我出生之前,那個倚在青青竹海間的小村落便已熄去炊煙,靜默沉入西溪水庫之底,悄然隱世。所有往事——封潭廟曾經的香火鼎盛、改革開放時全村人的拼搏、為修水庫毅然遷家的義舉——都被溫柔收納于上一代人的記憶里。留給我們的,唯有一面碧青如玉的湖鏡。
連綴我與老家的是清明時令的一盤嫩筍。每年此際,親戚們總會相約進山搗筍。雨后山霧氤氳,男人肩扛鋤頭,女人手挽竹籃,穿梭于翠竹林間。孩子們眼尖,每見土中探出的一點筍尖,便歡躍驚呼,喚大人前來采擷。不多時,竹籃便盛滿裹著棕衣的胖筍。大家拭去額角汗珠,喘著氣、躡著步,心滿意足地下山回家。
![]()
奶奶是大半生與灶臺為伴的農家女子,對筍的百般做法熟稔于心。她那雙皺紋深刻卻強勁有力的手,總能嫻熟地將筍衣剝凈、沖洗,再提刀切成勻薄的片。潔白筍片滑入沸水,自在翻滾沉浮。每年,奶奶總會先煮一鍋清湯嫩筍讓我們嘗鮮,再將余下的或腌入咸菜,或切絲曬干,好讓那份鮮香在往后日子里仍可回味。腌筍時,她將切好的筍片浸入咸菜鹵中,壓上重重咸菜,最后以一方扁石鎮封。至于曬筍干,則常喚來姑姑幫忙。娘倆各持一刀,廚房里叮叮當當忙活一下午,將筍絲鋪陳于布帛之上。之后的時日,小院里常見陶壇列隊,白筍與烏菜在壇中靜眠;陽臺上,筍絲與蘿卜丁在塑料布上沐浴日光。
![]()
除卻菜譜,奶奶最熟悉的莫過于每個小輩的口味喜好。飯桌方圍,還未動筷,便有一塊嫩筍落進我碗中。抬頭撞見奶奶慈祥的笑,“吃呀,我記得你最愛吃筍。”她操著一口帶濃重鄉音的普通話,字字硌棱卻暖意十足。“謝謝娘娘。”我以蹩腳的寧海話回應——每個音都懸在方言與普通話之間,常惹得父母笑鬧打趣。
嫩筍擱在烏木筷間,更顯瑩白清亮,清香早已鉆入鼻腔,勾人心魄。趁湯汁將滴未滴,趕忙送入口中。霎時,筍汁隨齒間輕壓奔涌四溢,山野清氣繚繞舌尖,如見晨霧夕暉,如聞竹雨鳥鳴,如感穿林微風。鮮味沖顱頂,嫩滑潤咽喉。一筍落胃,余韻仍纏綿不去。筷影交錯間,一盤筍很快見底。家人陸續停箸,唯年幼小妹仍啃得津津有味,連聲討要。奶奶眼角的皺紋笑得更深,如漾開一池春水。
![]()
老家,便以這樣的筍香深植于我記憶之壤。縱然先輩晝耕夜織的日子已漸遙遠,但親人一同搗筍的歡愉、奶奶藏于言行中的疼愛、全家圍桌品筍的溫馨,我卻始終記憶如新。而今,或因工作如山、學業繁重,或因短視頻奪目掠影,我們似乎再難駐足感受故鄉的溫度——青年不愿踏上青石舊路,無心細嗅油菜花香,也懶得觀賞地方戲文,甚至道不出一句流暢的鄉音。
鄉土文化仿佛正漸行漸遠,但我深信,鄉情從未消散。它們或化身為元宵的一場龍燈、中秋的一輪明月、清明雨后的幾株嫩筍,或是那雙永遠守望著你的、慈祥的眼睛。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你的鄉憶、鄉思、鄉戀。
無論你身居天涯,還是扎根故土,都請深情地凝望一回我們的家鄉吧!贊嘆它的人文山光,追溯那些幾近遺忘的蜿蜒歷史,品味那份既具江南風韻、又不失赤子胸懷的鄉土文化。
(寧海中學高三( 4)班 徐易安)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文章:寧海中學高三( 4)班 徐易安
□ 圖片:網絡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鄉土寧海工作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