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逸楓
2023年2月15日,官方透露,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獲取了全國近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以及80多萬處市政設施數據。這份官方首次調查的全國房屋建筑數據,堪稱史詩級的房屋建筑調查,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動員了260多萬人參與。
![]()
值得注意的是6億"棟"房屋建筑數據,不是6億"棟"房子。這一數字,遠超此前各方猜測,引發市場上廣泛討論。毫無疑問,這是官方首次對全國房屋建筑的存量進行全面普查,數據精確到鄉鎮級別。
全國到底有多少棟城鄉房屋建筑,未披露數據前,市場一無所知。2025年1月,住建部的《全國建筑存量調查報告》揭開了這個謎底,截至2024年底,中國建筑總量達到6.02億棟,總建筑面積1070億平方米。
2023年2月23日晚,“官方披露全國已有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的引發全國熱議,最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有人對“全國已有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這一調查數據,加以誤導、偷換概念與片面解讀,讓市場形成恐慌。
![]()
“全國有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的數據被解讀為“全國有6億棟房子”、“未來房價猶如白菜價”、“6億棟能住下60億人”、“房屋過剩等于房價崩盤”、“空置住宅房1億套(9780萬套)和住下3億人”,故意夸大房屋過剩問題。
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真有6億棟房子?
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來源于哪里?由住建系統承擔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普查,涉及全國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其中農村房屋量大面廣,以棟數計占城鄉房屋建筑總量90%以上,以面積計占一半。
![]()
而城鎮房屋則為4700多萬棟,同時城鎮房屋分為住宅與非住宅兩大類。之所以用棟做單位,主要是全國鄉村房屋的計量單位,很難用套和戶來計算,鄉村基本都是三層樓的房屋,因此,以棟來計算。
統計單位?以“棟”而非“套”為計量單位,不僅考慮到一棟建筑可能包含多套住宅或非住宅空間,也考慮到城鄉構成問題。其中農村房屋占比超90%(以棟數計),城鎮房屋約4700萬棟,說明城鎮房屋占比少。??
城鎮房屋中,是包括住宅與非住宅(廠房、員工宿舍、農村自建房、酒店、長租公寓、寫字樓、公共設施、小產權房等)混合統計,實際商品房、商品住宅占比有限。??這將是所謂的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的具體類型、數據構成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住建部公布的“6億棟”房屋建筑數據,不等同于“全國有6億棟房子”的說法。主要原因是在這個“6億棟”房屋建筑中,大部分是農村房屋,超過90%是非商品房,而商品房屋、商品住宅占比小。
“6億棟”房屋建筑數據確為官方數據?,那么,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究竟是指什么?實際上,官方的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是指所有建筑類型,包括住宅和非住宅(廠房、農村自建房、酒店、寫字樓等),最終匯總為近6億棟的總體數據。??
6億棟能住下60億人?未來房價猶如白菜價?
市場上有人用“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簡單推導出住房嚴重過剩,“未來房價猶如白菜價”的天大笑話預測,甚至說“6億棟能住下60億人、空置住宅房1億棟(之前有機構說9780萬棟)和住下3億人”的謬論,故意夸大房屋過剩問題。
![]()
實際上,按照報告顯示,明確界定了"棟"的定義,具有獨立承重結構、可單獨使用的建筑單元。按此標準,一棟高層住宅樓算一棟,一座獨立農房也算一棟。這6億棟出城鄉房屋建筑中,其中城鎮建筑1.8億棟,占比30%。
農村建筑4.22億棟,占比70%。數據背后揭示了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從用途看,住宅類建筑5.36億棟,占總量的89%。公共建筑0.46億棟,占7.6%。工業建筑0.2億棟,占3.4%。住宅建筑中,農村住宅占比高達76.3%,達4.09億棟。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鎮住宅僅1.27億棟,卻容納了全國60%以上的人口。這種不平衡分布反映了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結構性特征。事實上,普查目的?主要用于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如抗震、防火性能),并非直接反映住房市場供需。??
那么。這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中有多少是"閑置"的?報告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全國建筑空置率達17.3%,約1.04億棟建筑處于長期空置狀態。必須注意的是這個17.3%、1.04億棟房屋建筑,不是指商品房、商品住宅設計。
農村空置率高達21.7%,約9100萬棟農房無人居住。城鎮空置率為8.6%,約1550萬棟建筑空置。毫無疑問,空置的1億多棟房屋建筑,相當于整個日本國家的建筑總量,這一數據令人深思。但是,商品房、商品住宅占比小。
用“人均0.43棟房子”、“6億棟房子、1億棟空置房”,一方面是進而推導出“房地產市場徹底崩盤”,純屬無稽之談。一方面是試圖暗示房地產已經供大于求,進而引發恐慌情緒。這種偷換概念的做法,完全是在誤導大眾。
用城鄉“房屋建筑總量”來推測房價走勢,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因為統計口徑不一致、城市分化、人口流動和住房需求的差異性。房價最終取決于供需,而非庫存數量。因此,不能忽略供需結構,房屋過剩不等于房價崩盤。
“未來房價猶如白菜價”永遠是可能的,因為地價、稅收、建安、規劃設計、房企利潤、銀行貸款利息和抵押物擺在哪里。最關鍵是房價再低,都不會是白菜價,況且土地價值未來永遠是上漲的。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知道,“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1億棟城鄉房屋建筑”中商品房、商品住宅占比非常小,所以“未來房價猶如白菜價”、“6億棟能住下60億人、空置住宅房1億棟(之前有機構說9780萬棟)和住下3億人”的言論是錯誤的。
必須接受這一事實,房地產總量(2021年成交量)已達峰值,未來十年將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農村建筑空心化最嚴重。調查顯示,在4.22億棟農村建筑中,有超過1.5億棟屬于季節性使用或完全閑置狀態。
東北三省和中西部省份農村房屋空置率普遍超過30%,個別縣市高達50%以上。閑置建筑不僅是資源浪費,還帶來安全隱患和鄉村治理難題。空置房產成本遠非零。據住建部測算,一棟閑置建筑每年產生約建造成本1.7%的維護和稅費支出。
全國1.04億棟空置建筑,每年隱性成本高達4200億元。這還不包括土地資源的機會成本和環境外部性成本。從國民經濟角度看,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從建筑密度看,按國土面積計算,中國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3棟建筑。
這個數據,遠高于美國的2.1棟和俄羅斯的0.7棟,接近日本的7.2棟和德國的8.1棟。按人均計算,中國每千人擁有424棟建筑,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67棟。毫無疑問,這表明中國建筑總量已相對充足。
6億棟建筑帶來的是巨大的維護更新市場。住建部評估,按照建筑平均使用壽命50年計算,每年需投入GDP的2.8%用于建筑維護更新,約3.7萬億元。2024年實際投入1.9萬億元,缺口50%。這解釋了許多老舊小區維護不善、功能老化。
房屋建筑存量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根據住建部測算,全國建筑資產總值約為572萬億元,相當于2024年GDP的4.3倍。其中住宅類建筑價值約423萬億元,占比73.9%。這解釋了為何房地產調整對經濟影響如此深遠,它實在太大了。
2024年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高達66.7%,遠高于美國的26.5%和日本的38.1%,高度依賴單一資產的財富結構,增加系統性風險。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房價每下跌1%,導致家庭財富縮水4.23萬億元,相當于當季GDP的11.6%。
毫無疑問,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是當前中國住房市場的典型特征。按照住建部報告指出,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建筑量占比高達78.3%,實際居住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56.7%,一二線城市占全國總人口的43.3%。
中國大規模建設房屋時代已經過去了。數據表明,中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8.6平方米,已超過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從總量上看,中國不存在住房短缺問題。未來政策重點應轉向存量優化、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
房屋過剩是否意味著住房問題已解決,不需要建房了,答案是否定的。2024年房價收入比數據顯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高達18-22倍,遠超國際警戒線的6倍。特大城市住房可負擔性依然是嚴峻挑戰。問題不在總量,而在結構和分配。
房屋產權情況非常復雜。按照住建部的報告來看,8.9億套住房單元中,約有1.7億套屬于非標準產權狀態,包括小產權房、歷史遺留問題房產等。全國約有3800萬棟建筑屬于"無證建筑",主要集中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
住房供需相對平衡,存量時代來臨
目前全國建筑平均齡期為24.6年,其中農村建筑平均年齡29.8年,城鎮建筑平均年齡為17.5年。建于2000年后的新建筑占總量的52.7%,反映了過去二十多年大規模建設的成果。14.2%的建筑建于1980年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地區。
存量區域分化嚴重,東部地區建筑占全國總量的31.7%,中部地區占38.4%,西部地區占29.9%。四川、河南、山東位居前三,建筑數量均超過3000萬棟。人均建筑面積方面,上海為28.7平,內蒙古高達94.3平,區域差異懸殊。
將建筑棟數轉換為住房套數,結果更加直觀。根據住建部門的估算,6.02億棟城鄉房屋建筑大約對應8.9億套住房單元,平均每棟建筑包含1.48套住房。城鎮地區這一比例高達4.3套/棟,農村地區則接近1:1。
全國約有4.9億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1.82套住房。這一數據解釋了為何許多城市房價下跌卻難以刺激需求——市場已接近飽和。中國住房存量研究報告顯示,1978-2020年中國城鎮住宅存量從不到14億平方米增至313.2億平方米。
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8.1平方米增至34.7平方米,城鎮住房套數從約3100萬套增至3.63億套,套戶比從0.8增至1.09。一般而言,套戶比小于1,表明一國住房供給總體不足,套戶比等于1,表明一國住房總體基本供求平衡。
考慮到休閑度假需求、因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宅分離等情況,成熟市場的套戶比一般在1.1-1.2。從國際看,美國、日本的套戶比分別為1.15、1.16,德國為1.02,英國為1.03,中國城鎮住房套戶比接近1.1,表明住房供給總體平衡。
按照人口變化趨勢分析未來住房需求,結論不樂觀。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常住人口已連續第三年負增長,減少175萬人。社科院預測到2035年人口將減少約8000萬,相應減少約2500萬戶住房需求。
面對6億棟房屋建筑存量,絕對不是釋放城市住房過剩、房子在未來將越來越不值錢、二手房會越來越不好賣、新房開發停止、房企剩余20%、20%的城市和20%的房子有價值、房價崩盤、房價猶如白菜價、未來房價長期下跌的信號。
面對6億棟房屋建筑存量,未來房地產市場將呈現五大趨勢。一是存量交易將超過新房銷售,成為市場主體。二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將成為建筑業主戰場。三是建筑養老一體化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四是農村閑置房屋盤活將釋放巨大價值。五是租賃市場將獲得政策支持,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因此,房地產市場未來的增長點,短期內在“新房開發”,長期在存量房改造、城市更新、租賃住房、代建、物業管理、商業自持的新模式。
房子到底值不值錢,不是看房屋總量多少,主要是取決于城市能級、房子類型、地段位置、人口和資金及人才流向、基礎設施和教育及醫療資源完善程度、產業發展和等,另外是城市的經濟結構等。
2023年2月20日,證監會宣布啟動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工作,在現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框架下,新設“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類別,并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政策,致力于促進房地產市場盤活存量。
2023年2月20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發布《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試點備案指引(試行)》,明確了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的投資范圍、參與要求、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細則,對該類基金業務進行了系統化規范。
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的投資范圍包括特定居住用房(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場化租賃住房)、商業經營用房、基礎設施項目等。基金進入行業,有效擴充融資渠道,提升專業化運營能力,有力促進租賃住房的健康發展。
從更長遠周期來看,房地產行業向新發展模式的邁進,意味著從快速開發到重視運營的轉變。不動產私募投資基金的試點,將幫助不動產進入以運營產生持續性現金流的發展模式,具備資產運營管理能力的企業,將受益于這一改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