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中,在九三大閱兵中,參加的政治界別照例有“……各民主黨派在京委員、全國工商聯在京執委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等”。
前兩者好理解,邊界明確,但“無黨派人士”這一常常在正式新聞里出現的名詞,在人大、政協、統戰部會議和國慶招待會、各類正式慶典等重要場合出現的名詞,貌似普通,容易一晃而過,解釋起來卻是一個文史概念。
國慶前夕,科普一個名詞:無黨派人士。這是一個小眾群體,卻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絕大多數人以為:無黨派人士是除了中共黨員和八大民主黨派成員之外的所有人。
也有懂經的人說,無黨派也是一個“黨”。他們把無黨派歸為“第九個民主黨派”。
其實無黨派確切的說是一支政治力量,也與預備黨員或預備民主黨派成員概念毫無關系。
我是花了好幾年時間,參加過不少統戰序列培訓進修,閱讀過不少相關文獻后,才把“無黨派人士”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和真正的意義和作用弄明白的。
無黨派人士既非黨派成員,也不是“群眾”,是國家13個政治面貌之一,是一支獨立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外的政治力量。
與民主黨派有自己的黨派機關不同,在無黨派人士工作中,統戰部承擔著“統戰部和黨派機關”的雙重職責。
成為無黨派人士的核心門檻在于個人的社會影響力與政治參與水平,須經地級市以上統戰部門來認定,而非個人主動申請,所以沒有“加入無黨派”的說法。總人數規模較小。
周恩來同志曾指出,無黨派人士“形式上沒有結成黨派,但實質上是有黨派性的”。
![]()
單是這句話,就得細品。
可以說,無黨派人士既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政治設計的成果。
前不久我去了無錫的東林書院舊址,這是明朝東林黨人講學和議論朝政的活動中心。東林黨并非現代意義的政黨,而是晚明時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有近代政黨的雛形但遠未成熟,是朋黨而非近代政黨。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8月,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由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的華興會、蔡元培的光復會合并而成,由孫中山領導。
中國同盟會是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核心力量。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滅亡。
1921年7月23日,中國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求實網曾說,“‘一大’開過了,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
無黨派的形成和確立也是有歷史邏輯,19世紀末,伴隨著中國政黨的形成,也產生了無黨派。
根據各歷史時期的背景,“無黨派人士”的稱謂也經歷了從“社會賢達”到“無黨派民主人士”到“無黨派人士”的歷史變遷的過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無黨派人士在全國層面以“社會賢達”的名義開展政治活動。
新民主主義時期又分為四個階段:
1. 大革命時期(1919至1927年),許多無黨派人士被吸納到國民革命陣營中。
2.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至1937年“九一八事變”),許多無黨派人士,尤其是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投入到傳播進步思想、反對國民黨文化圍剿、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適時推動成立左翼作家聯盟,將他們團結在周圍。
![]()
1936年,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解散。10月,魯迅先生病逝。中央蘇區為紀念魯迅,設魯迅圖書館、紀念碑等,要求南京國民政府對魯迅先生舉行國葬。
3.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無黨派人士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一大批無黨派人士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建設,以“黨外人士”“無黨派人士”的身份參政議政。
根據三三制原則,抗日根據地政府人員的構成,應由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組成。中國共產黨在倡導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始,就有意識地將無黨派人士與黨派力量并列,予以統籌考慮。
作家冰心在抗戰期間,曾以社會賢達身份擔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共歷三屆,新中國成立后,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社會賢達這一概念在中國近現代民主進程中具有特殊地位。
1956年,經雷潔瓊介紹,冰心、吳文藻夫婦加入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民主促進會,此后,冰心先后擔任民進中央常委兼聯絡委員會主任、民進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
4.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各界知名人士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受到國民黨的嚴格限制,于是只能以個人身份從事政治活動。
1945年國共兩黨重慶談判達成的“雙十協定”提出:邀請各黨派代表及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及召開國民大會各項問題。之后,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國民黨代表8人,共產黨代表7人,青年黨代表5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社會賢達9人,共38名。會議通過了政府改組案,和平建國綱領案、憲法草案等項提案。
在解放戰爭時期,“社會賢達”發生了嚴重分化,表現出不同的政治傾向:郭沫若、李燭塵等人反對內戰,與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的。
由于李燭塵加入的民主建國會,尚未得到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的承認,其參加舊政協的身份仍是無黨派社會賢達。新中國成立后,李燭塵擔任食品工業部部長、輕工業部部長、民建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人等職。
莫德惠、王云五等人則依附國民黨,后去往中國臺灣。
莫德惠是東北元老,是張學良的密切合作者。1949年去臺灣,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院院長等;
王云五1912年加入國民黨,1927年退黨,后以社會賢達身份參加社會活動。先后任職于商務印書館40年,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還曾任民國政府經濟部長,財政部部長等,推行幣制改革;遷往臺灣后,先后擔任考試院、“行政院”副院長等,是中國共產黨宣布的第15號戰犯。
1948年4月30日,隨著解放戰爭進入最后的戰略決戰階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在海內外引發迅速而熱烈的響應。
郭沫若首次以“無黨派”名義與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一起致電毛澤東,響應“五一”口號。他們自覺放棄“社會賢達”的稱謂,轉而采用“無黨派”的稱謂。
![]()
“五一口號”發布后,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賢達不畏艱險,通過各種途徑奔赴解放區,社會精英和各路人才急速向中國共產黨集聚。國民黨在自知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制定了“搶救大陸學人計劃”,也即人才爭奪戰,北大校長胡適,位列“搶救計劃”第一人。
籌備新政協成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宋慶齡北上參會事宜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面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無限誠意,宋慶齡終于答應北上參加新政協共商國是,在行動上支持中國共產黨。
![]()
![]()
1949年8月26日,宋慶齡由鄧穎超、廖夢醒等人陪同,抱病乘專列離滬北上。毛澤東、周恩來及李濟深、何香凝等50余人迎接。毛澤東還特別為她舉行了歡迎宴會。
經與周恩來當面商定,宋慶齡作為無黨派人士,在北平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發表講話。會上,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繼續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投票選舉出了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其中,有三位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分別是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他們與毛主席等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共同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
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組成人員中有不少無黨派民主人士。
除了副主席宋慶齡先生之外,中央人民政府委員56人中有8位無黨派人士:陳嘉庚、馬寅初、郭沫若、沈雁冰、陳叔通、傅作義、張奚若、張難先。
參加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的無黨派民主人士有董魯安(于力)、馬寅初、郭沫若、符定一、李達、張奚若、丁燮林、洪深、吳有訓、王之相、歐陽予倩、周谷城。
![]()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無黨派人士都作出了積極貢獻,涌現出李鼎銘、馬寅初、巴金、郭沫若、張奚若、徐悲鴻、梁漱溟、吳耀宗、程思遠、阿沛·阿旺晉美、袁隆平、陳景潤等優秀代表。
近年來又有騰訊馬化騰、吉利汽車李書福、百度李彥宏、北大教授經濟學家林毅夫、正泰集團南存輝等。
進入新時期,無黨派人士依然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主要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衛、國家機關、群團組織、國有企業等領域。他們發揮的作用獨特而重要。
世界多國議會都設有無黨派人士席位。
如在法國國民議會,577名議員中無黨派人士占11席,331個參議院議席中無黨派人士占7席。無黨派人士在許多國家都是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利益代表,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統戰專家說,無黨派人士邊界相對模糊和開放,是這支政治力量的重要特點和優勢。這種模糊性和開放性如果處理和運用得當,既有助于在更廣范圍、以更靈活方式開展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有助于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無黨派人士,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同頻共振,在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無黨派人士雖然不是第九大民主黨派,但依據《統戰工作條例》規定:“無黨派人士可以參照民主黨派履行職能。”
綜上,無黨派人士是我國政治生活中一支獨立政治力量、人民政協中一個專門界別、多黨合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體,是新時期政黨制度建設過程中重要的政治設計。
說句題外話,由于歷史原因和革命需要,郭沫若的中共黨員身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秘密的。周恩來是他單線聯系的上級。但考慮到郭沫若作為著名文化人士,留在黨外貢獻更大,他在1958年12月公開宣布入黨以前,一直以無黨派身份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
“七君子事件”之一的唯一女性史良,1931年開始在上海從事律師職業,并與中共地下組織建立聯系。1935年參加發起成立上海婦女救國會,是中國婦女革命運動領導人之一、新中國第一任司法部部長。
![]()
七君子,
左二為史良
當年周恩來在勸阻史良入黨時曾說,黨內有鄧大姐,蔡大姐,再多你一個史大姐,作用也一樣,而黨外有你一個史大姐,情況就不一樣了……
No.652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何菲
簡介:專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上海市作協會員,上海市知聯會會員,上海市網絡代表人士服務團成員,國家二級音樂編輯等。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