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孩子寫作業,家長要不要陪?
很多家長感慨:我們小時候寫作業,從來沒人陪,不也學得好好的?現在上班累一天,回家還要陪讀,簡直是天生牛馬。
![]()
生于70年代的我,也是沒人陪寫作業的過來人,非常理解家長的感受。
但是,作為00后和10后兩個孩子的家長,又深知,時代真的不同了!我們不能復制過去的家長做法,也不能再把既往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
過去,普通家庭對孩子的學業期待往往是“能上則上,不能上就回家”。
如今呢?
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誰不希望孩子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權,過上更自由、更少艱難的生活?
如果我們對孩子仍懷有期待,那么在他們最需要引導的低年級階段,“用心陪伴”就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
很多研究都指出,小學低年級是形成良好學習態度的“敏感窗口期”。
北京師范大學一項調查顯示,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得到家長有效陪伴和習慣引導的孩子,在三年級后表現出更明顯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更穩定的情緒狀態。
換句話說:現在的“陪”,是為了將來的“不陪”。
我家孩子剛上二年級,回顧一年級打下的基礎,我已經嘗到了“逐漸撤出”的甜頭——孩子越來越能獨立完成作業,像寫課后字詞、做數學小練習,都不用我陪伴。我現在有了更多時間提升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并不是個例,而是很多家庭實踐驗證過的路徑。
那么,具體要“盯”什么?怎么“盯”?
![]()
專注力:決定學習效率的核心
專注力直接關系到學習速度和質量。
一個能專注學習的孩子,往往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完成作業,效果也更好。
但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多沒有理解“專注”的意義,需要我們不斷引導和示范。
我們可以這樣做:
單一任務原則:要求孩子一次只做一門作業,寫語文作業就不能想著數學或其他事情,養成有序學習的習慣。
比如,寫語文時,書桌上只放語文資料,包括課本、生字本、削好的鉛筆,避免其他無關物品干擾。
定時完成:孩子專注力時間有限,可以設定15-20分鐘內完成的目標。充分利用孩子的生理條件,讓孩子有能力做到專注。
及時提醒:當孩子分心、做小動作時,溫和地將他帶回到任務中。
觀察我家孩子情況,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坐不住,不是轉椅子,就是咬鉛筆,抓一個玩具來玩。如果批評,孩子肯定不高興。不說話,而是輕輕地把他拉回到作業狀態,他就知道該專注了。
及時休息:任務完成后立即讓孩子休息,讓他們體驗“高效帶來的自由”。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心流”,指的是一個人全神投入某件事的心理狀態。
孩子一旦早期體驗過這種高效、愉悅的學習狀態,日后更容易自主追求這種狀態。
我經常會和孩子討論這種狀態帶來的學習效果,孩子感同身受,越來越認同。
![]()
書寫與坐姿:影響一生的發展基礎
不良坐姿、錯誤的握筆姿勢,不僅影響書寫質量,更可能影響身體正常發育。
在最開始的時候,孩子習慣了幼兒園的自由自在,很難自覺保持正確姿勢,需要我們持續觀察和提醒:
3個1原則:身體離桌一拳,眼睛離書一尺,手指離筆尖一寸。
姿勢矯正:看到孩子姿勢走樣,也要不動聲色地糾正。
你會發現,孩子坐一會兒就開始彎腰駝背,或者扭著身子。寫一會兒,就把食指搭在拇指上,或者勾腕。不糾正,姿勢就滑坡。糾正,孩子就知道該怎么做。
如果問題持續不能解決,可以適當借助矯正器,但最終目標仍然是讓孩子自我習慣成自然。畢竟,在教室里,在考試時,不方便使用這些矯正器。
我曾經給孩子買過坐姿矯正器,他覺得“受約束”,不想用,反而因為不想用矯正器而更愿意主動坐直——有時候,適當的“不適感”也能轉化為正向激勵。
![]()
情緒管理:比做題更重要的能力
孩子閱歷尚淺,生活經驗有限,遇到難題時,容易情緒崩潰、發脾氣。
這個時候,我們要扮演“情緒腳手架”的角色,幫他們找到解決方法:
跳過難題:建議孩子先做容易的部分,再回過頭來攻克難關,不要在一個問題上死磕或者擺爛。
情緒正常化: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不要困在情緒中。可以哭一哭、動一動、吃點東西,或向父母求助。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提出,父母應做孩子的“情緒教練”,不是制止情緒,而是教他們如何應對。
這一點在寫作業過程中尤其適用。
![]()
及時指導: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孩子遇到的學習困難,往往沒有能力自行解決——他們不認識的字、讀不懂的題,都需要父母及時點撥。
孩子不像大人,我們不懂了,就會求助網絡。我們誰敢把手機或電子產品放到孩子寫作業的現場,除了干擾孩子學習,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生字筆順:孩子能寫的字數量有限,在給生字組詞、看圖寫話時,會遇到一些不會寫的字,我們就需要幫他查詢這個字的筆順,讓他對照書寫,力求標準。
差不多一年時間,孩子可以利用學過的生字自由組詞,但是看圖寫話的生字仍然需要輔助。
讀題方法:孩子讀題能力也非常弱,有不認識的生字,有不理解的詞語,還總是學不會讀題方法。
需要我們教會孩子怎么讀題,怎么抓關鍵詞,分清“條件”和“問題”。這種能力往往需重復練習數月、甚至一年半載才能內化。
查漏補缺:通過陪伴,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知識漏洞,后續才可能有針對性地彌補。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指出,孩子在學習中需要“有能力的他人”協助,才能跨越當前水平,進入下一個能力階段——而這個“他人”,首先就是我們家長。
![]()
一二年級的陪伴,確實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時間。但這份投入,不是永無止境的“勞役”,而是一筆回報率極高的教育投資。
用現在的兩年,換未來的十年自主;用最初的刻意陪伴,換孩子日后一生的學習好習慣。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不盲目追求“不陪”,而是努力做到“科學地陪”,最終自信地退出的那一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