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品方
日本又要換首相了,就如同走馬燈,你方唱罷我登場。日本表面上有民主選票選舉,其實自從幕府時代以來,歷經明治(1867至1912年)、大正(1912至1926年)和裕仁(1926至1989年),一直到今天,政權都是被從幕府變身而來的極少數利益集團把持。裕仁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慘敗得一塌糊涂。戰后日本被美國長期駐軍直到今天,是一個沒有完整主權的國家。
![]()
日本幕府時代始于1185年(鐮倉幕府建立),終于1867年(江戶幕府終結),共持續了682年,社會結構逐漸固化。在這悠長歷史階段,以武士階層為核心,形成“將軍掌權、天皇虛位”的特殊政治體制。鐮倉幕府是首個武士政權,歷任首領以“大將軍”的名義架空天皇。室町幕府經歷南北朝分裂與戰國亂世,中央控制力弱,關東(東京)關西(大阪)相對獨立,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挾天皇以令諸候。發展出神道教,自命大和民族是天照大神的選民,受命統治天下。江戶幕府(1603至1867年)對應中國的明朝后期至清朝同治年間,由德川家康建立,實行鎖國政策。1867年,末代幕府德川慶喜以“大政奉還”的名義擁戴明治天皇,利益集團重組為政、財、軍閥三結合,翌年維新開始,幕府時代終結。
幕府時期日本實際統治者為將軍(“大名”),天皇僅具象征性地位。二戰后,在駐日美軍的操縱下,日本改變政治體制,將美式和英式政治制度混合在一起,名義上是君主立憲,本質上是恢復到幕府時代的虛君制。所謂“財閥解體”,只是換湯不換藥,由極少數傳統政治家族統治日本,是政財軍三位一體的復合,由政閥和財閥集團統治、輔以右翼勢力控制軍隊,80年來性質不變。今天,日本右翼軍國主義殘余大約500萬人,通過政閥和財閥集團,統治其余1.15億善良的日本人民。戰后六大財閥是三菱、三井、住友、三和、第一、富士;不斷并購整合,脈絡深耕不斷,社會結構的本質仍是皇權封建制度,因此和私有產權傳承的壟斷資本主義一拍即合。筆者當年研究三菱集團,略有認識。
從1867年到今天,歷經158年,日本現有5個主要政治家族,政治權力長期由少數門閥掌控。這些家族通過世襲議員席位、聯姻和派系網絡延續影響力,形成“家族政治”傳統,本質上極不自由民主,是專制封建獨裁統治,大約96%日本人民被大約4%的權力階層掌控一切。不了解日本制度的本質,就不認識日本民族的面目。
現時日本五大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家族分別是小泉、安倍、鳩山、麻生和福田。
小泉家族是日本國會歷史上連續在任議員時間最長的政治家族,長達94年。初代小泉由“兵衛”(軍隊)通過明治時期的軍火貿易積累財富。二代小泉又次郎(1908年當選議員)奠定政治基礎,曾任郵政大臣。三代小泉純也(入贅女婿)擔任防衛廳長官,其子(四代)小泉純一郎是第87至89任首相。五代小泉進次郎(純一郎次子)現任議員,延續家族政治生涯,有可能取代石破茂成為下任首相。小泉家族的特點是依托橫須賀選區的地盤和軍港的資源,和右翼軍國主義者的關系千絲萬縷。
安倍家族地位顯赫,“一門三相”(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是日本戰后最具勢力的政治門閥。初代安倍寬(議員)與陸軍聯姻。二代安倍晉太郎(外務大臣)是安倍晉三的父親,政治遺產由其子繼承。三代安倍晉三(第90、96至98共四任首相)推行“安倍經濟學”,其弟岸信夫曾任防衛大臣。岸、佐滕和安倍雖是三個姓氏,其實是家族聯姻,涉及入贅改性。安倍晉三與岸信介(外祖父)和佐藤榮作(叔祖父)構成“保守派鐵三角”。
![]()
鳩山家族號稱“日本的肯尼迪家族”,四代五政要,是豪門政財雙閥。初代鳩山和夫(明治時期眾議院議長)參與對華外交。二代鳩山一郎(第52至54任首相)創立自民黨。三代鳩山威一郎曾擔任外務大臣,在職期間積極推動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他協助田中角榮參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談判,促成了中日雙方的研修生合作項目。他大力支持中國留學生赴日深造,為中日兩國的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筆者當年以國費留學生赴日修讀碩士,得力于他的中日友好政策。四代鳩山由紀夫(第93任首相)主張“東亞共同體”,其弟鳩山邦夫曾任多個省大臣(即內閣部長)。鳩山家族與財閥石橋家族聯姻,雙劍合璧,財雄勢大,睥睨日本政壇。鳩山家族是日本唯一親中的政治家族。鳩山由紀夫(78歲)獲邀上周到北京出席九三大閱兵。
麻生家族近年當旺。初代麻生太吉以煤炭業發家致富,當年強征朝鮮勞工做苦役。二代麻生太賀吉聯姻首相吉田茂的女兒,借此鞏固政治資本。三代麻生太郎(第92任首相)曾任副首相,其妹嫁入皇室(丈夫是寬仁親王)。麻生家族是典型的政財雙閥結合,代表保守右翼勢力。現任自民黨副總裁菅義偉(2020至2021年、第99任首相)與麻生派并無親密關系,沒有派系歸屬。他在安倍內閣時期與麻生太郎(副首相兼財務大臣)合作密切,兩人分屬不同政治陣營。菅義偉的政治基礎主要依賴跨派系支持。麻生派現正積極推動自民黨總裁選舉,菅義偉未公開參與相關活動,表示獨立于麻生派。“菅集團”由大約30名無派系年輕議員組成,以非正式政團而支持菅義偉,尚未形成正式派閥,估計是待善價而沽。菅義偉雖主張“消除派系”,但實際上仍要依賴大派系支持,可見日本政壇密室商討的慣性難改。筆者個人認為,今次石破茂被逼宮,菅義偉代表麻生派出面,聯同小泉派把石破茂攆走。
福田家族是地方保守勢力的代表,兩代首相。初代福田赳夫(第67任首相)推動“福田主義”對東南亞開展親善外交。二代福田康夫(第91任首相)延續父親政策,主張溫和路線。
其他重要家族還有佐藤家族和田中家族。佐藤榮作(第61至63任首相)與岸信介是兄弟,主導上世紀60年代日本政壇;佐滕派現正融入到安倍家族。田中家族以田中角榮(第64任首相)為代表,雖非世襲,但其女兒田中真紀子后續繼承了父親的選舉地盤(新潟縣)。
日本家族政治的特點是世襲機制:子承父業,繼承選舉地盤、后援團體和政治資金。派系聯盟關系盤根錯節,離離合合,鞏固權力;更建立聯姻網絡,與財閥、皇室或其他政治家族通過婚姻紐帶和企業后援擴大影響力;簡稱“金權政治”。
總而言之,盡管日本實行選票選舉制,但政治資源高度集中在少數家族手中,平民出身的政治家難以突破門閥壁壘。他們又與日本軍國主義時期的軍閥派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江戶幕府時代的“大名”,例如三菱的巖崎家族、三井的滕原家族。
![]()
二戰后財閥解體,其實特權階層之間的淵源猶在,包括在靖國神社內供奉的14名二戰甲級戰犯。他們的后代在二戰后隱姓埋名、改名換姓,潛伏到民間的不在少數。
14名甲級戰犯包括東條英機(首相、陸軍大臣),松井石根(華中方面軍司令官),土肥原賢二(特務機關頭目),木村兵太郎(緬甸方面軍司令官),廣田弘毅(首相,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參與策劃侵華戰爭),板垣征四郎(關東軍參謀長、陸軍大將),武藤章(陸軍中將、南京大屠殺執行者),松岡洋右(外交官、促成日德意軸心國同盟),永野修身(海軍大將、策劃珍珠港事件,發動太平洋戰爭),白鳥敏夫(外交官、鼓吹軍國主義),平沼騏一郎(首相、推行法西斯統治),小磯國昭(首相、朝鮮總督),梅津美治郎(關東軍司令、陸軍參謀總長、建立731部隊),東鄉茂德(外務大臣、參與戰爭決策)。
1978年10月17日,日本將上述14名甲級戰犯牌位移入靖國神社。這一行動發生在靖國神社當年的秋季例行祭典期間,戰犯牌位以“昭和殉難者”的名義被秘密合祀。這一合祀行為做得偷偷摸摸,事先不敢公開,直至1979年4月,才由日本共同通信社披露,馬上引發國際抗議。中國、韓國等亞洲受害國家強烈反對日本政客參拜戰犯,指出此舉否認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歷史。日本國內部分民眾亦有反對政客利用靖國神社進行政治操弄的聲音,但右翼勢力持續參拜,至今已47年,仍死不改悔。
1947年東京審判的結果:14人中有7人被判處絞刑(包括東條英機和松井石根),其余7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最后積病臾死獄中。歷史不容篡改,戰犯罪有應得。
靖國神社爭議的本質是,日本右翼勢力的供奉行為象征日本對歷史罪行的否認態度,妄圖竄改歷史,永遠是日本死不改悔的象征,不道歉、不認罪,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只錯在打了敗仗。這種錯誤思維,永遠是日本難以改善和亞洲國家之間的關系不能夠逾越的鴻溝。筆者認為,什么時候日本政府把這些甲級戰犯移出靖國神社,才算是踏出正確的第一步。以目前的形勢看,這是日本不可能主動做到的事。如果非得要在戰場上相見,才能夠徹底解決日本與亞洲國家之間的深仇大恨,那就只能夠警告日本:你們看著辦,我們走著瞧。中國制裁漢奸石平,是踏出的第一步。石平1962年四川成都出生,1988年赴日本留學,2007年入籍日本,今年7月當選日本國會參議員;長期反華,賣國求榮,認賊作父,秋祭時參拜靖國神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