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A股市場仍處于震蕩上行周期,多數公募基金借著行情東風實現規模與業績雙增長。但融通基金卻逆勢陷入輿論漩渦,核心原因是陪伴公司24年的投資老將鄒曦突然卸任,引發市場對其內部管理與投研能力的深度質疑。
9月6日,融通基金一紙公告打破平靜:公司副總經理兼權益投資總監鄒曦,清倉式卸任旗下所有4只基金產品,包括融通行業景氣A、融通領先成長A、融通產業趨勢、融通中國風1號A。
![]()
這并非普通基金經理的崗位調整,而是公司權益投資核心人物的“全面退場”,但官方僅以“內部調整”四字解釋離任原因,模糊的表述讓投資者難以信服。
公開履歷顯示,鄒曦與融通基金淵源極深。2001年5月,他與融通基金同期“出道”,從底層行業研究員做起,逐步晉升為研究部總經理、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最終坐到副總經理兼權益投資總監的高位,是公司名副其實的“元老級”人物。
在24年的職業生涯中,鄒曦也曾交出過亮眼成績單。以他管理時間最長的融通行業景氣A為例,2012年7月3日至2025年9月6日期間,任職回報達161.31%,年化回報7.56%,在157只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87位,這一成績成為他長期立足行業的重要背書。
但亮眼業績難掩長期隱患,若拉長周期觀察,鄒曦的投資能力短板逐漸暴露。截至2025年9月5日,他近三年整體收益虧損14.07%,而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達11.08%,兩者相差25個百分點,跑輸基準的差距在同類基金經理中處于較高水平。
他管理的多只基金更是長期陷入虧損泥潭。融通產業趨勢精選A自2021年3月16日至2024年10月18日,任職回報虧損32.21%,年化虧損10.25%,在1676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1119位;融通通乾研究精選A自2020年1月2日至2024年9月30日,任職回報虧損13.92%,年化虧損3.11%,在1725只靈活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1504位,大量投資者長期被套。
除了業績低迷,鄒曦的管理規模也經歷了“斷崖式”縮水。巔峰時期,他手握150億資金,是業內知名的“百億級基金經理”;但2021年后,因固執重倉地產板塊,恰逢行業深度調整,旗下基金業績遭遇巨幅回撤,規模隨之大幅下滑。
以融通行業景氣A為例,近5年虧損32%,融通領先成長A近5年虧損18%,持續的虧損讓投資者失去信心,紛紛贖回,最終導致他卸任前管理的4只基金總規模僅39.25億元,較巔峰時期縮水超7成。
鄒曦的突然卸任并非融通基金今年首次人事動蕩。早在4月30日,五一假期前一天,公司另一位百億級基金經理范琨也突然卸任所有在管產品,而其離職原因竟是“休產假”,這一理由在公募圈極為罕見,畢竟多數基金經理會選擇休假而非徹底卸任,背后是否存在未公開的隱情,至今仍是謎團。
從業績表現看,范琨的投資能力本就缺乏競爭力。她管理的融通慧心混合A自2023年2月28日至2025年4月30日,任職回報虧損5.97%;融通明銳混合A自2023年4月18日至2024年6月21日,任職回報僅2.97%,在同類基金中排名中下游,這樣的業績表現,也讓投資者對公司投研團隊的整體實力產生懷疑。
明星經理接連流失的同時,融通基金的整體規模也在逆勢倒退。2025年,A股處于牛市行情,多數公募基金借助市場熱度實現規模增長,但融通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反而從年初的1551億降至1541億,減少10億;更關鍵的是,公司權益投資板塊持續疲軟,截至2024年底,權益規模僅150億,在總規模中占比不足10%,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規模縮水的背后,是糟糕的盈利表現。2024年,融通基金權益類產品合計虧損12.75億,但公司仍收取2.16億管理費,扣除0.73億維護費后,凈管理費達1.43億。這意味著,投資者在承受虧損的同時,還要為公司的低效管理買單,性價比之低引發眾多投資者不滿。
更讓市場詬病的是,融通基金內部還存在“言行不一”的投研亂象。今年6月,A股創新藥板塊迎來爆發,市場高呼“創新藥迎來deepseek時刻”,但公司基金經理萬民遠卻公開唱空,稱“現在A股炒的創新藥多是一二期甚至臨床前項目,數據兌現要等3-5年,大部分是純炒作,這位置很多公司見了未來三五年的頂,甚至是永遠的頂”,還直言“這波創新藥泡沫比上輪CXO泡沫還大,CXO好歹有業績,創新藥很多永遠不會有業績”。
但言行往往不一。萬民遠管理的基金全是醫藥主題,包括融通健康產業A、融通醫療保健行業A等,他嘴上看空創新藥,卻未調整持倉,反而借著板塊行情,今年以來取得24.17%的收益,近一年收益39.99%。這種“嘴上看空、手上做多”的操作,被投資者質疑“心口不一”,本質是利用市場情緒收割收益,缺乏專業投研人員應有的誠信。
從鄒曦“急流勇退”到范琨“產假離職”,從長期業績低迷到規模逆勢縮水,再到“言行不一”的投研亂象,融通基金暴露的種種問題,本質上是公司治理混亂與投研能力薄弱的雙重體現。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選擇基金不僅要看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更要看公司平臺的穩定性與投研體系的支撐力。而融通基金頻發的人事變動,導致基金風格頻繁切換,投資者難以形成長期預期;疲軟的業績表現,讓投資者的資金安全難以保障;“言行不一”的操作,更是不斷消耗市場信任。
如今,鄒曦卸任后的4只基金已交由李進、何龍、萬民遠、程越楷等中生代經理管理,但這些新人缺乏10年以上的長期業績驗證,能否快速適應崗位、穩定基金業績仍是未知數。
在公募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頭部公司憑借完善的投研體系與穩定的管理團隊持續吸引資金,而融通基金若不徹底解決核心的公司治理與投研短板,未來恐將在“明星經理流失—業績下滑—規模縮水—信任崩塌”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最終被市場邊緣化。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這樣的基金公司,或許保持謹慎、遠離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