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馬拉松的領獎臺上,張水華捂著膝蓋哭了。這位打破個人最好成績的女護士,本應享受奪冠的榮光,卻因為一句 “希望領導支持調休” 的哭訴,把自己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
![]()
短短幾天,劇情急轉直下。同事爆料她頻繁調休參賽,把臟活累活甩給別人;網友扒出她簽約運動品牌、帶貨賺錢,卻對著鏡頭賣慘;品牌方緊急解約,曾經的勵志人設碎了一地。這場輿論翻車,與其說是說話不講究技巧,不如說是骨子里少了一份最珍貴的品質 —— 感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習慣了得到,而不知感恩的人易生戾氣。” 張水華的故事,恰恰印證了這個道理。
![]()
職場里最忌諱的,就是把別人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有同事透露,起初科室對張水華參賽很支持,經常有人替她頂班、分擔工作。可她呢?三個月跑了好幾場馬拉松,調休如同家常便飯,卻在采訪里只字不提同事的付出,反而把領導和同事擺在對立面,字里行間都是 “你們該支持我” 的理直氣壯。
這讓我想起曾國藩說的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這位晚清重臣一生謹守感恩之道,當年受五舅賣牛資助上京趕考,發跡后年年寄錢接濟;部將鮑超家境貧寒,他每月自掏腰包補貼二百兩白銀。對比之下,張水華的操作實在讓人唏噓 —— 同事替她加班頂班,她視作理所當然;醫院給她調休便利,她覺得不夠支持;公眾為她的勵志故事感動,她卻用來商業變現。
![]()
不知感恩的人,往往自帶一種 “全世界都欠我的” 的戾氣。張水華在鏡頭前哭訴的委屈,在同事眼里卻是另一番景象:搶別人的假期,把調休當特權,甚至 “橫著走”。這種戾氣就像多米諾骨牌,先是消耗身邊人的善意,接著失去他人的支持,最后把自己逼到孤立無援的境地。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復強調 “常懷愧對之意”:“覺天之待我過厚,我愧對天;君之待我過優,我愧對君;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 這種 “愧對” 不是自卑,而是清醒地知道:個人的成就從來不是孤軍奮戰的結果,背后總有他人的托舉。
![]()
同樣是醫護人員跑馬拉松,另一位同行的做法就高下立判。她參賽前會主動用節假日補班,調休時反復感謝替班的同事,采訪里總說 “沒有大家支持根本跑不了”。看似只是幾句話的差別,實則是兩種處世態度的分野 —— 前者把別人的付出當墊腳石,后者把他人的幫助記在心里。
現實中,我們身邊從不缺張水華式的人。同事順手幫你完成工作,你連句謝謝都沒有;朋友熬夜幫你改方案,你只關心結果好不好;家人默默承擔家務,你覺得理所當然。曾國藩說 “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一個人如果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都該圍著自己轉,福氣早晚會被消耗殆盡。
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原黨委書記劉曉春的墮落軌跡,也印證了這個道理。他把組織的培養當成應得,把權力當成謀私工具,最終身陷囹圄。他在懺悔中說:“沉浸在個人奮斗成功的喜悅多于對組織培養的感恩回報。” 這種心態和張水華何其相似 —— 都覺得自己的成功全靠個人努力,別人的付出不值一提。
其實感恩不需要多么盛大的回報,有時就是一句話、一個舉動。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仍堅持給鄉鄰寄錢濟貧;任正非在華為內部強調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呼叫炮火”,本質上都是記得他人的付出。就像那位懂得補班感謝同事的醫護人員,她未必跑得最快,但懂得感恩的人,路只會越走越寬。
![]()
張水華事件最可惜的地方在于,她本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如果采訪時多提一句 “感謝替我頂班的同事”,如果調休后主動幫同事分擔工作,如果商業變現后回饋科室一點點,輿論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可惜她選擇了最糟糕的方式 —— 把自己的光芒建立在別人的陰影上。
曾國藩說 “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這份 “愧對” 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站得有多高,背后支撐的人就有多努力;我們走得有多遠,沿途幫助過我們的人就有多少。職場如此,人生亦如此。
這個秋天,張水華的故事給所有人上了生動一課:能力決定你能走多快,感恩決定你能走多遠。馬拉松的終點線只有一條,但人生的賽道上,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贏得真正的掌聲。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該為誰的夢想買單,每一份支持都值得被看見,每一次幫助都值得被銘記。
注: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