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 “做中國人”,究竟該從何尋得文化根脈與精神底氣?
80 歲到 88 歲的九年間,北大哲學系樓宇烈先生連續走進清華校園,以通俗家常的講述,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解答 “中國何以中國”“如何做真君子” 的疑問。
數百萬人次線上線下聆聽的教誨,如今都凝結在《做中國人》這本書里。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樓先生的視角,從四書智慧中,讀懂中國人的立身之道。
![]()

到了宋代,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提升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為什么呢?這有時代的背景。
隋唐時期,人們都去信奉佛教或道教,對儒家的思想反而淡漠了。宋代的理學家因此受到觸動,認為這都是因為儒家只講具體的道德和行為規范,而沒有一個很深奧的理論體系造成的,因此,他們就要為儒家尋找一個復雜的理論依據。
![]()
很快,他們發現,《禮記》里面的《大學》《中庸》兩章,包含了許多深奧的道理,可以用來闡明儒家所遵循的道德規范的根據。所以他們把《大學》《中庸》單獨拿出來,和《論語》《孟子》一起并列為儒家的根本經典。
01
至善之境——《大學》
理學家通過考證,認為《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子思同時也是曾參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儒家傳承系統。
從時間上講,《論語》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學》第二,是曾參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它們被統稱為“四子書”。
![]()
但是從內容上講,理學家又覺得,《大學》是入門書,因為《大學》還是講具體的道德規范。《大學》講什么?三綱領、八條目。
所謂三綱領就是《大學》里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人的三個最根本的追求,所以稱為三綱領。
八條目呢?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常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八條目的后半段。修身之前要做準備,準備什么呢?就是八條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
整部《大學》就是圍繞三綱領、八條目來展開的。最高理想是止于至善,通過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后不斷地新民(原作“親”,通“新”),就是讓民眾都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最后一起達到至善。
八條目的核心就是修身,前面的四個步驟是為了修身,后面是修身以后所要實現的三個目標。
所以《大學》里面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目的是達到道德層面的自覺自愿。如果是被動的,就不能稱為道德了,那是在法律制裁的威脅下遵守法律的問題。道德一定是出于自覺自愿,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至善。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修身當然是最根本的。
![]()
02
為人之道——《論語》
《大學》可以說是入門,然后又該怎樣具體去做呢?這就有《論語》提出來的那些具體的道德規范作為參考。
《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仁。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按他自己的話來講,是“禮崩樂壞”了。怎樣來挽救這個禮崩樂壞的危局呢?孔子強調要通過人的自我修養來恢復對于“禮”這種規范的遵循。
![]()
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即主動地克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的意義。所以孔子提出來的仁是倡導一種道德的自覺。同時,如果具體來講,仁又是分散在各個方面的。孔子回答什么叫仁,答案多得很。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告訴對方,什么叫作仁,通過仁來規范這個人的各種行為。
03
完美政治——《孟子》
孟子又把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推演,成為“仁政”。仁,不僅僅是每個人自我修養時應當自覺遵守的規則,同時也成了治理一個國家的根本理念。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以禮樂教化,而不能用強制的、暴力的手段,要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實行王道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制民恒產。孟子認為,如果老百姓沒有固定的而且有保障的財產,就不會有恒心,即“無恒產者無恒心”。沒有恒心,國家就不會穩定。
![]()
制民恒產在當時講就是給人民一定的土地,讓他們擁有自己固定的財產。孟子常常想象著這個仁政的結果就是百畝之田、五口之家,小孩子有人撫養,老年人也有肉吃,并且不必擔心遭強權剝奪。這樣當然就是一個比較美好安定的社會了。
04
最高的德——《中庸》
道德自覺了,政治安定了,就有了達到至善之境的基礎。什么是至善呢?就是中庸。從孔子開始,儒家就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孔子講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這種品德是最高的,老百姓能夠這樣去做的已經很少了。
![]()
《中庸》就著重探討了中庸這種品德的內涵。中庸是什么樣的德呢?它有兩個根本的意義,一個就是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個度。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是用的意思。所以中庸也可以反過來講“用中”,即我們要“用”這個“中”,“中”可以說是一個常道。
在這個意義上,儒家還講一個概念,叫作“和”。跟“中”一樣,“和”也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中庸》里面有一句話叫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了,而且恰如其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就對了。
![]()
儒家還有句話,“禮之用,和為貴”,這個“和為貴”并不是說和和氣氣,這個“和”就是指用得恰如其分,過頭了就虛假了;不足了,心意沒到不夠誠心,所以一定要恰如其分。這個分寸是很難掌握的,《論語》里面借孔子的弟子有子之口講道:“禮之用,和為貴……小大由之。”只要掌握這樣一個原則,掌握這個分寸,那不管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得心應手。所以,中庸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個實踐原則。
《中庸》的另一個根本意義就是“誠”。我們現在都在講誠信,《中庸》就已經把“誠”這個概念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誠”是什么?“誠者,天之道也。”天是最講誠信的,“四時不忒”,四季不會錯位,春天過去一定是夏天,夏天過去一定是秋天,秋天過去一定是冬天,這個規律是不會變的,這是天道,天道就是這樣的誠。人呢?人就應該效法天的誠道,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里講過:“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說法不太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
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德配天,德配天地,這是最高的。孔廟里面寫的就是“德配天地”。孔子了不得,他的德行可以跟天相配,什么地方相配呢?就是這個“誠”字。
天人合一,其實講的就是天人之間德的合一,也可以說是一種德行的天人感應。你的德行跟天一樣了,天就保佑你,你德行達不到天的要求,天就不保佑你,所以人的品行跟天的品行是互相感應的。
人道應該向天道學習,天之道講誠,人之道也要講誠,以人道的誠之德去配天道的誠。《中庸》提出的這個誠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氣質。
![]()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