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車越賣越好,保險公司卻越虧越狠!問題在哪?
電車保險又漲價了——這已經成為許多新能源車主的共同感受。
不少車主在社交平臺吐槽,稱自己一年沒出險,保費卻不降反升,“以前燃油車每年都降,現在新能源反而漲了”。甚至有自媒體報道,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保費竟高達3萬元,事實真如此嗎?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價位的新能源車,最終保費可能相差不多。
面對質疑,保險員往往給出類似解釋:“新能源車全行業都在漲價。”
但這種說法難以平息用戶的不滿。網上眾說紛紜:有人直指電車保險是“大坑”,感嘆“車買得起卻保不起”;也有人認為實際情況沒那么嚴重,仍在可接受范圍內。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巨頭也已公開承認這一問題。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就曾對進軍車險直言不諱地回應:“就是因為當前新能源車險費用高,用戶抱怨太貴才做出的決定。”這番表態直接證實了保費問題已成為影響消費者決策和車企戰略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快速擴張。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底,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已占新車總銷量的45%,滲透率持續攀升。
![]()
圖源:AI
一邊是新能源車普及率不斷提高,另一邊卻是車主對保費的不滿日益加劇。“車險刺客”究竟因何形成?保費定價背后與哪些因素相關?保險漲價是否只是保險公司賺錢的托詞?未來是否有望改善?這一切都值得深入追問。
保費貴并不是絕對的
我拿同事的續保單子給大家算筆明白賬——今年我同事理想one增程6座型到了續保節點,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網上總說電車保險貴得離譜。
結果報價單出來,總保費4000元出頭,比首年6167元便宜了2000元。中間零出險是關鍵,但這也讓我疑惑:這跟網上說的“電車保險坑”似乎不太一樣?
![]()
![]()
拆解保單構成,車損險確實是大頭,占1605元。新能源車除了基礎保障,還必須覆蓋電池、電機、電控這“三電系統”——而“三電”恰恰是電車軟肋,維修成本極高,這部分費用我覺得也算合理。第三者責任險我同事說只有200萬和300萬保額兩個選擇,選了300萬保額,價格是1683元,交強險791元,剩下的則是一些附加險種。
![]()
圖源:網絡
今年我同事感覺變化最明顯的是第三者責任險。2022、2023、2024年還能買100萬保額,但今年多家保險公司明確說100萬保額出不了單。問了好幾家,最低也要200萬保額,還要求必須搭配駕乘險才能通過核保。
最后我同事選了300萬檔,實際價格并沒比200萬高多少,但整體優惠少了很多,今年總共只優惠了200塊。
我咨詢了專業人士,對方解釋說,因為新能源車提速快、事故風險較高,尤其是大功率車型,第三者險定價會略高,高保額也逐漸成了常態。
不過,買過新能源車的人大概都知道,第一年保險通常通過車企購買,價格會偏高,第二年直接找保險公司確實會便宜一些。出于好奇,我也問了身邊另外幾位朋友的情況。
朋友阿岳的騰勢N8,落地價31萬,今年車險總共4300元,包括交強險、300萬第三者責任險和10萬意外險,價格和去年基本持平。
另一位朋友老李開的是一輛燃油車——帕薩特380TSI,落地價24萬,今年保費居然要5100元。這樣一比,我同事的電車保險反而顯得沒那么“坑”了。當然個體差異肯定存在,比如老李去年出過一次險,而我同事和阿岳都是零出險。
![]()
圖源:網絡
但至少說明一件事:所謂“電車保險貴”并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每個人的說法也差異很大。
比如小紅書用戶“菠蘿頭大貝貝”說:“2023年保費5000+,出過一次事故,2024年漲到8000+,業務員承諾今年能降1000,結果2025年報價直接9000+,車損險保額也從去年43萬跌到14萬。”
![]()
圖源:小紅書
而用戶“音樂”則表示:“我17萬的電車用了4年,第一年5400,第二年2700,第三年2650,第四年2600。保險項目和我的20萬油車一樣,現在油車基本停車庫三年沒怎么開了。”
![]()
圖源:小紅書
文章開頭說的,有自媒體“備胎說車”報道了一個典型案例:一位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車主,保費竟高達3萬元。經分析,這主要源于兩個特殊因素:一是車上5個座位都投保了50萬元高額保額的座位險,僅此一項就超過11000元;二是保單中還搭配了精神損害撫慰金責任險等不太常見的險種,增加了近7000元保費。
更重要的是,該車輛在2年內出了6次險,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可能拒保,導致保費大幅上漲,所以這個案例也比較特殊,通常不太會出現。
此外,還有像黃先生遇到的特殊情況。他的新能源汽車在過去一年中并未出險,但續保時卻發現保費有所上漲。當他向保險公司詢問原因時,對方并未給出非常具體的解釋,只是提到了“行業整體定價調整”和“車型風險系數更新”。這種“未出險卻漲保費”的現象,也引起了不少車主的關注和討論。
為什么同樣都是新能源車,不同車主之間的保費體驗會如此不同?像黃先生這樣“無出險卻漲價”的情況,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保費為何各有不同?
想要弄懂為什么各家新能源車的保費不同,就要搞清楚真正影響保費定價的因素。
車險主要分為交強險和商業車險兩大類。交強險是國家強制購買的保險,其基礎費率由國家統一制定,并遵循“獎優罰劣”的原則實行浮動費率機制。
![]()
圖源:AI
具體計算公式為:最終保費 = 基礎保費 × (1+與道路交通事故相聯系的浮動比率) × (1+與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相聯系的浮動比率)。
其中,基礎保費對同類型車輛是全國統一的,造成交強險最終價格差異的主要是浮動費率,也就是車輛是否發生過交通事故、是否有交通安全違法記錄。由于影響因素有限,交強險的價格通常變動不大。
相比之下,商業險的定價機制就復雜得多。雖然各家保險公司略有差異,但普遍會從“從人、從車、從環境”等多個維度綜合考量。
“從人因子”主要包括駕駛員的性別、年齡、駕齡,以及無賠款優待系數(NCD 系數)。NCD 系數是商業險中少數直接與車主駕駛行為掛鉤的變量,它根據車輛歷史出險記錄動態調整保費,實行“獎優罰劣”,不同保險公司都執行統一標準,以實現風險與成本匹配。
![]()
圖源:AI
“從車因子”則涵蓋車型、車價、使用性質、安全性能、行駛里程等。因此,汽車價格只是保險公司定價模型中的一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價格差異較大的車型,在能源類型、投保地區、出險率數據、行駛里程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最終保費可能非常接近。
“從環境因子”來看,保險公司的精算師還會考量車輛所在地區、城市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例如,南北方冬季電池衰減速度不同,這類地域差異也會被納入定價模型。
另外,不同保險公司采用不同的風險因子和模型架構,掌握的承保與理賠數據不同,都會影響最終定價。
不同保險公司因風險因子選擇、模型搭建、承保理賠數據差異,對同一輛車的保費報價可能大相徑庭。舉個例子,某款車在A保險公司賠付率超100%,在B公司只有75%,那A公司很可能要求更高保費。
![]()
圖源:AI
有人疑惑“我開車規矩為啥還漲價”,其實在海量同車系車主數據里,你可能只是個體案例,需為群體風險買單。
到底該如何科學買車險?
為什么大家都覺得今年電車保險更貴了?核心原因其實很直接:保險公司在這個業務上普遍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中國精算師協會的數據,2024年,我國保險行業共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06萬億元,但承保虧損達到57億元,呈現連年虧損的局面。全年承保的2795個車系中,有137個車系的賠付率超過了100%。
賠付率是保險業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賠付率=(賠款支出/保費收入)×100%”,當車系賠付率超過100%時,意味著保險公司在該車系下的賠付支出已超過保費收入,疊加經營管理及人員成本,必然虧本。
虧損壓力下,保費自然居高不下,甚至出現“一年未出險,續保費用反增”的怪象。
那么,為什么新能源車的出險率和案均賠款更高?仔細分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維修成本高企。傳統燃油車零件故障,路邊攤幾十元就能修好,且中低端燃油車備件便宜、可替代性強,車主常自修以避免次年保費上漲;電車則不同,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損壞必須到直營店或指定維修點維修,配件價格昂貴,車主權衡維修成本與保費漲幅后,往往選擇出險,間接推高出險率。
![]()
圖源:AI
其二,智能配置多、一體化程度高。如今電車普遍搭載激光雷達、攝像頭等設備,碰擦維修動輒大幾千;配件局部損壞常需成套更換,案均賠款較高。
其三,從人、從車因素疊加。新能源車主相對年輕,35歲以下占比比燃油車車主高14個百分點,駕齡短、駕駛風險更高;新能源車零百加速快,緊急狀況下車主反應時間更短,也易引發事故。
至于怎樣買電車保險更劃算?我認為交強險和車損險是“必選項”,無商量余地。第三者責任險建議選300萬保額——如今路上豪車多,一線城市人命賠償標準高,且三者險每增加100萬保額,保費僅多100-200元,性價比突出。
附加險按需選擇:醫保外用藥責任險能保三者醫藥費中的自費藥,不貴但實用;外部電網故障險對常使用公共充電樁的車主是剛需,因充電引發的起火事故不少;駕乘險、座位險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這些也是保險公司常見推薦險種,單項價格一般在200-500元之間。
![]()
圖源:AI
選擇保險公司時,除了價格,公司規模、品牌和服務體系同樣重要。大型保險公司通常內控更規范、理賠流程更清晰。
比價也很關鍵——續保前不妨多咨詢幾家保險公司,部分車企如比亞迪、特斯拉已推出自營保險業務,在特定區域(如廣東)往往有價格優勢,但目前覆蓋范圍仍有限。
長遠看,車險生態需多方共建。
車企可通過更先進的輔助駕駛技術降低事故頻率,減少一體化壓鑄、車身電池一體化技術應用以降低維修成本——2024年路透社報道特斯拉暫緩開發下一代一體化壓鑄技術,可能放棄該方案;比亞迪股東大會也透露正在優化產品設計,通過零部件拆解結構降成本。
傳統保司能做的是根據車型出險數據,制定更合理的價格,避免讓低出險率車型為高出險率車型“買單”。而車企進入保險行業有天然優勢,比亞迪、特斯拉等已在此布局,有望從根源上解決保費過高問題。
政策層面,國家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給企業、消費者各種補貼,但售后體驗也需重視——任由保險公司漲價,終會打擊消費者買新能源車的信心。畢竟,沒人希望看到“車子越來越不值錢,保費卻越來越貴”的情況。
電車保險確實存在結構性成本,但隨著技術成熟、市場競爭加劇,保費應會逐步趨于合理。準備買電車的朋友,保險費用需納入考量,但也不必因此望而卻步。
參考資料:
1. 《比亞迪、特斯拉都虧!新能源車保險太難了》電車通
2. 《買得起新能源車的人,快交不起保險了》獨角鯨工作坊
3. 《保費比油車高63%,新能源車險刺客是怎么來的?》吳曉波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