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共同思考討論
“國民黨打了大多數正面會戰,為何歷史課本認定八路軍及敵后抗日武裝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這一疑問的答案,藏在抗日戰爭的特殊邏輯與真實歷史細節中。
首先要明確:“八路軍是抗日中流砥柱”并非主觀論斷,而是基于戰爭本質、敵后戰場作用與歷史事實的客觀評價。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從“亡國的標準流程”說起——這正是日軍侵華的核心策略,也是我軍打破侵略鏈條的關鍵所在。
![]()
當一個地區被外敵占領,亡國的典型路徑是以下情境:
部分士紳“喜迎”侵略者,帶頭臣服并提供經濟支持;
投機者以“維持秩序”為名,組建傀儡武裝壓制反抗;
隨后鄉紳階層協助侵略者征收賦稅、管理地方,進而成立臨時傀儡政府,完成“新秩序”構建;
最終鄉紳或其子弟進入傀儡政權任職,實現徹底的“改朝換代”。明清交替時,這一流程曾完整上演。
而日軍侵華初期推行的“以戰養戰”,正是想復制這套邏輯:通過在占領區建立穩定秩序,掠奪資源、擴充兵力,進而擴大侵略范圍。
抵抗侵略的核心,因此不僅是在正面戰場擊退敵軍,更要阻斷侵略者“消化”占領區的企圖——這恰恰是八路軍及敵后武裝的核心貢獻。
自全面抗戰爆發后,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敢像八路軍、新四軍這樣,在脫離后方補給、四面被敵軍環繞的絕境中,向敵占區縱深穿插,大范圍建立抗日根據地。
![]()
到抗戰后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連成一片,覆蓋半個中國,面積相當于6個山東省;
日軍所到之處,幾乎都有敵后根據地的存在,侵略者想“以戰養戰”的算盤徹底落空。
敵后根據地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填補權力真空、守護百姓生存希望上。
1937年11月,華北重鎮太原淪陷,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迅速南撤,國民政府各級官員也隨之潰逃,華北大地陷入混亂——土匪、偽軍與地痞流氓趁機勾結日軍,肆意欺壓百姓。
正是在這樣的絕境中,中共創建了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成為守護百姓的最后堡壘。
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140多名代表涵蓋我黨成員、少數民族代表、國民黨舊政府人員,甚至五臺山的和尚、喇嘛等宗教人士。
會議選舉產生臨時行政委員會,讓淪陷區第一次有了真正為百姓做主的政權。
![]()
更令人震撼的是根據地的動員能力:最初聶榮臻率領的邊區力量僅2000多人,到1939年底,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已達9.4萬人,短短兩年增長數十倍。軍隊不會憑空出現,這背后是百姓的主動追隨——因為只有在八路軍這里,他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山東的情況同樣典型。1937年12月,日軍渡過黃河,負責山東防務的國民黨將領韓復榘率10萬大軍不戰而逃。
而中共山東省委立即組織群眾發動武裝起義,到次年年初就組建起10個支隊、共2萬人的抗日游擊隊。為何發展如此迅速?
看一組數據便知:國民黨統治時,山東臨沂莒南線每畝地要繳糧84斤;
日軍占領后,賦稅暴漲到每畝100斤以上;
而八路軍建立根據地后,每畝僅收11斤。對百姓而言,根據地不是抽象的“抗日符號”,而是能讓他們免于苛捐雜稅、免于土匪欺凌的“生存屏障”。
![]()
這樣的根據地,自然成了日軍的“心腹大患”。為徹底肅清敵后武裝,日軍動用了最殘酷的手段:
從1938年開始,反復對華北、華中根據地發起“掃蕩”,推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崗村寧次還發明“囚籠戰術”,在村子旁挖6米深的封鎖溝、砌封鎖墻,修建的炮樓碉堡超過1萬個,形成“十里一碉,八里一堡”的圍困網。
1942年的“五一大掃蕩”中,日軍更是投入5萬精銳,搭配騎兵、裝甲部隊與飛機轟炸,進攻范圍從冀中平原延伸至太行山區。
但即便如此,日軍“肅清根據地”的目標始終未能達成。在“五一大掃蕩”中,根據地抗日武裝仍發起272次反擊,擊斃日偽軍1.1萬多人,不僅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幻想,更牽制了大量前線兵力。
關鍵原因在于“軍民團結”——正如日本防衛廳編撰的《華北治安戰》中承認的:
“共產黨軍隊與民眾之間的聯系緊密如魚水,我方進行掃蕩時,甚至連向導都難以物色。”
![]()
語文課本里的王二小,正是這種聯系的縮影:13歲的孩子寧死不給日軍帶路,還將敵人引入埋伏圈。當民族觀念、國家觀念深入到孩童心中,日軍就永遠不可能真正占領中國。
除了根據地建設,八路軍在摧毀傀儡政權上的功績也不應被忽視。抗戰期間,日軍扶持了偽滿洲國、偽蒙疆自治政府、汪偽政府三個傀儡政權。
其中,唯一一個被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擊敗的,正是八路軍攻克的偽蒙疆自治政府。
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但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軍作戰范圍不能越過長城;
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首都”張家口,恰在長城以南。此時國民黨軍在日軍投降前夕仍節節敗退,一個月內丟失18座縣城,根本無力進攻張家口。
最終,八路軍承擔起解放任務:8月11日發起總攻,歷經12天浴血奮戰,于8月23日收復張家口,俘虜偽蒙疆政府“總理”于品卿,這是中國軍隊主動摧毀日軍傀儡政權的關鍵一戰。
或許有人會問:正面會戰的規模難道不算功績嗎?
![]()
當然算,但評判一支軍隊在戰爭中的作用,不能只看“發動了多少會戰”,更要看“是否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是否收復失地、是否守護百姓”。
1944年,國民黨軍遭遇“豫湘桂大潰敗”,37天丟失38座城池;
而同期八路軍已開啟大反攻,殲敵20多萬,收復20多座縣城。戰報或許能修飾,但戰線不會說謊,當八路軍在敵后不斷收復國土、建立穩定政權時,其“中流砥柱”的作用已無需過多辯駁。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全民族的勝利。正面戰場的會戰遲滯了日軍進攻,而八路軍及敵后武裝則打破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侵略邏輯,守住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正是因為有了敵后根據地的存在,有了軍民一體的抵抗,中國才沒有走向“亡國”的命運。從這個角度看,“八路軍是抗日中流砥柱”的評價,不僅是歷史課本的結論,更是被戰爭實踐與百姓選擇所驗證的事實。
推薦《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別再被抗日神劇騙了!真實戰場比電影殘酷100倍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豆瓣9.1分)首次完整解密:
??800萬國軍將士的血淚檔案
??22次大型會戰的絕密作戰地圖
??蔣介石手令等300份珍貴文獻首度公開
讀到這段徹底破防:
"衡陽保衛戰,1.7萬守軍血戰47天,最后僅存1200人"
??三大顛覆認知的真相:
松滬會戰:中國軍隊用血肉之軀拖住日軍3個月
臺兒莊大捷: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設計的"口袋陣"
武漢會戰:中日雙方投入110萬兵力,堪稱"東方斯大林格勒"
為什么你必須讀這本書?
? 歷史老師不敢講的真實細節
? 電影里永遠看不到的戰術智慧
? 中國人應有的戰爭記憶
限量福利:
附贈《抗戰將領親筆信》仿真件
獨家收錄日軍作戰日記譯本
??警告:本書可能導致你再也無法直視抗日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