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役是解放中國的決戰,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的第一炮,錦州之戰是遼沈之戰的關鍵,教員有詩云“戰錦方為大問題”,而錦州之戰中的塔山阻擊戰,則直接決定了錦州之戰的成敗。在電影版《大決戰》和新拍的電視劇《大決戰》中,塔山阻擊戰都得到了重點渲染。塔山英雄團的旗幟至今鼓舞著千萬熱血男兒。
在塔山,基層的戰士進行了慘烈的血戰,表現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勇氣。不過純從軍事角度,站在戰役的高度,塔山阻擊戰并不那么驚險。對我軍而言,被國軍突破的危險是很小的。
先看看塔山之戰的背景。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向東北國民黨軍發動全面總攻,遼沈戰役正式爆發。戰役之初,東野用4個縱隊(欠一個師)、1個騎兵師監視沈陽之敵20多萬,用11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圍困、阻擊長春之敵10萬,集中8個縱隊(多一個師)、3個獨立師、1個騎兵師和炮縱主力進攻錦州之敵10多萬,力圖先占領錦州,關門打狗。
國民黨方面,蔣介石也意識到這是大決戰的開始,遂全力增援錦州。以沈陽之敵抽調主力廖耀湘兵團(西進兵團)10多萬人,向西挺進。又從華北抽調部隊組成“東進兵團”,由侯鏡如指揮,企圖兩路夾擊,救援錦州。
![]()
塔山阻擊戰,就是我軍阻擊國民黨東進兵團的戰斗。塔山距錦州30公里,距錦西4公里,離葫蘆島不過5公里。聽起來像是一座高聳入云的山嶺,其實是平緩的起伏坡地,東臨渤海,西靠虹螺峴山和白臺山,既無塔,又無山,無險可守。塔山是國民黨軍東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
戰前評估東北局勢,是東北野戰軍70萬對國民黨軍40多萬。但東進兵團則是額外加入的敵人。如果被東進兵團打通道路進入錦州,從小的方面,是增加錦州關門的難度,從大的方面,是改變東北地區兩軍兵力對比。因此,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為何說塔山阻擊戰,其實解放軍沒太大風險呢?
第一,塔山阻擊戰雙方的兵力對比,國軍沒有明顯優勢。
林彪打仗素來求穩,他對塔山非常重視。安排了4縱和11縱兩個縱隊(6個師)再加兩個獨立團負責扼守錦州西部,抵擋國民黨東進兵團。我軍總共8個師,兵力約8萬人。
![]()
另外,在這兩個縱隊背后,還有林總的總預備隊,主力中的主力一縱(欠一個師)。當然,一縱這三萬精兵,是整個戰役的總預備隊,不能光顧著塔山這個方向。只是說,萬一塔山出現問題,一縱是可以施加援手的,等于給塔山一個兜底的雙保險。
而國民黨方面的東進兵團,是一個臨時編組的兵團。組成部隊包括從華北抽調的62軍(67,151,157三個師),92軍的21師,獨立95師,從山東抽調的39軍(103、147兩個師),以及原本就在葫蘆島的54軍(8師,暫編57師,198師)和暫編62師。從番號上為11個師,兵力十余萬人。
單從這個兵力對比,大家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來。攻擊方11個師對防守方8個師(不算總預備隊),國軍的數量優勢并不大。一般戰場上防守方是可以憑借工事抵擋進攻方優勢兵力的,所以國軍憑這個兵力對比,想要在短時間突破解放軍阻擊,本來就不可能。一個月后的淮海戰役,楊勇率領中野一縱3個師,在渦河、蒙城阻擊黃維兵團12個師,也打了整整3天多。
![]()
另一方面,就這11個師,還打成了添油戰術。東進兵團11個師不是在一開始就到齊了,相反跟羊拉屎一樣,一節一節到來,又逐次投入戰斗,未能形成合力。
解放軍攻打錦州主城的戰斗是10月9日正式開始的,蔣介石也迫不及待命令錦西的東進兵團向錦州突進。國軍原本打算9日進攻塔山,但9日的時候只到了62軍的一個157師,加上原駐錦西的4個師,一共才5個師,實在太薄弱。9日下午,62軍其余兩個師才到,又需要休息下,故而正式開始得等到10日了。
塔山阻擊戰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戰斗在10-11日展開。10日清晨開戰時,能投入戰斗的國軍只有原先就在葫蘆島的54軍3個師、暫編62師,以及9日到達的62軍3個師,總兵力只有7個師,少于塔山的解放軍8個師。
經過10日和11日兩天激戰,54軍和62軍損傷慘重。這兩天中,獨立95師于10日到達,82軍21師于11日到達。到11日晚,錦西國軍總兵力增加到9個師。但這時,54軍和62軍已經損失很大,必須停下來了,而新來的兩個師不可能立刻接管全線。
因此,國軍在12日休息了一天。
休息了一天。
錦州已經炮火連天,而東進兵團還要休息一天。
解放軍抓緊時間,利用這段時間重整陣地,救死扶傷,而且根據國軍的進攻特點調整了戰術。這一天的休戰,顯然是對解放軍意義更大的。
13日、14日,國軍重新發起猛攻,依然受挫。進攻在14日黃昏停了下來。15日,39軍的兩個師才姍姍來遲。但這時前面的9個師已經撐不下去了。國軍又停下來休息了一天。就在他們休息的時候,錦州完全解放,范漢杰被俘,錦州戰役結束了。
也就是說,從東進兵團開始進攻,到錦州解放,連頭帶尾只有6天時間。這6天里面打了4天,歇了2天。4天戰斗中,前兩天國軍是7個師對8個師,后兩天是9個師對8個師,基本談不上什么兵力優勢,而且還是千里迢迢一隊一隊添油上來的。
憑借這個兵力對比,想要在幾天內突破解放軍的阻擊,簡直是白日做夢。
![]()
同時,國軍火力上的優勢也沒能得到有效發揮。
解放戰爭中多數時候,同等兵力條件下,國軍重火力是比解放軍強得多的。機槍、火炮等常規重火力是如此,空軍、海軍、坦克等特殊部隊就更是如此。塔山地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且一側靠海不遠,按說是非常適合國軍重火力施威的。國軍高層戰前認為有信心拿下塔山,很大程度也是為此。
然而實戰中,國軍火力的優勢卻并未得到完全發揮。從炮兵來說,東北野戰軍的火炮一向不弱,何況在大決戰中,林彪自然會集中兵器兵力。攻打錦州時出現了上千門火炮齊射的壯觀景象。在塔山時,4縱的炮兵團即有26門75毫米山炮,10門野炮,3門105毫米榴彈炮和10門高射炮。作為二等部隊的11縱炮兵團也有24門75毫米山炮。加上四野指揮部增派的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0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野戰加農炮和75毫米山炮,57毫米戰防炮、75毫米高射炮,塔山戰場上解放軍的炮火其實是壓制住國民黨軍的。
![]()
其他特殊火力方面,國軍的空軍確實無人可敵,但空軍和陸軍各有算盤,打得非常敷衍。空軍不敢低空盤旋,投彈命中率很低。在多數時候,陸軍凌晨就開始進攻,空軍非等到上午八九點才來,隨便扔幾個炸彈就回去。14日戰況最激烈的時候,空軍還把兩枚投在正陷入苦戰的獨立95師陣地附近,死傷官兵20多人,氣得95師朝天大罵。
![]()
海軍方面,重慶號巡洋艦擁有的6寸主炮是國軍的大殺器,電影《大決戰》中重慶號火力覆蓋整個陣地的鏡頭讓人看得悚然。但真實歷史中,海軍同樣在偷雞。他們欺騙蔣介石,說塔山附近海域水太淺,重慶號靠近了容易擱淺。因此,只是遠遠地開了幾炮,都沒能打到主陣地上。
![]()
至于在地區攻擊最得力的坦克、戰車部隊,則直到14日晚上才運到葫蘆島,連同次日抵達的39軍,基本都沒有參與塔山地區的進攻。
炮兵上解放軍占優,國軍的空軍、海軍、戰車或者不靠譜,或者根本沒用上。國軍兵力優勢既沒有,火力優勢也被架空,要突破就更難了。
再者,國軍錯誤的戰術進一步增加了己方傷亡。
既然國軍的空軍、海軍和戰車火力都未能充分發揮,雙方的對決也就成了步兵和炮兵協同的典型戰例。塔山戰場一覽無余,所以對雙方的步兵而言,如何規避對方火力殺傷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這方面,早已習慣國軍優勢火力的解放軍,顯然做得更好。塔山雖然無險可守,但解放軍在周圍民眾的支持下,奇跡般用土木工程與鐵軌、門板,迅速建成了工事,不但有壕溝,還有碉堡、鹿角、鐵絲網。當國軍用炮火覆蓋時,陣地上的解放軍都蟄伏不動。等到國軍步兵沖近時,這才忽然開火,使得國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
![]()
相反,國軍顯然對解放軍也有與他們匹敵的炮火這一點難以適應。他們用密集隊形發動集團沖鋒。這種標準的人海戰術,雖然可以給敵軍一線部隊造成很大壓力,但本質上是在用己方士兵的大量損耗,去換取對敵軍暫時的壓迫,傷亡很大而性價比非常低(相反,解放軍面對這種情況,一般是小組穿插。林彪三三制就是搞這個的)。因此,10日和11日打下來,國軍傷亡慘重,卻沒什么進展。
讓人無語的是,12日休整一天后,新到的獨立95師不但沒有吸取先前部隊的教訓,反而認為沒有打下來是因為集團沖鋒還不夠猛,因為送死不夠多。13日開始,他們直接把三個團全部投入集團沖鋒,每個團三個營組成三波,一波接一波迎著解放軍的火力,不顧生死猛沖上去。看上去勇氣十足,卻是對寶貴兵力的浪費。雖然拼出巨大傷亡,接近和占領了一些前沿陣地,但自己的兵力也消耗差不多了。沒有后續兵力,搶下了陣地也沒法鞏固,最后被解放軍后續部隊一個反擊就打了下來。到14日黃昏,95師三個團都被打殘,剩余部隊只編成了三個營。
![]()
整個塔山戰役,經過4天血戰,解放軍的傷亡(注意,是傷亡,不是陣亡)一共3000多人。占總兵力8萬人的比例還不到5%。完全沒有傷筋動骨。至于國民黨方面的傷亡,目前戰史說是6000-7000人,但個人覺得這個數字還可能更高。單是獨立95師,兩天從三個團打成三個營,傷亡至少就應該在4000-5000人左右。再加上其余各部傷亡,可能達到近萬人,接近投入總兵力的10%。
就算按照現在統計的國軍傷亡6000余人,是解放軍的二倍。而雙方初始兵力基本相當,國軍不到解放軍的1.5倍。也就是說,如果雙方按照這種戰損比繼續消耗下去,最先崩潰的是國軍。錦州解放,不是拯救了塔山的解放軍,而是拯救了被迫集團沖鋒的國軍。
電影版《大決戰》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片段,說塔山危急,羅榮桓建議要不把總預備隊(一縱)派上去。林彪同意了。正當劉亞樓接通電話準備下令時,林彪又一手把電話按下去,平靜地說出:“總預備隊,不動。”瞬間圈粉無數。
![]()
然而實際上,整個塔山打完,兩個縱隊加兩個獨立師的八萬人只傷亡了3000多,哪里用得著總預備隊呢?
一線解放軍為何如此慘烈?
前面咱們從整個戰役角度,說明塔山阻擊戰其實并不危險,我軍可以說未戰已有勝算。但是,第一線的解放軍戰士,確實陷入了慘烈的血戰,犧牲非常大。為何如此?
因為林彪的作戰風格,就是未謀勝,先謀不勝,先做好最壞的打算,再爭取最好的結果。畢竟遼沈戰役是前所未有的大決戰,錦州能在多久拿下,誰也說不清楚。他部署兩個縱隊8萬人在塔山,并不是一開始就打算只阻擊國軍五六天。
相反,他給阻擊部隊下達的任務是:塔山死守不退,準備抵抗敵人數十次猛烈進攻,不以本身傷亡與繳獲多少計算勝利,而應以完成整個戰役任務來看待勝利。
前面說過,塔山面積不大,又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在這里猬集過多的兵力,只會成為敵軍火力的靶子。對防守方而言,逐次使用兵力反而是必要的。林彪把塔山的主要防御全部交給4縱,11縱和兩個獨立師擔任輔助防守和預備隊。而4縱司令吳克華和政委莫文驊,又把4縱下屬的3個師9個團進行了分配。第一線只部署4個團,其余5個團作為預備隊。
![]()
這樣,擁有8個師8萬之眾的解放軍塔山阻擊部隊,放在第一線的只有4個團約1萬人左右,而更多兵力放在二線、三線,準備增援。從防御上說,這種戰術是科學的,但同時也導致第一線我軍面臨敵人時,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
例如,國軍在第一階段的進攻,出動了到達的全部7個師中的4個師,兵力是解放軍第一線部隊的4倍左右。第二階段的進攻,出動了到達的全部9個師中的5個師,兵力是解放軍第一線的5倍以上。尤其號稱“趙子龍師”的獨立95師亡命突擊而來時,對堅守塔山正面的4縱12師34團構成巨大的壓力。而解放軍戰士面對優勢敵人,死戰不退,自然也付出了慘重的犧牲。
![]()
尤其是位于主攻方向的12師34團和35團,等于用兩個團扛住了東進兵團主力幾個師的輪番突進。戰后, 34團(塔山英雄團)僅剩下數十人,35團(白臺山英雄團)僅剩下百余人。我軍3000余人的傷亡,主要也就是這兩個團承受的。
![]()
我軍兩個團的戰士,舍生忘死,在強敵面前寸步不讓,自身傷亡殆盡,換取的戰果是打殘了國軍獨立95師,挫敗了整個東進兵團,也在主力不曾傷筋動骨的前提下,圓滿完成了保障解放錦州的任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