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又等,國產首艘電磁彈射型超級航母“福建艦”,終于交付人民海軍,開啟了自己的服役生涯。隨著該艦的就位,中國海軍也正式進入了“3航母時代”,擁有了全球范圍內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海上航空作戰力量。可以肯定的是,這艘搭載3部電磁彈射器、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的航空母艦,注定將讓中國的海上戰力更上一層樓,以及讓我們向著“擁有一支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藍水海軍’”的目標更近一步。
![]()
當然,在為之倍感自豪和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當下全世界唯一同時裝備彈射起飛型航母和滑躍起飛型航母的國家,人民海軍很快就會在對裝備的實際運用中,切切實實地體會到這兩種航空母艦在性能上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同樣“南轅北轍”的戰術戰法。
![]()
“福建艦”此前的海試照
雖然我們都知道,彈射起飛型航母的綜合性能,注定要強于滑躍起飛型航母,且自“福建艦”開始,中國國產航母基本將徹底摒棄滑躍起飛構型。但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約20年的時間內,這兩種構型的航空母艦仍將同時存在于現役裝備序列之中。因此,如何讓走在兩種技術路線上的航空母艦實現“求同存異”,盡最大可能地做到較好地協同作戰,或將成為解放軍需要探索和解決的一大課題。在這里,美國海軍于二戰時期的一項選擇,可能有著一些參考價值。
![]()
二戰時期美軍的輕型航母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航空母艦,大致可分為兩種,即艦隊型航母和護航航母。前者是海上作戰主力,編入特混艦隊并與敵方海上力量交戰;后者則多以油輪或貨輪為藍本改裝而來,主要負責執行中低烈度任務,如反潛、為商船隊提供護航,以及飛機運輸等。而在艦隊型航母中,又可細分出噸位大且載機量多的大型航母,以及通常由巡洋艦為藍本發展出來的輕型航母
![]()
二戰時期美軍的大型航母
在二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和中期,美國海軍特混艦隊內的大型航母和輕型航母,基本都會同時搭載數款不同用途的艦載機,如艦載戰斗機、艦載魚雷機和艦載俯沖轟炸機等。但在血與火的實戰中、特別是經歷了瘋狂且臭名昭著的日本“神風特攻”的高強度襲擊后,美國海軍高層做出了一項重要決策,那就是不再讓噸位小且載機量少的輕型航母搭載多種艦載機,轉而全部搭載艦載戰斗機,即100%執行海上防空和海上制空任務。至于大型航母,則繼續維持同時搭載多種用途艦載機的模式。
![]()
“神風特攻”給美軍帶來了極大的防空壓力
乍看上去,隨著艦載魚雷機和艦載俯沖轟炸機搭載總量的減少,美軍特混艦隊的對海和對地打擊能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在極高強度的防空作戰需求和壓力的面前,艦載戰斗機數量的提升,無疑大大增加整個特混艦隊的生存力和持續作戰能力。而可以預見到的是,在未來于西太平洋同潛在強敵的海空較量中,中國海軍航母戰斗群所面臨的空中威脅程度,也絕對不會小。潛在強敵注定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航空兵部隊戰斗力,試圖奪取戰場制空權并襲擊解放軍作戰艦艇
![]()
“遼寧艦”放飛殲-35示意圖
在這種大背景下,或許我們即可用類似的方式,按照航母的性能特點、載機量和放飛方式,來對彈射型航母“福建艦”和滑躍型航母“遼寧艦”與“山東艦”,進行一番較為合理的分工,從而實現協同作戰。簡單來說就是,載機量大且因彈射放飛方式對戰機作戰效能沒有制約的“福建艦”,應混合搭載注重制空作戰能力的殲-35,以及對面打擊能力較強的殲-15T。至于說載機量相對較少,再加上滑躍放飛方式會對艦載機攜彈量等帶來一些影響的“遼寧艦”和“山東艦”,或應以全部搭載殲-35的方式,專注于海上防空和制空任務
![]()
“福建艦”彈射殲-15T和空警-600預想圖
不夸張地說,唯有先在潛在強敵的高強度航空攻擊下生存下來,才有可能擊敗并殲滅潛在強敵的航空戰力,進而牢牢奪取戰場制空權。在沒有足夠的制空權之前,對面打擊任務幾乎無法有效開展。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載機量顯著遜于“福建艦”的2艘滑躍起飛型航母,也搭載對面打擊能力強、但因沒有隱身能力而在制空作戰方面略顯薄弱的殲-15T,倒不如讓它們全部搭載殲-35隱身艦載戰斗機,盡全力先確保制空權再說,這或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
![]()
中國海軍正式進入“3航母時代”
總之,“3航母時代”已正式開啟,該如何讓各艦均充分發揮出最大的戰斗效能并實現完美配合,就看人民海軍如何操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