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隱形飛機,我們的腦海中難免會浮現出只有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景:一架酷似外星飛船的戰機啟動隱形開關,瞬間就消失不見了。
然而現實中的隱形飛機并不是這樣的,所謂“隱形”并不是針對于人眼而言的,而是針對于雷達,雖說如此,實際上隱形飛機也做不到在雷達面前真的隱形。就現階段而言,無論是任何國家生產制造的、任何型號的隱形飛機,想要不被雷達發現,都是不可能的,它能做到的只是在雷達面前縮小自己的輪廓或改變自身的位置,但即便如此,世界上能夠生產和制造隱形戰機的國家依舊是寥寥無幾。
![]()
制造隱形飛機很難嗎?的確很難。
雷達探測的原理我們都懂,就是發射雷達波,當雷達波與飛機相遇后會反彈回來,通過收集回波就能夠探測出飛機的具體位置。所以想要不被雷達發現,就不能讓雷達波順利回去,具體的做法就是通過改變飛機的外在形態來使雷達波發生散射。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因為飛機的飛行狀態會不斷發生變化,雷達波的方向也是不確定的,所以必須擁有超強的算力,才能夠計算出能夠散射雷達波的精確外觀。
![]()
這就是為什么以F-117為代表的早期隱形戰機外型如此科幻的原因了。
那么為什么新一代的隱形戰機外型反而回歸正常了呢?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外觀看起來,它與普通的戰機似乎區別并不是很大。其實,這恰恰說明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算力要比以前強大了很多。正是因為算力不夠,所以隱形飛機的外型設計才不夠精確,只能采用像F-117那樣的外型來將飛機二維化,而現在的殲-20或F35則可以在三維狀態下實現隱形。
![]()
可見,制造隱形飛機的第一個難點就是算力,這一點就將很多國家卡在了外面。
再有,隱形飛機的外型就是設計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將雷達波完全散射掉,這是因為飛機有很多部位是無法處理的,比如機翼的前緣、進氣道入口、垂直尾翼的表面,這些地方都不可避免的會反射雷達波,怎么辦呢?這就需要依靠吸波材料來將雷達波吸收掉了。吸波材料可以將雷達波吸收并轉化為熱能散發出去。
![]()
然而,吸波材料的維護保養十分昂貴,而且如果飛機長時間保持高速飛行,會因為表面摩擦升溫而導致吸波能力下降,所以這也成為了隱形飛機研制過程中的一道門檻。
即便成功闖過了前邊的這兩道難關,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造出隱形戰機,因為還有最后的一道難關卡在那里,那就是生產關。我們知道,生產出來的東西和圖紙上的東西是不可能一模一樣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公差。對于普通的產品而言,一定的公差并沒有關系,但隱形戰機就不痛了。
![]()
隱形戰機的外型是經過嚴密計算的,具體來講,可以說每一個部件都是精密計算的結果。
任何結構部件之間的一點點縫隙,都可能導致隱形效果降低,甚至是失效,這就要求必須擁有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要最大限度地減小生產公差。以早前的F-22為例,它的生產公差就小到了1/400毫米,十分驚人,但即便如此,那些極為細小的縫隙仍舊要用其它物質去填補,而現在生產的隱形戰機,公差要求就更加嚴格了。所以很多國家,即便把圖紙送給他們,他們也沒有辦法把隱形飛機造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