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龍湖。本文圖片均為 劉海波 攝
編者按:湖波不驚,卻鐫刻星城千年脈動。長沙的湖泊水庫,是“綠水青山”饋贈的生態基底,亦是“金山銀山”奔涌的發展源泉。它們涵養水土,承載鄉愁,更在城脈深處,以無聲的壯美,注解著“山水洲城”的永恒基因。紅網聯合長沙市水利局聚焦《湖庫覺醒:星城的水色基因庫》,看長沙如何珍視這液態遺產,守護這水色根脈。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之《望城四湖:一汪碧水喚醒千年詩意與新生》。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賀衛玲 通訊員 周懿民 長沙報道
湘水西流,攜來四斛明珠;蒹葭覆岸,喚醒千年舊憶。
古人筆下的水畔詩意,如今在望城的湖庫間恣意流淌。千龍湖、團頭湖、大澤湖、斑馬湖,四顆散落在湘江西岸的水色明珠,正以一場跨越時空的“覺醒”,喚醒星城深藏的生態密碼、歷史記憶與人文情懷。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之訓穿越千年,在千龍湖獲得新生。
千龍湖,即格塘水庫,位于望城格塘鄉(現名靖港鎮),距長沙市區40公里。據清同治《長沙縣志》記載,格塘在新康都三甲,周圍數里,塘中有二洲,塘水灌田數百公頃。格塘鄉即以格塘為名。明嘉靖《長沙府志》上名為“革塘”,是因一場訟事而定。格塘古屬洞庭湖邊緣。1969年重修格塘,蓄水量增大到1000萬余立方米,湖內留有千車井遺跡。
千龍湖的覺醒,是對“水利萬物”古訓的現代踐行。這座1956年人工開鑿的水庫,曾因歲月侵蝕深陷“淤泥塞湖、堤壩危卵”的困局。而今,望城區以“治、用、保”為綱,清淤疏浚讓2480畝水面重煥碧波,“退漁還湖”與“人放天養”讓水質躍升至Ⅲ類,400畝環湖半島與278畝水產養殖專區,重現“魚戲蓮葉間”的生機。
水草搖曳處,白鷺點晴空。國際龍舟賽在此競渡,槳聲燈影間復刻“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的古俗;水上降落傘與快艇劃破湖面,為靜謐水域注入動感;水利科普基地里,孩童們觸摸水閘、聆聽水史,讀懂“上善若水”的智慧。昔日“靠水吃水”的漁民,如今化身生態守護者,在農旅融合中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團頭湖碧波蕩漾。
從千龍湖的生態重塑,轉向團頭湖的文明溯源,我們觸摸到的是五千年不曾斷裂的文脈。“沅有芷兮澧有蘭”,屈原筆下的洞庭風物,在團頭湖有了具象注腳。作為長沙最大天然湖泊,它不僅有“四十八咀”的靈動地貌,更藏著楚人南漸的歷史密鑰。
2023年,考古的鐵鏟叩響大地之門,27處先秦遺址浮出水面。團頭湖畔,王家洲楚式陶鬲與澧縣肖家鋪遺存陶紋共證,器型同源,無聲訴說著楚人南漸的壯闊史詩——他們兩路并進,沿洞庭湖東西岸入湘,在湘江之濱播撒文明的星火。
![]()
團頭湖畔,“漁都”新韻。
這片湖域碧波蕩漾,與撇洪河相通匯入湘江懷抱。因為附近的工業污染極少,成為了眾多珍稀動物繁衍生息的家園。有不少水鳥會選擇在此水草豐茂的地方棲息,有時候振翅翱翔,從平靜的水面輕輕掠過,停留在岸邊的枝頭上,一字排開,或者干脆站在憨厚的黃牛身上,東張西望。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更是將湖面的輪廓勾畫得溫婉動人。不遠處,“荷花蝦”在田田荷葉下嬉戲,“瘦身魚”在流水槽中“健身”,游客循著湖光月色,觸摸“漁都”新韻,讓“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照進現實。
團頭湖的文脈未遠,大澤湖的新生已至。這片被譽為“長沙最后的城市濕地”,曾因圍湖養魚、粗放農耕失卻生機,60種珍稀鳥類遠走他鄉。
![]()
大澤湖。
轉機始于一場“近自然”的修復:清淤30萬立方米,讓湖水重歸澄澈;修引水渠1.7公里,引湘江活水滋養;建165座樹島,為鳥類搭建“空中別墅”;留400畝農田,作候鳥“天然食堂”。
當白鶴、水雉再度盤旋,這片濕地迎來了“產城融合”的蛻變。全國首個海歸小鎮扎根于此,量子研發中心、納米銀產業化項目等科創力量集聚,地鐵4號線北延線、香爐洲大橋織就交通網,湖南師大附中分校、市四醫院濱水院區完善配套,“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在此成型,生態優勢化作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
斑馬湖秀麗而親切。
從大澤湖的未來圖景回望,斑馬湖的市井溫情更顯動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座依江而居的景觀湖,因湘江水利樞紐工程告別枯水期,常年保持澄澈。
斑馬湖的秀麗而親切,可掬可捧,直達心底。2009年,湘江水利綜合樞紐工程從上游下移至蔡家洲,在望城城區最北端,這樣徹底解決了冬季枯水期的尷尬,整個城區也都活了。斑馬湖更是受益,從此一年四季湖水水位穩定,水質清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藍天白云下,從高高的樓房上望去,斑馬湖就好似一塊巨大的玉石滿盛在湖床里。香樟如衛士般守護湖岸,垂柳以水為鏡輕舞枝條,四季花草編織出流動的錦繡,恰如朱自清筆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的愜意。
![]()
斑馬湖。
2018年斑馬湖公園掛牌后,這里成了望城市民的精神棲居地。清晨,老年人沿湖晨練,腳步聲與鳥鳴共振;夜晚,花鼓戲的唱腔與廣場舞的旋律交織,80歲老藝人的中氣十足,孩童的嬉笑打鬧,勾勒出“煙火氣里見溫情”的市井畫卷。
從千龍湖的生態治理,到團頭湖的文脈傳承;從大澤湖的產城融合,到斑馬湖的民生溫度,望城區的湖庫覺醒,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當代詮釋。這些湖庫不再是孤立的風景,而是涵養生態的綠肺,承載記憶的容器,驅動創新的引擎。
當每一片水波都閃耀著生態與發展的共生之光,望城正以湖為筆,奏響“江湖城”共生共榮的新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