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上班想種地,因為玉米不會跟我對齊顆粒度,西瓜不會一覺醒來說還是結蘿卜比較好。”
“想回家種地了,因為水稻不會半夜要開復盤會,豆橛子也不會整天畫大餅。”
“還是回家種地吧,畢竟地里的卷心菜再卷也只是菜。”
![]()
“回家種地吧!”
想必不少年輕人都喊過類似的話。
當我們在寫字樓里卷生卷死的時候,“種地”就成了我們迫切向往的生活方式。它意味著健康的食物,緩慢的生活節奏,擺脫復雜的人際關系,甩掉繁重的工作壓力,在風景優美的鄉間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
圖片來自《小森林》
不過,停留在暢想層面的人多,真正行動起來的人少。畢竟“種地”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長角羚和蚊滋滋就是少數派中的少數派,他們不僅真正實踐了“種地”這件事,而且一做就是十年。
如果你也想離開大城市回家種地,不妨先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
長角羚
![]()
蚊滋滋
01
兩個畢業生決定種地
長角羚和蚊滋滋碩士畢業于挪威生命科學大學,學的都是生物學專業。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從事著生態保育工作,常年奔波在天南海北的山野。
這份工作讓他們對山林有了很深的感情,也見證了很多人與自然的沖突。
人和自然如何才能和諧共處?人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在自然中生活?
長角羚和蚊滋滋決定離開都市,開始親自踐行一種盡可能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
圖片來自《小森林》
于是,在2015年開春,他們來到離北京城區70公里的一座小山腳下,在這里租下了一片約30畝的土地,建起農舍,過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
到2025年,他們已經在山里生活了足足十個年頭。
![]()
圖片來自《在里山種地》
山里農夫的生活究竟如何?長角羚和蚊滋滋用十年的生活給出了答案。
這里并非無憂無慮的田園童話,更不是躲避喧囂寧靜的桃源夢境。這里是熱火朝天、晝夜不歇、腳踏泥土、手扛鐵鍬的田間紀實文學。
![]()
圖片來自《小森林》
作為擁有著生物學背景的“知識農夫”,長角羚和蚊滋滋對種田這事還是頗有信心的,然而現實卻給他們上了一課。
一開始,二人本著生命科學人的嚴謹,采購了大量專業圖書學習,按照背單詞的思路依葫蘆畫瓢、照貓畫虎種地,還美滋滋地暢想豐收后吃不完該怎么辦。
然而,在實踐書本教的種植知識之前,他們就敗在了整地上。
![]()
圖片來自《在里山種地》
田埂修得歪歪扭扭,不僅不美觀,而且起不了該有的擋水、走人的作用;畦面打得太寬,看著氣派,卻不方便以后松土、除草、收菜;地沒有提前找平,以后澆水高處的菜不夠喝,低處的水卻喝過了......
實踐起來他們才發現,僅僅依靠書本知識來種地是遠遠不夠的。地里的一切都大有學問,學問在田間地頭,在日復一日的躬親勞作中。
于是,在當地農夫的指導下,他們老老實實地從怎么拿鐵鍬開始學起。
![]()
圖片來自《在里山種地》
這幾年下來,他們學到了不少種地的門道。
比如說買種子。
從農業院所的種子門市部集中采購,到去花卉市場、村頭大集市精準“淘貨”,他們鍛煉了自己“讀袋”的能力(讀種子包裝袋上的注意事項),能夠一邊考慮自家露天種植的小菜園的實際情況,一邊選購品種。不再生搬硬套書本知識,而是學會了因地制宜。
比如說買苗。
在集市上,那些看起來些苗個頭最高,葉片也沒啥蟲眼的苗未必是好苗,因為這些菜苗的節和節之間的距離過長,體質較弱,存活率低,是育苗期間管理不當的產物,就算買回去種也養不好,白費力氣。
![]()
圖片來自《在里山種地》
又比如說秧苗。
秧苗就是在育苗時,把地里密密麻麻的苗拔出來,全部按照均勻的間距再種一次。一開始,他們害怕拔起這個動作損傷了好不容易長出來的根系,在農夫朋友的解釋下,他們才明白,受過傷的根更容易發新根,苗更壯實,更能應對之后的意外狀況。
![]()
圖片來自《小森林》
這十年,長角羚和蚊滋滋的生活說來也簡單,無非就是耕地、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獲。
他們的生活說來也不簡單。
不用化學制品,摸索廢物利用自然堆肥的方法;不打農藥,探尋一條和動物昆蟲們盡可能和諧共生的道路;因地制宜,應對山里無常的天氣;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影響,又能讓自己活得舒坦......
他們摸摸索索,磕磕絆絆,終于成為兩個像模像樣的農夫,成為這山里真正的一部分。
02
那些土地教會我們的道理
除了種地的實踐經驗,大山也教會了長角羚和蚊滋滋很多生活的道理。
在大自然中,沒有廢物,每一件東西都能回歸泥土,再哺育生命:
“回到自然的語境,也許本就不存在什么是‘肥’,什么是‘廢’,有用無用皆需物盡其用。萬物流轉之間,木柴的灰燼成就了紅薯,繼而喂飽了農夫和蠕,我們各司其職平衡著土地的收支簿,約好明年紅薯地再見。”
種地不是一件付出就有收獲的事情,辛苦一年,收成不佳的事也常有發生,但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然而,并非所有的綻放都會修成正果,即便共同走過了艱難的一路。比之于碩大豐滿的果實,更珍貴的該是那些周而復始的努力,那些在焦灼日頭下依然堅持扎下去的決心,那些在暴雨滂沱后重新挺直的腰桿。有些時候,有些事情,需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像田一樣生活,像大地一樣做人:
“耿直是做人直來直去,如阡陌縱橫,亦為明辨是非的原則;而豁達是做事不怨天尤人,像后土的遼闊,有心胸才能容下天地。”
珍惜每一顆種子:
“它能捕捉到太陽光中的有效粒子,在一部分空氣和水的參與之下,成就點石成金的神話。每一粒種子,無論什么模樣,在我們看來,都散發著金燦燦的光。”
其實很多問題的答案,早早就寫在了自然里。
![]()
圖片來自《小森林》
03
我們需要這樣踏實的文字
這十年的故事,被長角羚和蚊滋滋寫成了一本《在里山種地》。
![]()
“里山”,不是某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種關系里,自然能保留野性,人也能舒展生活。
《在里山種地》是一本實用的種地指南。
長角羚和蚊滋滋十年實踐的種地心得都濃縮其中,他們踩過的坑,學到的經驗,都在書里一一記錄。讀這本書,就像有人在手把手教我們從0學種地一樣。
《在里山種地》也是一本適合每一個在城市里疲憊的打工人的書。
書里記錄了真實的鄉村生活,那并不是如夢一樣的慢生活,它瑣碎、辛勞,卻足夠具體,這才是鄉村生活的真滋味。
![]()
長角羚和蚊滋滋寫下這些文字,不是為了教人逃離城市,而是讓每個讀者看見:生活還有另一種扎實的可能。
![]()
它粗糲、具體,需要耐心,但也能回報以最真實的成長與安寧。我們需要這樣腳踏實地的文字,教會我們踏踏實實地生活。
![]()
不論我們身在何處,要永遠在心里給自己備著一塊地,以便我們能隨時彎下腰,種下什么,誠實勞動,靜待生命自己生根、發芽。
30畝地,北京郊外70公里
兩個生物學人的十年耕種手記
![]()
《在里山種地》
作者:長角羚 / 蚊滋滋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