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期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能源危機與轉型話題持續升溫。
人類對能源的依賴與博弈從未停止。這本《能源文明史》恰似一把鑰匙,帶我們從火的使用到核能開發,看懂文明演進背后的能源邏輯。
當現代社會節奏已超 “鼠速”,人類的節奏越來越快。這與能源有哪些關系呢?
關注能源話題的你,值得翻開這本書尋找答案。
01
用哲學理念思考能源問題
如果每項節能技術都有增加社會能源消耗量的傾向,那么為了維持和發展以知識積累為基礎的現代文明,除了繼續增加能源消耗量之外別無他法。
因為高質量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這樣的社會就會像屢次陷入困境的古代文明一樣,無法擺脫破產的命運。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能源問題呢?
![]()
我們不能天真地期待技術創新能夠解決問題。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目睹了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日新月異,從而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技術創新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能量世界是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主宰的世界。
從一無所有的地方制造能量的技術,和逆轉能量質量的技術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此外,節能技術的發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放棄簡單的技術創新信仰,從更深層次正面面對能源問題。這是思考能源問題的第一步。
為什么要從更深層次正面面對能源問題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人類歷史,想一想為什么人類會不斷增加能源消耗。知道了其中緣由,就會得到減少消耗的提示。所謂知己知彼,也就是哲學的態度。
人類為什么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呢?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看到的那樣,從利用火開始,人類經過了五次能源革命,能源的消耗量急劇增加。
筆者認為每一個過程都有共同之處,其關鍵詞就是“縮短時間”。
人類在第一次能源革命中學會了使用火,并以“享飪”的形式戲劇性地縮短了咀嚼食物所需要的時間。
![]()
野生黑猩猩一天中有六個多小時在咀嚼食物,而我們一日三餐總共只需要兩個小時,吃飯快的人只需要一個小時。就這樣,人類戲劇性地縮短了吃飯所需的時間,過去用于吃飯的時間,現在可以用來編織衣服、制作工具。
人類在第二次能源革命后進入了農耕時代,由于產生了剩余的糧食,出現了不從事糧食生產的統治階層,以及具有冶金等特殊技能的工匠階層。
![]()
人類在第三次能源革命中發明的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動力,開啟了高耗能社會的大門。礦山和工廠配備的蒸汽機,在同樣的時間里完成了比人和牛馬多幾十倍的工作量,而且機器們從不喊累,也不用休息。
![]()
人類在第四次能源革命中學會了使用電力,并消除了距離障礙。因摩爾斯電碼而聞名的電信技術在19世紀中葉作為高速信息傳遞手段風靡一時,各地的鐵路線上競相鋪設電信線。
人類在第五次能源革命中發明了人工肥料,粉碎了自然界對生命供給氮的限制。哈伯—博施法的發明使人類獲得了讓土壤快速變得肥沃,實現糧食大豐收的方法。隨著拖拉機等耕作機械的引進和谷倉塔等大型儲糧設施的運行,農業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業生產效率逐漸提高。
![]()
現在,在農業大國美國,農業人口只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3%23。有效的農業經營使更多的人從農活兒中解放出來。此外,隨著價格低廉、營養價值高的玉米的大量生產,人類花費在牛肉等肉類生產上的時間大幅縮短。結果就是,人類花費在食品生產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剩余的時間就是在推動以信息通信產業為代表的新型產業的發展。
當我們梳理出人類的歷史活動后就會發現,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從“縮短時間”,或者說是在“時間快進”中發現價值的歷史。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人類價值判斷的標準是如何偏重腦力的。我們平時追求的是在盡量減少身體負擔的同時獲得最大的成果。人類大腦對獲取能量的無止境的欲望產生了時間快進的結果。
02
生物的時間
上文中提到了“時間”是人類無與倫比的頭腦創造的東西,但人類并不滿足于此,還執著于把時間撥快。如何抑制人類這種企圖把時間撥快的欲望呢?筆者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關鍵。
![]()
生物學研究揭示了關于每種動物的固有時間和體形大小的有趣關系。從誕生到成年所需的時間、呼吸的間隔、心臟跳動的間隔等,動物的固有時間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加。
例如,老鼠的心臟每分鐘跳動500多次,而大象的心臟每分鐘只跳動30多次。老鼠的壽命幾乎不會超過3年,而大象一般能活60年。將這些數據代入公式,就能知道每種動物固有生命長度約與體重的次方成正比。這樣算來,想要將壽命延長1倍,體重就必須增加16倍。
![]()
另外,我們知道單位時間內消耗的能量與動物的體重成反比,這一比例是體重的-次方。體重和時間的關系正好相反。
也就是說,在相同重量下進行比較,動物一生使用的能量是一成不變的。在相同重量的細胞層面,老鼠和大象一生消耗的能量相等。由此可見,動物的體形越大,能量流動越緩慢。
由于人類壽命的1年相當于犬類的7年,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為了描述信息通信技術進步速度之快,誕生了“狗壽”一詞,用來比喻一年的速度是平常速度的7倍。此后,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鼠壽”一詞應運而生,因為老鼠的生長速度是人類的18倍。
但事實上,我們正以一種令人驚愕的速度度過一生,甚至連“鼠壽”都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鑒于這一點,難怪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世態炎涼。為了在當今能源大量消耗的社會中生存,我們不能只依靠埋藏在身體里的生物時間流,而是必須置身于更加激烈的時間洪流中。
03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時間?
人類的身體是以在更慢的時間流動中生活為前提而創造的,但人類極端肥大化的大腦對此毫不在意,只想一味地撥快時間。作為一種生物,人類的時間在這兩者之間完全處于一種被撕裂的狀態。
![]()
現在,我們應該強烈意識到的是如何擺脫大腦主導的思維方式,實現盡可能貼近身體的思維方式。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聲音,探究人類的深層心理,就可以改變撥快時間的生活習慣。
例如,調整呼吸,練習坐禪或瑜伽,這樣有助于讓大腦平靜,使時間的快慢恢復到身體適應的狀態。另外,不在乎時間的話,慢跑也很有效。自然地呼吸,當回過神來,就會被一種叫作“跑步者快感”的幸福感填滿。
最近,日本的家庭餐廳和便利店等都在重新考慮24小時營業的問題。
這種動向原本可能是因勞動力不足而引起的變革,但也可以說是值得期待的抑制時間加速效果的社會變革之一。
對于能源問題等復雜的社會問題,僅依靠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是無法解決的。想要解決能源問題,就要以人類大腦對時間的認知為軸心,意識到身體發出的悲鳴,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如何一點點地改變對個人和社會來說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一個依靠加快時間來發現積極價值的社會中,控制能源的消耗量并非易事。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在緩步前行的過程中發現積極價值的社會。
![]()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