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Rony Suzuki|快來查看本期科學新聞吧~
每周一,【把科學帶回家】的編輯們將為你帶來一些有趣的本周新聞,幫你輕松地開啟這一周!??????
【第61期】看點
科學新聞
被認為“頭腦簡單”的小魚,也能體會到快樂,還會追求快樂
?9·11事件24年后,他終于找到了當年在飛機上的母親遺體
大開眼界
罕見畫面曝光!數(shù)千條鯰魚集體向上攀爬瀑布,它們是在干什么?
【科學新聞】
小魚才不是頭腦簡單,它們也會追求快樂
我們對魚的印象通常是“魚只有3秒記憶”“魚的思維非常簡單”。
但是之前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魚其實很聰明,它們擁有記憶,有些魚還會在海底種植自己的小菜園。
很多哺乳動物,比如貓和狗,擁有豐富的情感。科學家想知道小魚是否也有這些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它們能不能體會到快樂,甚至主動尋找快樂。
裂唇魚
(Labroides dimidiatus)又叫清潔魚、飄飄,它們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幾種清潔魚之一,以其他魚類皮膚上的寄生蟲和死亡組織為食。在野外,各種各樣的魚都會在飄飄的“清潔站”停留一會兒,清理干凈后再離開。
![]()
正在給一位“客戶”清潔皮膚的飄飄(上面的小魚)(圖片來源:Susan Prior - wikimedia commons)
揚旛蝴蝶魚
(Chaetodon auriga)正是飄飄的“客戶”之一。一直以來,飄飄和“客戶”之間的關(guān)系被認為是一種互利共生關(guān)系“客戶”為飄飄帶來食物,清潔魚給“客戶”提供皮膚護理
然而,科學家認為揚旛蝴蝶魚去“清潔站”,也許并不僅僅是為了身體健康,還有出于愉悅心情的目的。因為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它們本身就不含寄生蟲,也就不需要清潔。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行為生理學家Marta Soraes曾經(jīng)研究過另一種珊瑚魚,發(fā)現(xiàn)它們在接受清潔的過程中,壓力激素的水平會下降,于是推測飄飄的清潔會讓其他小魚產(chǎn)生某種愉悅的感覺。為了找到答案,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首先,他們發(fā)現(xiàn)蝴蝶魚更喜歡待在曾經(jīng)接受過飄飄服務的“清潔站”,說明蝴蝶魚對這里有記憶,而且“還想再來一次”。
![]()
一只揚旛蝴蝶魚。(圖片來源:Bernard E. Picton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在以前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魚類有一套類似人類的調(diào)節(jié)疼痛和愉悅感的系統(tǒng)。當他們刺激這個系統(tǒng),使其增強活性時,蝴蝶魚花了更多時間待在“清潔站”。而當他們抑制系統(tǒng)活性時,蝴蝶魚對“清潔站”失去了興趣。
結(jié)論表明,魚能夠體驗到某種快樂,而且會非常努力地想辦法再次獲得這種快樂。
盡管一些學者認為衡量動物的快樂本身就非常困難,你很難說這是不是小魚獲得快樂的表現(xiàn),但是研究作者表示,這至少可以證明魚類擁有豐富的行為,而且這些行為至少部分受到情感的控制。
?9·11事件24年后,他終于找到了當年在飛機上的母親遺體
2001年9月11日上午8點46分,美國航空11號班機在恐怖分子的劫持下撞向世貿(mào)中心北塔。17分鐘后,聯(lián)合航空175號班機撞向世貿(mào)中心南塔。事發(fā)時,正在城外拜訪客戶的保羅可以望見市中心的滾滾濃煙,卻不知自己的母親就在11號班機上。
事后,保羅和家人向警方提供了含有母親DNA的物品,用來辨認和比對她的遺體。當時,尸檢專家告訴保羅,考慮到撞擊的嚴重性以及發(fā)生的火情,估計很難從現(xiàn)場遺體中提取到可用DNA進行比對,所以他們最好降低期待。
![]()
(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Robert Levine)
2025年8月,9·11事件發(fā)生24年后,保羅接到紐約首席法醫(yī)辦公室的電話,得知母親的(部分)遺體終于被找到了。和保羅母親一起被確認身份的,還有另外兩名遇難者,這使確認身份的遇難者數(shù)量增至1653名——仍有1100人的身份未被確認。
實際上,慘劇發(fā)生后,確認遇難者身份的努力從未停止。起初,法醫(yī)主要從指紋、皮膚、隨身物品等常規(guī)位置提取DNA,但隨著時間流逝,骨頭成為了他們的唯一提取對象。不過,由于骨頭太硬還被高溫破壞過,常規(guī)提取方法常常失敗。
于是,他們引入了另一種方法,先用一種化學溶液溶解骨骼,然后再讓混合液體流過一個“過濾裝置”,把DNA分離出來。這種方法確實幫法醫(yī)團隊新識別出一批遇難者的身份,但問題又來了。那時的檢測技術(shù)需要較長的DNA片段,但還有很多遺骸中的DNA經(jīng)過高溫和時間的洗禮,早已變得支離破碎,無法擴增。不過好在,miniSTR技術(shù)的出現(xiàn)成功解決了這一問題……
就這樣,隨著確認出身份的遇難者越來越多,剩余遇難者的辨認難度變得越來越大。此后20年中,每當有新技術(shù)問世,法醫(yī)團隊就會對儲藏室中的遺骸再進行一遍檢測。
![]()
保羅的母親Barbara Keating和另外兩位被辨認出身份的遇難者(圖片來源:CBS)
某種程度上說,辨認工作迫使法醫(yī)團隊研發(fā)、尋求新技術(shù),新技術(shù)同樣反過來反哺辨認工作,兩者意外起到了互相推動的作用。
如今,保羅的年紀已經(jīng)快趕上母親去世時的年紀,收到遺骸后,他既感動又震驚:“已經(jīng)過去24年了,他們居然還在為我們‘加班’,這是最讓我震撼的地方。”他說道。“我想在成功確認出所有遇難者的身份前,他們大概都不會停止。”
【大開眼界】
罕見畫面曝光!
數(shù)千條鯰魚集體向上攀爬瀑布,它們是在干什么?
2024年11月,巴西南馬托格羅索州的環(huán)境憲兵隊巡邏時,在阿基達瓦納河瀑布后方4米高的濕滑巖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奇觀——成千上萬條橘黑相間的小魚緊貼著巖面,一點點向上攀爬。
一周后,一隊巴西科學家抵達現(xiàn)場并記錄了這一事件。(圖片來源:Ins)
科學家確定,這是一種學名為
Rhyacoglanis paranensis的鯰魚,俗名叫大黃蜂鯰。它們非常稀有,平時生活在湍急的河流中,研究它們非常困難,再加上大多數(shù)研究都集中在對漁業(yè)至關(guān)重要的大型魚類上,所以人們對其生物學和行為學知之甚少。
而在此次觀察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鯰魚的集體攀巖活動有明顯的晝夜節(jié)律。在炎熱的午后,鯰魚會躲在巖石下和陰涼處避暑;傍晚太陽下山時,它們才開始攀爬。科學家還研究了鯰魚的攀爬方式,它們會張開成對的鰭,靠身體的扭動和甩尾來向上爬。并且,大黃蜂鯰的攀爬不局限于巖面,任何濕潤且有水膜的表面都可以用來攀爬,比如研究者留在附近的塑料桶,或者其他同伴身上。
那么這些鯰魚為什么要爬瀑布呢?科學家目前尚無定論,但他們發(fā)現(xiàn)爬瀑布的魚群中雌性和雄性都有,且大多已經(jīng)性成熟;爬瀑布的時間又恰逢雨季,與同河段其他魚類的繁殖季差不多。由此推測,這些鯰魚是為了繁殖逆流而上,只為爬到上游更平緩的水域產(chǎn)卵。
撰文 Ziv,劉六七,阿嫻
參考資料:
快樂小魚
[1]https://www.npr.org/2025/08/25/nx-s1-5508851/fish-pleasure-pain-cleaning
[2]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abs/10.1098/rspb.2025.1532
9·11:
[1]https://www.wired.com/2005/12/tech-may-id-more-911-victims/
[2]https://www.nytimes.com/2025/08/07/nyregion/sept-11-victims-remains-identified.html
鯰魚攀巖:
[1]https://www.livescience.com/animals/fish/thousands-of-bumblebee-catfish-captured-climbing-waterfall-in-never-before-seen-footage
[2]https://phys.org/news/2025-08-world-rare-catfish-species-climbing.html
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zhuǎn)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因此產(chǎn)生相關(guān)后果,由版權(quán)所有人、原始發(fā)布者和內(nèi)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關(guān)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