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在厭學與復學的拉鋸中,很多家長容易忽略一個“隱形推手”,就是父母之間的關系。家庭系統治療理論認為,家庭就像是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夫妻間的矛盾,冷戰或熱戰,看似與孩子的學習無關,卻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最終壓力會傳導到孩子身上——不少孩子用“不愿上學”的方式,無意識地維系著家庭的平衡,或以逃學玩游戲,交網友逃避彌漫在家中的緊張感。
14歲的小宇在拒學復學之間拉扯幾次后,再次拒絕走進校門。媽媽認為,“他就是找借口,明明功課都跟上了,卻說在學校‘坐不住’。” 但小宇來咨詢室細聊后發現,小宇的“坐不住”,與父母的爭吵有很大的關系。
小宇的父母常年因瑣事爭吵,爸爸常說“要不是為了孩子,早離婚了”;
爭吵后,媽媽也經常會對小宇哭訴“你爸根本不關心我們,他在外面有人了。”,爸爸拉攏小宇的方式是經常趁媽媽不在,偷偷塞給小宇零花錢,“別聽你娘的話,她整天疑神疑鬼的,就知道一天天的對著我瞎猜疑。”;
小宇上學的時候,父母也會經常因為“誰陪小宇寫作業”發生爭執,媽媽指責爸爸“不管孩子,當甩手掌柜”,爸爸反駁“你只會逼他,你所謂的管就是控制”。
從家庭系統治療的角度看,小宇的厭學,其實是一種“被動的忠誠”——當他表現出“問題”,父母的注意力就會從爭吵轉向“解決孩子的問題”,家庭就能獲得暫時的平靜;而他“不愿復學”的背后,或許是潛意識里覺得“如果我好了,爸媽就會分開”。
家庭系統中,孩子往往是最敏感的“情緒接收器”。父母之間的消極狀態就像家里的Wi-Fi,會通過下面這幾種方式干擾到孩子的學習狀態。
1. “三角化”:孩子被迫當“裁判”或“調和者”
有的父母,爭吵的時候,愛把孩子卷進戰爭,“你評評理,是不是你爸錯了”。這樣就會讓孩子會陷入兩難,孩子偏向任何一方,都會覺得“背叛”了另一方。長期處于這種拉扯中,孩子會用“厭學”轉移壓力——畢竟,當自己“出問題”,爸媽就沒空逼他選邊站了。
2. 情緒“代際傳遞”:孩子用“身體不適”承接焦慮
夫妻冷戰的時候,家庭氛圍會變得很壓抑。有的孩子說家里經常是媽媽唉聲嘆氣,爸爸沉默寡言。也有的孩子說,爸媽吵起架來就像發生了世界大戰,盤子,茶杯,甚至電視機無一幸免。孩子接收到這種“沒能說出口的緊張”,卻無法用語言表達,便可能轉化為“軀體化癥狀”——復學后頻繁說“頭疼”“肚子疼”,其實是在用身體訴說“家里的氣氛讓我難受”。
3. “榜樣缺失”:孩子學不會“如何解決問題”
父母如果總是用爭吵、指責、逃避的方式處理矛盾,孩子會默認“沖突是可怕的,是無法解決的”。孩子在學校遇到學業壓力或同學矛盾時,他們也會模仿這種模式——用“不想上學”逃避,而不是主動面對。
其實,每個家庭不可避免的都有矛盾和爭吵,如何讓這些爭吵不給孩子帶來特別大的情緒沖擊和不安全感,才是我們要探討的東西。給父母的3個“止戰”建議,為孩子的復學掃清家庭障礙。
1. 設立“情緒隔離帶”,不在孩子面前爭執細節
如果雙方忍不住爭吵,可以對孩子說“爸媽有件事需要單獨商量,半小時后我們再來陪你”,避免讓他卷入沖突。事后也不必向孩子“控訴”對方,而是簡單說“我們剛才有不同意見,現在已經解決了”。
2. 用“合作”替代“指責”,在孩子面前展示“解決問題的樣子”
比如討論孩子的復學計劃時,不說“都怪你以前太縱容他”,而是說“或許我們可以分工,你陪他練體育,我幫他補數學,你覺得呢?” 孩子會從父母的互動中學習到:“有矛盾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一起想辦法。”
3. 定期“家庭會議”,給孩子“不被卷入”的安全感
每周花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一家人聊聊“這周開心的事”“需要幫忙的事”。父母可以主動說:“爸媽最近有些小摩擦,但我們會自己處理好,不會影響你。” 讓孩子確信,“我的學習和你們的關系,是兩回事,我不用為你們操心。”
孩子的復學之路,不僅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更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土壤”。當父母能好好相處,用成熟的方式處理矛盾,孩子才不必分心去“維系家庭”,才能把精力放回“如何回到校園、如何面對學習”上。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復學支持,是爸媽讓他相信:“家里是安全的,你只管往前沖,不用回頭看。”(韓明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