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國民政府在1935年11月4日的時候推出了統一的貨幣~法幣,但是諸如袁大頭或者孫小頭一類的銀元依然在世面上流通,甚至在一定的時期比法幣還要好使。而在抗日戰爭真實的歷史上,除了國民政府實際控制的區域還在實行法幣之外,不管是日軍控制下的淪陷區或者汪偽以及滿洲國范圍內,又或者是八路軍的陜甘寧、 晉察冀邊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流通貨幣。
![]()
1937年的10月,為了解決邊區市場流通輔幣奇缺的問題,陜甘寧邊區銀行在延安成立并設立總行,本金10萬元,隨即發行了與法幣等值的光華商店代價卷,簡稱光華券,這種光華券面值有:貳分、伍分、壹角、貳角、貳角伍分、伍角、柒角伍分共7種分類。一直到了1941年的時候,陜甘寧邊區銀行的光華券一共發行了有400多萬元。
![]()
![]()
![]()
而在1941年1月30日的這一天,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發布了《關于停止法幣行使的布告》,邊區銀行發行陜甘寧邊區幣,簡稱邊幣,廣大邊區民眾甚至于邊區之外則將其稱之為“邊區票”。邊區票正式在邊區流通使用,而流通在外的光華券被逐漸回收,從而退出歷史舞臺。邊幣按照面值的話可以劃分為:壹角、貳角、壹元、伍元、拾元、伍拾元、壹循元、貳佰元、伍佰元、壹仟元,這10種面值。
![]()
![]()
![]()
時間發展到了1944年,由于敵我態勢和經濟形勢的變化,陜甘寧邊區政府開始發行“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商業流通券”,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券幣,券幣發行后,邊區票也被逐步回收。券幣的面值有:拾元、伍元、貳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貳佰元、貳佰伍拾元、伍佰元、壹仟元、貳仟伍佰元、伍仟元共11種。
![]()
總行設于吉林長春,并在沈陽等都大城市設立分行,總分支機構達128處的偽滿“滿洲中央銀行”成立后不久,就頒布實行了所謂的《舊貨幣整理辦法》,規定包括袁大頭、法幣、奉天票在內的15種貨幣禁止流通,并限期兌換成“滿洲國圓”,然而在兌換過程中,滿洲中央銀行自行訂立兌換比例,肆意從民眾手中掠取財富,比如原來東三省發行的奉天票就被被強制按照五十或者六十比一的比價兌換;依靠著這種方式,到了1934年,滿洲中央銀行一共為主子們收回各種舊幣合滿圓14223余萬元。
![]()
![]()
直到抗戰勝利東北光復,偽滿洲國中央銀行一共發行的紙幣有六套之多,25個品種版別,面額從5分到1000元不等,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綿羊票”則是面值100的鈔票。偽滿洲國財政部長星野直樹在1935年12月10日開始發表聲明,宣稱將“滿洲國”編入日元金融圈”,由日元與“滿洲中央銀行”鈔票按1:1的比例直接掛鉤,赤裸裸地向世人昭告了滿洲國中央銀行乃是日本帝國飛鷹走狗的事實。
![]()
![]()
偽滿幣第一套是則是改造幣,基礎就是原的東三省官銀號的紙幣,不同之處僅僅是加蓋了滿洲中央銀行的印章。第二套是以中華北洋政府使用的“五色共和旗”為主題。而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其中則是采用了孔子、孟子甚至是財神趙公明的作為正面圖案,花里胡哨的搞的這些貨幣猛地一看就仿佛是后來年天地銀行出品的批量產品。
![]()
![]()
此外日戰區還有汪偽民國政府的中央儲備銀行,該行于民國30年1月6日在南京成立。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發行了臭名昭著的“中央儲備銀行券”,簡稱“中儲券”。,打算取代法幣等貨幣,遭到抵制后,隨即發布《妨害新法幣治罪暫行條例》強制推行,一個月就發行了8000萬元。到了第二年5月31日的時候,汪偽政府財政部正式公告,禁止法幣流通,持有法幣者以2∶1的比率兌換中儲券。
![]()
這種偽幣剛剛開始發行時,票面為1元、5元、10元三種,及各種輔幣券,一年之內就出來了100元的面額,隨后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萬元的中儲券接二連三的冒了出來。到了抗戰末期甚至連10萬元這種只有在冥幣中出現的面額也堂而皇之的出現了。據統計,在日偽政權垮臺前夕,偽中儲券的發行額已達4.6萬億元,為最初發行時的10300倍,不過此時的中儲券即便再大的面額也變得如同廢紙一般。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