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解放軍歷代軍用摩托的發展過程,其實早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朝鮮戰爭爆發伊始,在“抗美援朝”開始動員的時代大背景下,軍委為了加強我軍在戰爭中的機動能力,對當時的人民解放軍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下達了試造、仿造摩托車的任務。在當時一窮二白缺少資金缺少設備的大環境下,汽配六廠克服種種困難,在張世恩工程師的技術指導下,從各地招聘抽調技術骨干,又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購買了諸如“歐萊”、“勝利”、“哈雷”等國外摩托作為樣車,針對部隊戰事要求、國內實際路況進行對比,最終選擇德國制造的迅達普K500作為防造藍本。
![]()
目標車型確定后,全體技術人員分三組進行拆解后反向測繪,用了近三個月時間,直到1950年12月底終于完成樣車測繪,總共費事三月有余,繪制各個部件圖紙542張、工藝裝備和模具圖紙85套。1951年7月8日,第六汽車制配廠的重型軍用摩托車試制任務順利完成,第一批摩托車的數量為5輛。
![]()
經過試驗這批摩托車的車速最高可達每小時110公里,行車狀況也堪稱良好。最終這種摩托車被中央軍委命名為井岡山牌,成為相對意義上的第一輛國產軍用摩托車。但是該車在制造生產過程中,由于技術工藝的落后以及原材料的匱乏,整車838種零部件,只能制造出750種,像是滾動軸承、制動片、鏈條、發電機、輪胎及電氣儀表重要構件等只能外購再進行裝配,還達不到百分百的自主制造,制造成本也相對較高。
![]()
當歷史的車輪發展到了1957年的5月的時候,蘇聯著名的M72型三輪摩托車樣車被送到達洪都機械廠,由機械廠的技術人員根據實物進行測繪,7月中旬,技術人員開始根據數百張圖紙制定了工藝數據和制造流程,由于專業設備極度缺乏,很多零部件的制作只能靠技術人員一錘子一錘子的反復錘打,制造難度可想而知。
![]()
1957年12月中,新中國歷史上第一輛軍用挎斗三輪摩托車在洪都機械廠組裝完畢,經過各種測試后,里程、速度和性能均能符合軍用要求,隨即取名為“長江”牌,因為其發動機排量為750毫升,所以又被稱之為“長江750”。經過多次改進完善,到了1964年已經擁有大規模量產條件的長江750三輪摩托車開始裝備部隊已實現現代化摩托化的目標。自此之后,長江750摩托車被廣泛應用于軍隊、公安、交通、消防甚至工商等各大系統的,成為幾代人數十年家喻戶曉的時代標志。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