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作出三個判斷:一、美中若開戰將以海空軍為主,中國有導彈優勢,美國海空軍優勢不再;二、中國創新武器愈來愈多,軍事科技實力很可能已超越美軍;三、解放軍建軍目標可能已從“備戰”改為“威懾”,未來解放軍對任何侵犯其領土、主權的軍事挑釁都將不會示弱。
羅慶生指出,“九三閱兵” 之所以引發全球軍事觀察者高度關注,關鍵在于主辦方明確強調所有展示武器均為國產、現役、可隨時投入實戰,使其成為直觀觀察解放軍現代化水平的重要窗口。盡管閱兵尚未正式開啟,但提前曝光的多款新型裝備已讓外界倍感驚訝,而這背后,是解放軍軍事科技實力與戰略目標的深刻轉變。
在中美潛在軍事對抗的形態預判上,羅慶生認為,若兩國開戰,沖突將以海空作戰為主,而當前美軍的海空優勢已逐步消失。他分析,現代海空作戰的核心是導彈遠程攻擊,射程優勢成為決勝關鍵,載臺性能的重要性相對下降。在空中領域,空戰殺傷鏈由預警機主導,解放軍的霹靂 - 15、霹靂 - 17 導彈可實現對敵方預警機的遠程打擊,而美軍暫無同類裝備,這直接削弱了其空中優勢;此外,以運 - 20 為載臺的空警 - 3000 預警機即將服役,其遠程戰場感知能力將進一步超越美軍,強化解放軍空戰殺傷鏈戰力。在海上領域,解放軍的鷹擊 - 21 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因難以攔截,讓美軍水面戰力優勢不復存在,迫使美國海軍不得不放棄航母戰斗群集中作戰模式,轉而發展 “分布式” 作戰;此次閱兵曝光的鷹擊 - 15、17、19、20 等系列導彈,更凸顯解放軍反艦導彈家族的完備性,給美軍海軍帶來新的戰略壓力。
羅慶生認為,美軍唯一還擁有優勢的傳統武器是潛艇。美國海狼級與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的靜音技術領先于解放軍現役潛艇,仍是解放軍艦隊的重要威脅。不過,這一優勢正被解放軍逐步抵消:中國第三代核攻擊潛艦 095 型雖數量較少,但已具備與維吉尼亞級抗衡的潛力;第四代 097 型潛艇已啟動研發,而過渡階段的 “超大型水下無人載具”(XLUUV)更成為關鍵裝備 —— 該裝備可通過預置模式封鎖對方港口或特定水域,也能以行進模式作為艦隊水下尖兵,提前探測并消除敵方潛艇威脅,有效對沖美軍潛艇優勢。
基于上述裝備與技術對比,羅慶生判斷,解放軍的創新武器不斷涌現,軍事科技實力很可能已實現對美軍的超越。他表示,早在去年 11 月珠海航展上,解放軍大方展示的各類高新無人機就已顯露趨勢,而此次 “九三閱兵” 則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論。更重要的是,解放軍的建軍目標可能已從 “備戰” 全面轉向 “威懾”。
羅慶生解釋,“備戰” 階段需遵循《孫子兵法》“能,示知之不能” 的 “詭道” 原則,即便擁有 100 分實力,也僅展現 70 分,為戰時出奇制勝保留空間;而 “威懾” 則需主動亮明實力,讓對手清晰感知自身優勢,甚至將 100 分實力的威懾效果放大至 120 分,從而迫使對方不敢輕易挑釁,實現 “不戰而屈人之兵”。
他強調,威懾戰略的生效需兩大前提:足夠的實力,以及 “必然報復的可信度”。這意味著,未來解放軍面對任何侵犯中國領土與主權的軍事挑釁 —— 包括美軍所謂的 “自由航行” 行動,都將不再示弱,軍艦激烈對峙、電磁波頻譜攻防等場景或成為常態。羅慶生預判,“九三閱兵” 后,西太平洋或將迎來戰略新格局,這不僅會沖擊美國的 “印太戰略”,也將重塑區域乃至全球的軍事力量平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