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新初一家長都收到短信,深圳初一入學將實行“隨機編班”。
![]()
![]()
通知內容有幾點核心內容:
1、學校上傳全部名單到教育局系統,由各區教育局按學號編班。
2、包括教師子女在內的所有學生,都將參與隨機編班。
3、采用雙隨機制度分配:老師隨機,學生隨機。
這可謂是深圳教育的重大改革,分重點班,向重點班傾斜資源的時代結束了。
關于取消小學初中重點班的政策,很多人說不好,很多家長驚呼“天塌了”。
我昨天的文章發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支持取消重點班”和“反對取消重點班”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
![]()
那么,小學初中不分重點班,到底好不好?
要正確回答一個問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講科學與證據,不能憑直覺和感覺,不能受情緒和經驗的影響。
這兩天我認真查閱了相關的科研調查和文獻資料,要知道小魚之前在疾控中心也是做科研工作的,主持過兩個省市級科研課題,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過數十篇論文。
所以,今天我想從科研和實證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小學、初中該不該分重點班?
孩子進重點班是不是起跑更快?
普通班會不會被拖后腿?
01
— Dr小魚 —
先給結論
關于上面的問題,其實并不是中國家長獨有的焦慮。
“小學初中該不該分重點班”這個事,歐美、東亞國家都爭論了幾十年,做了無數研究。
全球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做了幾十年的研究和調查,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份,用不同的數據和方法反復做研究之后,大量的證據幾乎都指向同一個結論:
1、在義務教育階段,把學生分成“重點班/非重點班”,從總體成績看收益非常有限,很多研究甚至發現均值不升反降。
2、對高分學生略微有利,對低分學生有害,對弱勢群體整體無效,加劇教育機會不平等。
3、把高分孩子放進重點班,短期看資源更好,但自我認知下降、焦慮上升,自信心下降會影響后續的學習動力和志愿選擇。
結論:小學初中分重點班,僅對極少數學霸有微弱的正向作用,對其余的人皆是負面作用。
![]()
02
— Dr小魚 —
關鍵證據(一)
早分重點班:家境差的孩子最吃虧,學生整體平均成績沒變好
2006–2011年,知名經濟學家 Hanushek 和 W??mann 分析了6次國際學生大考(包括 TIMSS、PISA、IERA 等),數據覆蓋218–26 個國家、上百萬學生。
對比早期分流國家(小學末或初中早期就區分不同學習路徑)與晚分流國家(義務教育階段末才分流)。
他們發現:
1、在小學或初中分重點班,家境好的孩子會越來越占優勢,差距被越拉越大。
2、早分流國家的平均成績沒明顯提高,有時甚至略下降,特別是在閱讀方面。
他們結論很直白:別指望早分重點班能救整體成績,這只會讓孩子因起點的差距,變得更固化。
所以,如果你的家境一般,你還支持分重點班,那就是妥妥的“被人賣了,還要替人數錢。”
![]()
03
— Dr小魚 —
關鍵證據(二)
分軌得晚一點:孩子未來更公平
德國 IZA 研究所 2013–2020 年做了一個橫跨幾十萬學生的大型調查。
比較早分班(例如德國、奧地利)和晚分班(如芬蘭、加拿大)的國家。
這是一個國家級的調查,調查了世代收入、教育水平記錄,樣本量從幾萬人到幾十萬人。
結論是:
1、教育分軌得晚,學生家庭背景對未來的影響就小,社會流動性更高。
那么,出身普通的孩子就更有機會靠自己往上走。
2、推遲分班不會讓平均成績下降,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效率換公平”。
所以,如果你家普通,你又希望孩子能靠自己實現階層躍遷,那你就應該反對分重點班。
![]()
04
— Dr小魚 —
關鍵證據(三)
大魚小池塘效應:重點班里的孩子,反而更沒自信
2003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目前全球論文引用率最高的教育心理學家之一 )Herbert Marsh 分析了26個國家、幾十萬學生的調查數據。
研究“高水平同伴環境”如何影響學生的學業自我概念(academic self-concept)。
結論是:
1、即使能力相當,處于“聰明同伴多”的環境中的學生,其自我學業認知顯著偏低。
這就是著名的“大魚小池塘效應”。
![]()
這種自信心下降會影響后續的學習動力和志愿選擇。
普通班反而更容易建立“我能行”的信念。
重點班帶來的不僅僅是學業差距,還會帶來心理落差。
這個結論,無論在美國還是在東亞國家,都穩定存在。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成績好,是學霸,你更應該考慮的是如果孩子進了重點班,會不會讓他的自信下降,導致今后沒有上進的動力。
05
— Dr小魚 —
關鍵證據(四)
英國經驗:固定行政重點班,效果有限
英國教育循證基金會(EEF)在2014–2022年做了一個大規模綜述,分析英國各地成百上千個班級的分班方式。
結論是:
1、固定分行政重點班
高分孩子可能有點收獲,低分孩子通常會受損,整體成績沒變好,平均效應接近零。
2、平行分班,但班內分組
如果分組能動態調整,老師能用好差異化教學,對所有孩子都有“小但穩定”的正面效應,且較少產生標簽效應。
所以,英國的建議政策是取消“固化重點班”,進行平行分班,推動教師在班級內進行流動性分組和差異化教學。
06
— Dr小魚 —
關鍵證據(五)
資優學生怎么辦?答案是“個別加速”
2016年,美國西北大學的教育研究專家、人才發展中心研究主任Steenbergen-Hu 和 Moon 團隊做了一個整合40多項關于“資優教育”的研究。
他們發現:
對明顯超前的孩子,單科加速、跨年級修課的效果非常好,平均成績能高出三分之二個年級。
最重要的是,沒發現加速會帶來明顯的心理副作用。
所以,如果擔心尖子生被拖慢,學校應給他們個別加速,而不是把他們關進一個固定的重點班。
![]()
07
— Dr小魚 —
各國怎么做?
日本:小學—初中基本不分流,國家課程標準下的混合編班是常態
新加坡:歷史上有 Express/Normal 分流;2024 年起全面取消固定分流,按學科水平分層靈活修讀,班級為混合編班,兼顧拔尖與混合社群。
芬蘭:到 16 歲前統一的“九年一貫”基礎教育,極少早期分軌。
英國、美國:常用按科分層+榮譽課程,但避免給孩子貼“終身重點班”的標簽。
德國/荷蘭:較早分流(德國多州 10 歲、荷蘭 12 歲 ),這幾年也在改革,延后分流、設混合年級。
研究普遍提醒早分流帶來不平等代價。
![]()
08
— Dr小魚 —
結論:
“重點班”,是管理的捷徑
不是教育的答案
在小學初中階段,將學生分成“重點班/非重點班”,短平快,老師好教,家長也“看得見”。
但這是把復雜的成長問題簡化為固定身份,代價是更大的不平等、更脆弱的自我概念、更難改變的流動機會。
真正有效的,是把難題拆成“教學–同伴–拔尖–補救”四個維度逐一優化。
該加速的加速、該支持的支持、該分層的分層、該混合的混合。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