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正在悄然興起一場革命性的癌癥治療變革,通過巧妙結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腸道菌群移植和γδT細胞技術,為晚期腸癌、胰腺癌等難治性癌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
圖源攝圖網(已獲授權)
在過去,晚期腸癌、胰腺癌患者往往面臨治療選擇有限、預后不佳的困境。傳統的化療和放療效果有限,而免疫治療雖給部分患者帶來希望,卻存在響應率低的問題——僅有10%~30%的患者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有反應。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內共生的腸道微生物在癌癥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微生物通過調節免疫系統,顯著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基于這些發現,一種結合PD-1抑制劑、腸道菌群移植和γδT細胞的三聯療法應運而生,并在2025年7月的深圳國際醫療展覽會上驚艷亮相,成為全場焦點。這種創新療法將三種不同的治療策略有機結合,產生了令人振奮的“1+1+1>3”的協同效應。
三聯療法的科學原理
“細胞為矛,菌群為盾”——這是善泰健康董事長王京蘇先生對三聯療法形象比喻。通過γδT細胞精準殺傷腫瘤,以腸道菌群重塑免疫微環境,再協同PD-1抑制劑,構建全方位抗癌“生態網”。
γδT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特殊士兵”,具有廣譜抗腫瘤能力,且不依賴MHC識別腫瘤細胞,避免了細胞因子風暴的風險。腸道菌群則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增強PD-1抑制劑的療效。
而PD-1抑制劑則能解除免疫系統的“剎車”,放大γδT細胞的抗癌效果,形成持久免疫記憶。三者形成完美配合,直擊腫瘤治療痛點。
疾病控制率95%!PD-1+腸道菌群移植+γδT細胞讓難治性MSS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重獲新生!
結直腸癌 (CRC) 是全球最常見的三種癌癥之一,其死亡率位居前兩位。約 25% 的患者在初次診斷時被診斷為轉移性 CRC (mCRC),近 50% 的局部性 CRC 患者會發展為 mCRC,這給人類健康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微衛星穩定 (MSS)/錯配修復功能亢進 (pMMR) 型轉移性結直腸癌 (mCRC) 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較低,預后較差,因此臨床迫切的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案。
在難治性晚期微衛星穩定(MSS)晚期結直腸癌治療領域,我國研究學者們取得了令人振奮人心的科研成果。一項名為“PD-1+腸道菌群移植(FMT)+γδT細胞”的新三聯療法,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并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
圖源PubMed官網
這項研究最早刊登于《Clinical Medicine》上,其長期隨訪結果又再次在國際知名期刊《Am J Ccancer Res》上發表,進一步證實了三聯療法的顯著療效。
從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共入組20例MSS結直腸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3~18個周期的研究治療。從研究開始至2023年5月,共收集了286份問卷和144份外周血樣本。
截至2024年5月20日數據截點,中位隨訪時間34.0個月,中位OS(mOS)總生存期為13.7個月,1年生存率為55.0%,2年生存率為35.0%。
意向治療(ITT)人群中,4例(20.0%)患者達到部分緩解(PR),15例(75.0%)患者達到病情穩定(SD),客觀緩解率(ORR)為20.0%,疾病控制率(DCR)為95.0%。患者05和患者07是兩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其最佳療效已確認為部分緩解。
![]()
患者05和患者07代表性圖像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的變化
經過傾向評分匹配(PSM)后,本研究的三聯療法仍顯著延長了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期(21.2個月 vs 15.8個月,HR=0.26),為患者帶來了新的生存希望。
此外,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問卷調查顯示,三聯療法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顯著改善。與基線相比,4 個周期治療后,整體健康狀況/生活質量 (GHS/QoL)和疼痛評分均有顯著改善,特別是便秘及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經過 3 個周期的治療(第 9 周至第 12 周),超過 60% 的患者在 GHS/QoL 以及大多數功能和癥狀領域中的評分得到改善或穩定。GHS/QoL、疼痛和便秘是改善比例超過 30% 的領域。
同時,在患者的研究治療過程中,應答者外周血γδ2T細胞基線水平相對較高,且較高的γδ2T細胞基線水平與更好的中位總生存期和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相關。
淋巴結恢復正常,腫瘤病灶顯著消退!腸菌移植聯合γδT細胞挑戰癌王!
一位70歲高齡的患者在體檢中發現腫瘤標志物CA50偏高,并伴有餐后血糖異常,懷疑潛在腫瘤風險。經過PET-CT檢查及增強CT掃描機穿刺活檢,確診為低分化胰腺導管腺癌。
起初患者接受2次化療,但難以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遂終止。后來在國內就醫嘗試局部治療聯合免疫治療,但是效果差強人意。2024年3月,PET/MRI檢查顯示病情進展,出現肺及縱膈轉移,預后嚴峻。3月底,決定嘗試腸道菌群移植+γδT細胞+PD-1抑制劑及個性化益生菌聯合療法,經過半年系統治療,患者身體狀況顯著改善,腹部脹痛和惡心等癥狀明顯好轉,食欲也基本恢復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再次復查PET/MRI顯示,淋巴結恢復正常大小,體積縮小。原胰腺胰頭部代謝活性增高灶顯著消退,提示局部療效顯著。患者整體的病情得到控制。
盡管三聯療法展現出巨大潛力,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個體化治療是關鍵,因為每個人的菌群組成都是獨特的。未來需要通過腸道菌群檢測,基于二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精確分析人體腸道菌群種類、數量和解結構,識別疾病風險。
然后根據檢測結果,為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的益生菌組合。這種個性化益生菌采用腸溶膠囊方式,直接在腸道內崩解,規避了胃酸殺死有益菌的風險,實現了益生菌的精準化補充。
未來三年內,多項關于菌群增強免疫療法的人體臨床試驗將陸續啟動。科學家們也正在探索將多種“抗癌細菌”組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讓更多患者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