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本文共2612字,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前言
如果把東晉比作一間剛蓋的房子,謝安是撐著屋頂的梁,桓溫是敲開地基的錘,那王導就是蹲在地上搭架子的人。他不喊口號,不耍威風,只默默地把木頭、磚塊、釘子湊成能住人的樣子。
![]()
等房子蓋好了,大家坐在里面喝茶、清談,才忽然想起:哦,原來這架子是王導搭的。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不喊口號,不耍威風,默默做事的王導~
從沒人理的王爺到開國皇帝
公元307年,司馬睿帶著一批北方流民渡江南下,到了建康。他站在秦淮河畔,看著來來往往的江南人,心里發慌。作為司馬懿的曾孫,他在西晉時只是個瑯琊王,既沒兵權,也沒名氣。江南士族根本不把他當回事,連見都不愿見。
這時候,王導站出來了。他是瑯琊王氏的少當家,爺爺是西晉太尉王祥(臥冰求鯉的主角),爸爸是西晉尚書王裁,王家在北方是頂級士族。
王導拍著司馬睿的肩膀說:你得讓江南人知道,你不是來搶地盤的,是來當‘共主’的。而我們王家,是站在你這邊的。
第二年的三月三,江南有禊禮(水邊祈福的習俗)。王導讓司馬睿坐一頂華麗的轎子,前面有樂隊吹吹打打,自己和堂哥王敦(當時任揚州刺史)騎著高頭大馬,跟在后面。
江南士族顧榮、賀循正在河邊看風景,抬頭一看,連瑯琊王氏的當家人都給司馬睿當隨從,嚇得趕緊跪下來拜見。王導趁機說:司馬王爺是西晉皇室的正統,我們王家都服他,你們要不要也來湊個熱鬧?
![]()
顧榮腦子轉得快——連王家都站隊了,自己要是不跟,以后在江南沒法混。于是他趕緊說:愿意愿意!賀循也跟著點頭。當天晚上,司馬睿的府里就擠滿了江南士族,遞名片的、送禮物的、求當官的,比趕廟會還熱鬧。
王導的聰明,在于借王家的勢,立司馬的威。
他知道,在門閥社會里,名氣比血統管用;江南士族服的不是司馬睿的姓,是瑯琊王氏的牌子。這一計借勢立威,讓司馬睿從沒人理的王爺變成了江南共主,也為東晉的開國埋下了第一塊磚。
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開國后,司馬睿封王導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還說:你是我的蕭何!但王導搖頭——他要的不是一人之下,而是大家一起分蛋糕。
當時東晉的局面像一盤散沙:
北方來的僑姓士族(比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帶著流民和武力,想在江南占塊地;南方的吳姓士族(顧、賀、周、陸)在江南經營了幾百年,不想讓外人搶地盤;還有底層的流民,沒飯吃沒地種,隨時可能造反。
王導的辦法是拉一派,穩一派,扶一派:
對僑姓士族:他讓王家的人當關鍵職位(比如王敦當荊州刺史,管長江上游兵權),但也不獨吞——比如讓陳郡謝氏的謝鯤當豫章太守,讓潁川庾氏的庾亮當中書郎,大家都有肉吃;
對吳姓士族:他主動學吳語(江南方言),跟顧榮喝酒時說儂今個來哉(你今天來了啊),逗得顧榮直笑;還讓顧榮當軍司馬(管軍事),賀循當太常(管禮儀),給他們實權,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東晉的主人;
對底層流民:他搞僑置郡縣——比如把北方的瑯琊郡搬到鎮江,讓流民還能叫瑯琊人,還能種自己家鄉的麥子,這樣流民就不會造反了。
![]()
有一次,北方士族周顗(yǐ)罵南方人是貉子(粗野的野獸),江南士族賀循聽了很生氣,找王導告狀。王導笑著說:周顗這小子嘴賤,我幫你罵他。轉頭就把周顗叫過來,說:你再罵‘貉子’,我就把你扔回北方喂胡人馬!周顗趕緊道歉,賀循也消了氣。
王導的平衡術,不是和稀泥,而是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吃虧——在那個混亂的時代,這比什么雄才大略都管用。
王導的穩,是東晉的定海神針
王導的性格像塊老石頭——不管風浪多大,他都穩得很。
公元322年,王敦(王導的堂哥)起兵造反,理由是清君側(殺皇帝身邊的奸臣劉隗、刁協)。司馬睿嚇得躲在皇宮里,派人找王導:“你堂哥要反,你管不管?”王導帶著王氏子弟二十多人,每天早上到宮門口請罪,說:“王敦謀反,跟我們沒關系,我們愿意以死謝罪!”
司馬睿沒辦法殺他——因為王氏的勢力太大,殺了王導,整個東晉的朝堂都會亂。
后來王敦打進建康,想廢了司馬睿,自己當皇帝。王導站出來說:“堂哥,你要是敢廢皇帝,我就帶著王家所有人辭官,讓天下人罵你‘亂臣賊子’!”王敦沒辦法,只好退一步,讓司馬睿當傀儡皇帝,自己回荊州當太上皇。
又過了幾年,王敦病死,他的部下沈充、錢鳳繼續造反。王導親自帶兵平叛,還說:“王敦是王敦,王家是王家——我今天平叛,是為了東晉的天下,也是為了王家的名聲。”
平叛后,他沒牽連王敦的家人,反而讓王敦的兒子王應當散騎常侍,既維護了王家的面子,又讓朝廷放心。
![]()
王導的穩,不是膽小,而是懂輕重。他知道,東晉的命門是平衡,一旦平衡打破,不管是王家贏還是皇帝贏,最終輸的都是東晉。所以他寧愿自己受點委屈,也要把局面穩住。
不做權臣,做管家
有人問王導:“你權力這么大,為什么不自己當皇帝?”王導笑著說:“皇帝是個金飯碗,但碗里裝的是刀子——我要是當了皇帝,明天就會有十個士族起兵反我,連覺都睡不好。“
他的辦公室永遠開著門,任何人都能進去找他聊天:
- 賣草鞋的老頭來抱怨稅太重,他就跟戶部尚書說把草鞋稅減一半;
- 年輕的讀書人來求官,他就說你寫篇文章我看看,寫得好就給你個小官;
- 甚至連桓溫的父親桓彝(當時還是小官員),都能坐在他的客廳里喝著茶,聊到半夜。
王導的生活也很樸素:家里沒有豪華的家具,穿的衣服是洗了又洗的粗布,最喜歡吃的是酪漿(胡人的酸奶),說這東西比江南的米酒解渴。
有人勸他裝裝樣子,擺擺權臣的譜,他說:“我要是擺譜,江南士族會說我‘忘本’,北方流民會說我‘擺闊’,犯不著。”
![]()
公元339年,王導病逝,享年64歲。司馬睿的兒子晉成帝哭著說:“王導走了,我以后找誰商量事啊?”江南士族顧榮的孫子顧和說:“王導在時,我們江南人能安心種稻子;王導走了,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亂子。”
王導的一生,沒有謝安的淝水大捷,沒有桓溫的滅國之功,他做的都是搭架子的臟活、累活:
- 幫司馬睿立威,搭起東晉的皇權架子;
- 平衡僑姓和吳姓士族,搭起東晉的權力架子;
- 安撫流民,搭起東晉的社會架子。
老達子說
如果說謝安是護文明的傘,桓溫是破僵局的錐,那王導就是撐架子的梁。沒有架子,傘會漏雨,錐會扎空;沒有王導,東晉根本撐不過北方胡人的第一輪進攻,更不會有后來的江南文化。
王導不是完美的人,但他是最懂時代的人——他知道,在那個亂中求存的年代,能把架子搭起來,讓大家有口飯吃,有個地方住,就是最大的功勞。
就像他當年跟司馬睿說的:咱們現在不是要‘統一天下’,是要‘先活下來’——活下來了,才有以后的故事。
而東晉的故事,就是從王導搭的架子開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