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達到4億高峰,不少人得出結論:是紅薯等高產作物引進,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要說是袁隆平爺爺穿越過去培育了雜交水稻,我還能相信認可。但是說紅薯促進人口快速增長,如此不符合邏輯的謊言,能得到認可,不可思議。
用俗話講:你都天天吃紅薯了,還想娶媳婦生娃,這是做夢的是吧!
科普:文章并沒有貶低紅薯的意思,我冬天也吃烤紅薯,很好吃!紅薯的優點在于淀粉含量高,提煉出來做食品價值高。但是營養價值一般,又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生吃煮熟吃多了,胃部不適。轉化成粉條啥的,產量實際上還不如小麥水稻,畢竟紅薯含水分多。
紅薯不是我們的主糧,只是作為度過饑荒或糧食不足的輔糧,偶偶吃,尤其是烤著吃,確實美味。但要是天天吃,別說人受不了,就連豬也受不了。小時候家里的豬,連著喂幾天煮的紅薯,它們就越吃越少。紅薯粉要是當主用家講:都窮得吃紅薯了,你還天天想著多生孩子?恐怕娶媳婦的錢都沒有食,還能將就一下,撒點蔥花,放點醬油,再加些肉絲,絕對的美味,可惜清朝的時候辦不到。
![]()
烤紅薯的人
400年前,呂宋島一個嘈雜臟亂的碼頭上,有位商人模樣的中年人,神色嚴峻。面對海關的檢查盤問,他小心的應付著,然后悄悄塞給領頭一些好處,才得以離開。他是一名往返于福建和呂宋的商人,而管理這塊碼頭的是西班牙人。這個場景,發生在明朝萬歷年間,商人名叫陳振龍。為什么他神色嚴峻?因為他的船中,藏有違禁物。
在他返回福建的船中,帶有紅薯藤,這是一種高產作物。當時呂宋受西班牙殖民統治,私帶紅薯及藤蔓是死罪。但是想到家鄉很多人缺少食物,他甘愿冒險試一試,最終他成功了,紅薯成功帶回福建。于是后人就給歷史下了一個結論:清朝人口的增長是因為引進了高產作物,包括紅薯、玉米、馬鈴薯等。玉米是明朝中期引進,紅薯和馬鈴薯都是萬歷年間引進,萬歷可以算是明朝后期。
實則邏輯關系有誤,不是因為引進了高產作物,人口才快速增長,而是因為人口增長太快,才推廣的高產作物。
明朝亡于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是因為全國大規模的饑荒引發。為什么引進的這些高產作物沒能解決基本的糧食問題,而到了清朝,就能夠快速的為增加人口作貢獻。紅薯實際上一直不是我們的主食,它僅僅是作為充饑和度過災荒的,紅薯引進后,一直是在福建地區種植,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種植紅薯才能渡過難關。全國大規模推廣則是乾隆時期,當時人口爆炸性的來到了3.6億多人,出現一定程度的糧食缺口,乾隆帝才將紅薯從福建引入中原地區大規模種植。紅薯能不能當主糧,最有說服力的是50歲以上的長輩們,這東西偶偶吃還行,要是天天吃,人是受不了的。這些引進的高產作物,一沒能挽救明朝的滅亡,二不能促進人口的增長,想想看,生活條件已經是天天吃紅薯了,生活已經如此艱難,還會有大量的人口出生嗎?只能說紅薯等高產作為,作為食物補充,能夠一定程度上減輕糧食壓力,尤其是度過饑荒年月。
![]()
紅薯產量很高
不否定明朝趕走蒙元帝國延續了華夏文明的貢獻,不過也僅限于此,其它方面的貢獻就比較少。蒙元帝國有些異類,首先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將不同民族分等級,這是違反社會發展潮流。有些人似乎喜歡把明朝拔得很高,而把清朝人口增長說成紅薯等作物的引進。然而明朝領土及民族融合這塊和清朝差得太遠,想想明長城是怎么回事就明白了,漢朝需要修長城嗎?唐朝修過長城嗎?
同樣是引進了高產作物,明朝因饑餓而農民大規模起義,然后清朝的貢獻僅僅用高產作物引進就打發,這種抑清揚明的做法實在可惡,清和明一樣,都是我們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厚此薄彼,實在不公。
先說說封建社會,關于人口發展方面的情況:
古代人口,對各朝各代統治者來說,都是極其重視的,皇帝除了他的帝位,恐怕最關心的就是人口和農業了。人口多,增長快,證明社會發展的好,政權才夠穩定,他家的江山才能穩固。中國的幾個人口高峰期,則都是在大統一的王朝之后。
古代人口統計很困難,具體數字很難統計出來,所以現在得出的數據,都是估算:西漢初年人口1500萬 高峰6000萬 ,唐朝高峰8000萬,兩宋時期1億,元6000萬 明朝1.6億 清4億。總的來說,中國社會的人口數量是增長發展的。又因為社會發展水平有限,進入動亂期時,人口就會大規模減少。東漢人口最多時6000萬,到了三國時期,人口在1千萬左右.唐朝高峰8000萬,安史之亂后1700萬,清朝前期9000萬,頂峰4億。僅僅從數據分析的話,社會穩定是人口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從西漢的6000萬,到明朝的1.6億。用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人口才增長了一倍,而清朝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人口增長了4倍多。那到底清朝做了什么?能讓中國人口一下來到4億。
現在就來說一說清朝的貢獻。
明朝后期,國家管理不善,東北邊疆地區的建州女真發展壯大,從建立后金,到掃平南明朝廷,清朝一共用了40多年時間才建立全國性政權。雖然是由少數民族主導的政權,但是卻完成了中國空前的民族融合和領土發展。清朝的人口增長得益于前期統治者的努力。
當時世界總人口不到十億,中國快占世界一半的人口。能快速發展到如此眾多的人口數量,那么清朝做了哪些事才促進了中國人口的快速發展?主要包括:
一、打下大大的疆土
二、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合理的發展政策
四、重視農業
五、興修水利
一、打下大大的疆土
清朝入關之后,取代明朝統治,但留給清朝的卻是一個亂攤子。我不爽明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朱家只會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生活,搞什么海禁,一封鎖就是200年,還搞出鄭和下西洋這樣充面子的蠢事,跑到別的國家給錢給糧,自己老百姓苦逼的不行。對國家的發展一點不關心,北方只是趕跑了元,蒙古勢力一直存在,一度還俘虜皇帝打到北京城了,古代找不出第二個被外族俘虜還活著的皇帝,臉都丟盡了。東南則經營的一塌糊涂,讓一直是直管的寶島流落在外也不管,還是靠鄭成功收回來的,西南的民族融合也不行,打了幾回還把自己搞垮掉,西部就不說了,要不是有清朝,現在去看地圖,大家都要流淚。
![]()
看看清的疆域,多么雄壯威武
女真建立到最后入主中原,實際上用了半個多世紀時間,他們最開始是由幾百人的部落發展而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統一中原。
女真第一代領袖努爾哈赤以“兵不滿百,甲僅十三”起兵,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在1616年建立后金,是為清朝前身。再過三年,就是后金崛起之時,在薩爾滸之戰中,明朝主力全軍覆滅。到了第二代皇太極,他的目標首先不是明朝,而是草原蒙古諸部落。打敗黃金家族嫡系后裔林丹汗之后,后金政權的面積已經包括東北及外興安嶺庫頁島地區,蒙古高原東部地區,同時讓高麗王朝臣服,早期外國的地圖,那塊半島也在清朝的版圖中。入關后,原來明朝的地盤自然收下。第三代多爾袞攝政時期,借助農民軍剛打下北京城的機會,迅速出關,一路南下,到1644年清朝版圖面積已經來到600萬平方公里,那么接下來,就是收復國土的行動,
![]()
兵強馬壯時期的清軍
到了清朝第四代康熙帝時候,第一步是收復鄭氏后代占據的臺灣澎湖,東南穩定。當時老毛子侵略成性,康熙帝在1688年打敗老毛子,簽訂條約,東北穩定。之后,康熙帝三次征討葛爾丹,都取得勝利,將喀爾喀蒙古地區納入版圖,與此同時,派兵逐步清理藏區的準格爾軍隊,清朝派兵駐守,標志著青藏高原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第五代雍正帝,先是在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極大促進當地的發展和穩定,西南穩定。然后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青藏穩定。到了第六代乾隆帝時,1755年打敗準噶爾汗國,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并將原來西域地區改名新疆,設置伊犁將軍,西北穩定。從努爾哈赤起兵皇太極建立清朝順治入關再到乾隆帝設置伊犁將軍。長達一百七十年時間,清朝統治者是一直在開疆拓土維護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穩定。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先后和俄羅斯,緬甸發生過對外戰爭。所以,清朝的貢獻,不僅僅是打下了大大的疆土,還一直致力于維護國家的穩定。從領土發展維護國土統一這方面,應該是其他任何朝代比不上的。
先輩近兩百年的努力,卻抵擋不住歷史的潮流,步入工業革命后,清朝開始落后了,統治者也腐敗無能,領土逐步地喪失。中國的落后,讓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機會。這一切還要從人口說起,當時的中國,人口占了全年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在世界很多地區,社會還處在原始狀態,列強們無利可圖。但是中國不一樣,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即使到了清朝后期,依然是最具貿易前景的國家。但是面對已經工業化的世界列強,中國確實難以招架,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敵人,而是全世界。在北方,我們打敗了俄羅斯支持下的阿古柏。在西南,我們打敗了法國。在西藏,我們挫敗了英國的圖謀。在東南一度和法國開戰,在朝鮮也和日本打。只是面對世界列強組隊的侵略,國力衰退的清朝確實無力抵抗,只能說我們是輸給了時代。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步伐,當然這鍋肯定要清朝統治者來背。全世界的列強都來瓜分我們的土地時,美國來晚了,他們想了一個歪招,倒是幫了我們一把。因為好地方好位置都被列強劃分勢力范圍了,美國想插進來,就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國土被分割,可惜北邊還是被老毛子占了不少,外蒙古也獨立了。
清的滅亡,乃是社會發展的潮流,封建制度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土崩瓦解。一戰之后,世間再無強大的封建帝國。受外辱太多,只因封建統治者私心太重而錯失新世界,古代的大一統王朝,任何一個結局時,都是黑暗無比民不聊生,清的部分統治者有罪過,但是清也是我們存在幾百年時代的中國,丑惡的我們遺棄,優秀的我們還是要傳揚。
二、穩定的社會環境
國土穩定,社會才能穩定,不同于蒙元帝國的民族等級分化政策,滿清采取的是民族融合政策,雖然滿族有一定的特權,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滿族八旗實際上和其他各族沒有區別。可伶的是,現在還有些陰陽古怪之人以八旗驕傲不已。等到清朝中后期,因為早年間有一些特權,所以不少八旗子弟不事正業,很多人其實很窮,過得并不光彩。
國家版圖擴大且穩定,是人口增長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國家發展計劃,那么在清朝又做了哪些呢?
閉關鎖國政策,這個政策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實際上在清朝剛建立起來時候,這個政策是很有用的,是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清朝入關時,因為干了不少屠殺的事件,老百姓還是很恨他們,抵抗也很激烈,像鄭成功一度集合力量打到了南京地區。閉關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有利于社會穩定,也是為了收回臺灣的需要。當時東南沿海地區海盜橫行,鄭成功及后代勢力占據臺灣,所以在收復臺灣后,康熙帝第二年就取消了,而且最開始的時候是不禁止民間出海的。
當時世界上西班牙葡萄牙很強大,清朝的統治者也知道他們的厲害,康熙帝還和老毛子干過仗,所以對這些外部勢力,還是清楚的。呂宋,就是現在的菲律賓,是西班牙的地盤,原本這個政策是短期內的選擇,就是為了收復臺灣,防止西班牙的,到雍正帝的時候,已經放開。短期內這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乾隆皇帝上臺,他進一步實施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原本是保留像寧波泉州廣州等通商口岸,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只留下廣州,其它地區全部關閉,私人出海違者殺頭。因為乾隆皇帝發現將通商口岸交給少數商人管理,能從中獲得大量財富,放開通商,這些財富就要交由國庫,小金庫和國庫還是有區別的。面對外國虎視眈眈的列強,清朝采取烏龜政策,妄圖把自己縮起來,敵人就進不來,卻不知道世界發展很快,所以到了清朝中后期,也就迅速的衰落。
![]()
開店做買賣
三、合理的發展政策
首先,行政區劃。清政府保留原有明朝的基本行政區劃,只是做一些簡單更改,各省區劃分,新中國建立后,也只是做了局部調整,對社會起到穩定作用。
其次,人口遷移。經過明朝末年的動亂,清軍入關對抵抗勢力的嚴厲打壓,總的人口相比明朝頂峰時期的1.6億減少到9000萬左右。因為動亂的地點不同,如川渝地區,因為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清軍圍剿之后,又進行過屠殺,幾輪屠殺下來導致古四川人消失殆盡。于是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開始組織人口遷移,因為不少地區荒蕪了幾十年,很多地方成了無人區,猛獸橫行。前不久有部電視劇《于成龍》,就比較的真實。于成龍去上任的時候,整個縣城只有幾戶人家,縣衙都荒了,因為他增加人口有功,被敕封為卓異。
![]()
湖廣填四川,主要來源湖北湖南,其他省份也多有遷移
雖然去四川,很危險,據說某地補充了500人,被老虎就吃了200多人,加上沿途病逝意外的,一半的人都沒剩下。但是也擋不住移民的步伐,一方面是政府主導遷移,就是只要過去,就可以得到一塊地,原本無地少地的窮人過去了就是幾百畝地的地主了,畢竟天府之國還是有很多優質的耕地,荒蕪的地重新開發也更容易,所以很快就吸引到人口。
再次,開墾邊疆。另一項國土政策是開發邊疆地區,在清朝時期,隨著社會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原本的邊疆地區已經進行了人口遷移和開發。在古代社會,耕地一直是人口發展制約的因素,清政府建立了廣大的版圖,然后進行開發。邊疆地區開發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維系國家領土的統一。因為要開發,就意味著有人在,有人在才能抵抗外部侵襲。而外興安嶺地區,就是因為清朝將這里作為他們的龍興之地,不讓外人進入,導致很多土地被沙俄侵占。然后就是闖關東,闖西口等,說明當內地耕地生存資源不夠時,老百姓也開始自主的遷移,最開始清政府還嚴格控制去東北地區,但是迫于人口壓力,還是慢慢放開,所以大批河北山東的人遷往東北地區。
![]()
流放寧古塔,流放人員不是待在牢房里,而是在邊遠危險地區去開發生產,九死一生
最后,財政制度改革。如攤丁入畝政策實施,一系列的社會發展政策,加快全中國的開發,那么意味著人口增長的機遇已經到來。從秦漢開始,一直到康熙帝時期,收稅都是按人頭來收稅的,士紳們還可以免稅。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的負擔是非常重。人頭稅非常不公平,除了大量的不交稅的特權外,土地又大量集中在極少數人,像現在,首富馬云交一千,你交一千,這樣也太不公平了。因為是按照人口交稅,于是歷朝歷代就出現隱瞞人口的事,還有不少人跑到山里,古時候的山大王到處都是,尤其是一些大山險要之地,嚴重影響社會發展。明朝時,張居正提出一條鞭法,試圖改變這一現狀,但是阻力太大沒成功。這事只能是皇帝要干才有機會,而且是有一定基礎的時候才能干,在雍正帝時,推行攤丁入畝,很清晰直觀,就是不再收人頭稅,開始按照耕地面積或是商業經營額度來交稅,這樣老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這是直接促進清朝人口爆發增長的最重要原因。同一時期,雍正朝實行養廉銀制度,對減少貪污有很大積極作用,官員更重視工作業績,畢竟升職加薪的誘惑很大,給的工資高,就沒必要冒風險貪污受賄。畢竟古代貪污受賄都是掉腦袋的事,當然這一切都從乾隆后期開始不復存在。清朝前一百年左右,其實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到了后期,一代不如一代,不過縱觀這些不肖子孫,除了能力差點,整個清王朝,沒有出現過昏君,倒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大明朝,昏君好幾個。
四、重視農業發展。清軍入關,社會動亂 導致土地所有權出現變化。清軍入關時,不少人南逃,尤其是地主富戶,逃跑之后,地成無主之地,相當于重新進行了一次土地 也就是“藩產更名” 。原本無地的農民有地了,提高了積極性。人口遷移 鼓勵開墾,允許老百姓到邊疆墾荒,例如新疆地區就招人屯墾。對老百姓自行開荒的地方,政策寬松。保護自耕農,確認土地權益,打擊豪強地主侵占土地。
![]()
墾荒
再說說中國最早的雜交水稻大師, 麻子大爺康熙帝的故事。康熙帝是一位非常關心農業的皇帝。當時水稻是我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產量較高,所以康熙帝就在皇宮園林種了幾塊田。他老人家非常關心,有時候也會親自下地。據說在種植的過程中,他發現有幾株成熟早長勢也好的稻子,然后反復的種植,發現確實可以增產,他命人在全國范圍內試驗種植,最終獲得成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康熙帝確實說得上是千古一帝了,武能開疆拓土,文能治理天下,還能關心農業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確實不容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清朝的貢獻不能一概抹黑。在走向近代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封建制度下的王朝必定會因為它的腐朽而被取代,但是曾經,它也有過自己的輝煌。金戈鐵馬奔馳在白山黑水間,威名陣陣引得臺灣復歸,長槍橫掃大漠之上,藍天白云下的高原有好兒郎駐守。這樣的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值得我們驕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