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餐中,“沙拉”是很重要的一種菜式。甚至在我們隔壁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沙拉都是餐桌上的常見菜。
![]()
可是,在中國,沙拉卻不怎么受歡迎。
當明星網紅、健康人士大推特推各種五彩繽紛的沙拉時,很多中國人都默默地點了“×”。
![]()
即便偶爾嘗試了下“輕食”,但總感覺“吃了個寂寞”……
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個人口味問題,背后還藏著一整套的中華文化基因與千年飲食智慧。
![]()
一、吃“熱的”,是中國胃的信仰
中醫常說“脾胃為后天之本”。而生冷寒涼的食物,一直被傳統養生視為“傷陽氣、損脾胃”的存在。
![]()
沙拉中的生蔬菜,性質偏寒涼,也就是“生冷”。直接吃下去,需要消耗身體自身的能量去“暖熱”它——對很多人來說,吃完不僅不滿足,反而容易胃脹、不舒服。
![]()
相反,熱炒、蒸煮的溫熱菜肴,帶著“鍋氣”上桌,被認為更易消化、更滋養人。
![]()
所以中國人習慣喝熱水、吃熱飯,連水果都有人要蒸著吃——這不是矯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健康觀。
![]()
二、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原味”那么簡單
西式沙拉強調食材本味,醬汁也盡量簡單:油醋汁、蛋黃醬、酸奶醬……吃的是清爽與原生態。
![]()
中餐講究的是“火候”和“鍋氣”,也就是食材在高溫爆炒下發生美拉德反應所產生的獨特焦香風味。這是生冷沙拉完全無法提供的美妙體驗。
![]()
而中餐的調味,更是一場復雜的調味藝術。中餐追求的是咸、鮮、香、辣、甜的多層次融合,以及醬油、醋、蒜蓉、辣椒油、花椒油、芝麻醬之間的微妙平衡。
![]()
傳統沙拉的醬汁對很多中國人來說可能顯得過于簡單、生澀或油膩,對食欲的刺激遠不如一勺子老干媽。
![]()
烹飪還能改變食材的質地和口感。蔬菜炒過之后會變軟、出水、吸收醬汁,這種口感是生脆蔬菜無法替代的。
![]()
總的來說,中餐的靈魂在于烹飪和調味,追求的是一種復雜的、融合的、經過轉化的味道。
![]()
三、涼拌 ≠ 沙拉,中國也有自己的“冷吃哲學”
看到這里,或許也有人會跳出來說:不對啊!中國也有涼拌菜啊!
是,沒錯,但是!我們很少直接吃生拌葉菜啊。
![]()
像黃瓜、木耳、海帶絲、豆皮這些,或是焯水、或是腌漬,總會經過一步處理;調味也強烈得多:大量蒜末、辣椒油、陳醋、生抽,甚至是白酒……
![]()
這同樣是源自于刻在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殺菌”和“安全”觀念。
![]()
我們擔心生食蔬菜的寄生蟲卵和農藥殘留問題,只有經過高溫烹煮,在心理上就進入了“安全區”。直接生吃蔬菜,尤其是葉菜,對于老一輩人來說,可能會下意識地覺得“不干凈”、“有風險”。
![]()
雖然現在農業技術已經很發達,很多蔬菜也已能安全生食,但文化記憶和飲食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
四、傳統認知:沙拉在飯桌上不算“正經菜”
在“吃”這件事上,中國人是非常講究的。一頓被認可的“正餐”,通常需要有“硬菜”——通常是經過精心烹制的肉類或魚類(比如紅燒肉、清蒸魚、燉雞湯)。如若不然,則會懷疑宴客者的熱情與誠意。
![]()
那沙拉呢?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沙拉更像是一種“前菜”(開胃菜)、減脂餐甚至是零食,它只能是稍微“打牙祭”的配角。
![]()
如果請客吃飯的時候端出一大盤“草”……可能會被懷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
這不是挑食,而是飲食觀的強勢影響
排斥沙拉,不是落后或保守,而是中國胃在漫長歷史和深厚文化中形成的獨特“味覺人格”。
![]()
它追求熱香、重視火候、鐘愛復合調味、相信溫熱養人——這一切,都讓沙拉這種“生冷原味”的吃法,顯得格格不入。
![]()
當然,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接受沙拉,但往往還會“本能”地加上一點“本土化改造”:
選擇烤過的雞肉或牛肉;
![]()
加入更多熟悉的食材,如玉米粒、雞蛋;
![]()
使用更符合中式口味的醬汁,如芝麻醬、焙煎芝麻汁、甚至是老干媽風味的調料……
![]()
有人說:吃,是一種文化行為。
你的胃,早就被文化寫好了代碼。
而這,恰恰是飲食世界最有趣的地方。
以上就是關于中國胃和沙拉那些事~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你喜歡吃沙拉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